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縣發展的怎麽樣?
經濟社會概況
全年全縣生產總值33.01億元,增長10.4%。財政總收入1.558億元,增長22.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0.82億元,增長20.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69億元,增長5.1%。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16.3億元,增長1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4億元,增長2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9億元,增長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04億元,增長9.1%。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5.24萬人。
工業經濟。骨幹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千萬元以上企業增加到21家,實現產值9.2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6%,增長43.1%。工業集中區集聚效應顯現,“兩區壹走廊”集聚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37億元,增長62%。服裝鞋帽、烤鰻、工藝品、紡織、電力等五個行業,成為推動規模工業較快增長的重點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產值5.72億元,增長80.8%。水電業持續發展,完成水電建設投資9200萬元,新建投產電站7座,新增裝機容量4290千瓦;全年***完成發電量4.9億千瓦時,發電產值9800萬元。
旅遊商貿業。天門山景區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並被列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千江月休閑農場被列入全省十大鄉村遊線路;赤壁景區著手申報國家4A級旅遊區。全面啟動“中國優秀旅遊縣”創建工作,開展全縣旅遊資源普查,旅遊景區建設不斷提升。青雲山禦溫泉酒店實現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度假區部分景區開始對外試營業;櫻花泉、慈心園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全年全縣遊客接待量突破70萬人次,創產值1.36億元,分別增長6.2%、16.2%。
新農村建設。編制《永泰縣2006~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綱要》,完成41個“雙百工程村”的規劃。有機梅、白雲檳榔芋、芙蓉李、白色金針菇等4個標準化生產項目,被列入市級首批16個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區項目。11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1億元。糧食種植面積2.30萬公頃,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達92%,糧食產量達13.17萬噸。優化水果品種結構,新種“千年紅”油桃、“春蜜壹號”水蜜桃等名特優水果233.33公頃,基本形成“李梅為主、名優搭配”的生產新格局。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擴大鐵觀音、臺茶2號等烏龍茶栽植面積100公頃,成為全市種植面積最大、發展最快的茶葉生產縣。反季節蔬菜生產形勢良好,新建蔬菜基地12個,在高山地區初步形成壹村壹品、壹鄉壹業的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完成造林面積0.27萬公頃。完成建制村通達公路215公裏,修復水利設施40處;完成25個行政村通水工程,新建650口農村戶用沼氣池。完成長慶溪流域山洪災害防禦試點工程建設,農村防禦自然災害能力得到加強。
改革開放。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撤並了縣鄉鎮企業局,順利啟動縣建築工程公司改制工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深化,全面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順利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順利完成,成立了縣信用合作聯社。新簽豐高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福州工藝品有限公司兩家外資企業,合同金額達28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取得新突破,達345萬美元,增長202.6%;出口總值330萬美元,增長63.4%。
人民生活。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568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4110元,增長6.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1億元,增長16.0%。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全縣新增就業崗位3030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63名;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016人,免費職業技能培訓800人。加大社會救助幫困力度,***下達各類救災救濟款210多萬元。社會保障體系進壹步完善,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4868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17萬人。
社會事業。完成44個二期危改工程項目;投資527.1萬元,完成131所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建設。縣廣電局被評為省“村村通”工作先進單位。實施省級科技項目3項、市級項目5項,通過驗收3項;推薦壹項專利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永泰芙蓉李”獲福州市首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組隊參加省第13屆運動會,獲得14金、2銀、7銅的歷史最好成績。建成大洋、同安、葛嶺3個衛生院門診樓。鄉鎮農村藥品直配面達100%,村級達95%。
來源:《2007福建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