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戈恩“出日本記”:這並不是日本的失敗、國恥,而是日本的勝利

戈恩“出日本記”:這並不是日本的失敗、國恥,而是日本的勝利

2019年末,戈恩成功“逃離”日本,上演了壹場現實版的“出日本記”。

很多人說,戈恩出逃事件把日本政府、司法系統、企業、媒體的臉打得鮮血直冒,是日本的恥辱、失敗,但筆者以為這並不是日本的失敗、國恥,而是日本的勝利!

為什麽這麽說呢?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都是相互聯系的統壹整體,任何歷史事件壹定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看清戈恩出逃事件,就必須放在全球產業競爭的格局來看,尤其是法國和日本的政府博弈。

神奇的拯救者

戈恩與日產結緣於1999年。

當時不僅是日產,也是日本經濟備受煎熬的時期。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內傷未愈,97年再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連續兩年經濟負增長,消費需求持續低迷,失業率逐年攀高,制造業萎靡不振,日本國內被悲觀情緒所籠罩。

成立於1933年的日產也未能獨善其身,壹步步被逼到了懸崖邊上。1999年,法國雷諾伸出了援手,戈恩開始擔任日產首席運營官。

頭銜光鮮,可戈恩接手的卻是壹個大爛攤子。

當時,日產業績連續26年下降,連續七年出現虧損,負債2.1萬億日元,還沾染了壹身大公司病,官僚氣息濃厚,管理問題重重,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靠變革拯救瀕臨破產的日產?

戈恩的答案是:變革!

為此,戈恩踏遍總部辦公室、生產車間、各地分支機構、經銷商處、設計中心、制造工廠,尋找變革方法。

隨後,戈恩制定了“日產復興計劃”,他果斷裁員2.1萬人,減少壹半的零部件供應商,賣掉了所有非汽車相關產業。

經過改革,曾經的機構臃腫、高成本大大改善,連續7年虧損的日產在壹年半後就實現扭虧為盈,堪稱奇跡。

在“日產復興計劃”的基礎上,戈恩又實施了“108計劃”,並入股三菱,組建了強大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可以***患難,不能***富貴

中國有句老話:可以***患難,不能***富貴。這句話如今放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身上再合適不過。

從個人層面來說,戈恩管理強勢,手腕強硬,改革觸及了不少日本人的利益,也與日本保守、謹慎的文化大相徑庭。在危難時刻,逆反情緒被壓抑著,但當發展穩定,矛盾就會突出。

2017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成為全球最大輕型汽車制造商,然而聯盟背後早已暗流湧動。

短暫的甜蜜之後,法國、日本開始同床異夢,圍繞日產的控制權,雙方鬧得沸沸揚揚。

雖然雷諾對日產有救命之恩,但是日本人卻不滿意。雷諾擁有日產44%,有投票權,日產僅擁有雷諾的股權只有15%,而且沒有投票權。

根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8年,日產壹***向雷諾分紅超過6000億日元,而計入雷諾日產聯盟合並決算的日產利潤更是在2.5萬億日元以上。最近幾年來,雷諾5成以上的利潤都是日產貢獻的。

所以,在這個聯盟中,雷諾更像是老大哥,然而在業務上,日產卻更強。與其說雷諾車造得好,不如說,它十幾年前投資得好。因此,日本人壓根不滿意這種不平等的地位。

可法國不光要賺錢,還想徹底吞並日產。

2014年,法國通過了“Florange”法案,直接強化了法國政府在雷諾-日產聯盟的話語權。2015年4月,法國政府意圖將政府在雷諾的持股比例從15%提升至19.73%,以進壹步控制日產,這讓日產人感到了不安,幾經交涉最終作罷。

2017年,法國政府以及戈恩又再次謀劃雷諾和日產合並的事情,並發布了“Alliance?2022”(“聯盟2022”)規劃,提出讓雷諾與日產完全合並,這也促使日方想要盡快拿回日產的主導權。

所以,戈恩逃跑只是更大壹個局的小小壹角,事件的背後是法國、日本政府的產業之爭。

法國政府有雷諾15%的股份,是雷諾的最大股東;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擁有日產和三菱的股權。

對局的正是日本、法國政府,爭奪的則是千億汽車產業的主導權。

在關乎日產歸屬的家國利益上,日本人拿出了絕對的意誌以及資金,要跟法國人來場硬仗。而在戈恩被捕後,法國政府始終小心翼翼地保持著沈默,盡量避免觸動日本敏感的神經。

日本的對戈恩的雷霆手段,恐怕會斷了法國吞並日產的想法,從而牢牢把日產公司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算不上什麽失敗、國恥。

對於戈恩這樣在全球具有極高影響力的傳奇CEO來說,放在手上可是個燙手山芋。成功逃亡後,戈恩稱“日本人不夠迅速”。那麽問題來了,難道日本政府、司法系統、交通部門真的都是草包嗎?

或許,看似“丟了顏面”的日本才是真正的贏家。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