古代是如何鑄銅幣的
北宋時期德興新營人張潛所著《膽銅要略》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煉銅技術。張潛揭開了膽銅冶金技術,獻給了朝廷,朝廷在德興銀山場、廣東韶關等地推廣,取得了“歲取銅數百萬”巨大成果。 我國的古銅幣史我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我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我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制品銅貝代之。近年,在壹些商朝墓葬中就發現了三枚銅貝。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晚商至春秋戰國的古銅幣分為四大類:仿貝形的叫銅貝,戰國楚的蟻鼻錢,可能是銅貝的高級形態;仿刀形的叫刀幣,有“齊刀”、“明刀”、“即墨刀”、“安陽刀”、“尖首刀”和“圓首刀”等,上面鑄有文字;仿古代農具镈形的叫布幣,也叫鏟幣、空首幣,幣上壹般鑄有地名,有的還鑄有幣值面額、幹支等;仿紡輪或壁環形的叫環錢,也稱“圓金”,圓形,中央有壹圓孔,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統壹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采有外圓中間有壹方孔的方孔線,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如泰以“半兩”為錢統壹的鑄幣,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廢半兩錢,行“五銖錢”,到唐武德四年才廢止。西漢末五莽雖曾壹度恢復使用貝幣、刀幣、布幣,但時間很短。自唐至清末的銅幣,名稱很多,如“通寶”、“開元通寶”、“重寶”、“制錢”、“太平天國聖寶”等。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通稱“銅元”。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幣,舊銅元多被銷熔。 現代鏡子的始祖——青銅鏡我國自夏代起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那時的青銅,實際是紅銅和錫的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