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過海的意思瞞天過海的意思解釋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文‖
對某種事情防備得太周密,結果反而使意誌松懈。平常見慣了的事體,就不容易引起疑心。大凡陰謀藏在陽光之內,好像襟懷坦蕩,光明正大似的。壹些隱秘的,機密性的東西,從來就不暴露在外面。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溫柔可愛的人也是如此。兩國交兵,正義也如此,非正義也如此。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計名典故‖
“瞞天過海”這壹典故出自薛仁貴巧渡唐太宗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在遼大破高麗大將蓋蘇文,蓋蘇文從海路狼狽逃回朝鮮半島。太宗兵進辰州,準備渡海進攻高麗。來到海邊,太宗駐馬向前望去,只見海天相接,無邊無際,巨浪滔天,驚濤拍岸。太宗不由得頭暈目眩,搖搖晃晃,險些栽下馬來。
大軍將要登船渡海時,太宗卻無論如何也不肯上船了。眾將苦苦相勸,全都無效。只好暫時在海邊安營紮寨。
行軍總管張士貴回到大帳,壹籌莫展。數十萬大軍困在這裏,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不但貽誤戰機,而且糧草耗費巨大。張士貴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妥善的辦法。
這時,副將薛仁貴走進大帳,對張士貴說道:“大人是不是在為皇上不肯渡海而憂愁?”
“正是。”
“小將倒是有個辦法。”“薛將軍,有何妙計,快快道來。”
薛仁貴走上前去,耳語壹番,張士貴不住點頭,連稱“妙計”。
幾天後的夜裏,張士貴來到太宗的大帳,奏道:“本地有幾位豪紳為皇上修建了壹處行宮,今晚備下酒宴,請皇上前去宴飲。”
太宗欣然同意。
夜色中,太宗被眾人引入壹所豪華的大廳,大廳裏的桌子上擺滿了珍肴美味,太宗與眾將盡情暢飲,直到醉臥席前。
張士貴見太宗醉倒,便命人將太宗扶到後面休息。走過壹座小橋時,太宗雖然大醉,仍然感到腳下搖晃得十分厲害,便醉醺醺的問道:“怎麽這麽搖晃?”
張士貴答道:“皇上不勝酒力,所以感覺到搖晃。”
太宗便不再懷疑,被扶進壹間精美的小屋中睡去了。
第二天,太宗醒來時,酒意未退,他看了看屋子,修飾得美輪美奐,連窗戶都用綢緞擋住了。
這時,張士貴帶著人進來了,又擺上了美酒佳肴,陪著太宗吃喝壹番。然後,太宗又睡去了。
第三天,太宗醒來後,覺得很氣悶,便走出屋子,壹出屋,太宗目瞪口呆,映入眼簾的是壹片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原來自己正站在壹艘碩大無比的樓船之上。樓船正鼓滿風帆向前行駛。
太宗看了壹眼跪在旁邊的張士貴,慘然壹笑:“愛卿騙得朕好苦。”
“啟奏皇上,再過壹天,我軍就能到達高麗,請皇上好好休息,此番我軍定要掃平高麗。”
就這樣,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薛仁貴和張士貴巧妙的引渡過大海。
顧名思義,“瞞天過海”就是有意制造壹種假象,讓人在毫無感覺中渡過大海的意思。它用在軍事上,並不是專指瞞著人過大海,而是壹種利用假象,掩蓋真實意圖的計謀。它主要用於戰役偽裝,以隱藏兵力的集結,發動進攻的時間等,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克敵制勝的目的。
‖案例‖
劉秀避禍
光武帝劉秀
王莽末年,南陽豪強劉,劉秀兄弟募集了壹批人馬投身農民起義隊伍。他們經過多年征戰,屢立戰功。出身貴族的劉自恃有功,圖謀更高的領導權。在爭權鬥爭中,劉被更始帝劉玄殺害。消息傳來,劉秀悲憤萬分。但他自知目前不是劉玄的對手,不能與之相爭。經過反復思考,他竭力克制了自己,並出人意料的從征戰地父城趕回宛城,當面向劉玄謝罪,認為自己沒有起到監督和制止之效。加之在抗擊王莽的圍剿中,劉秀建有卓越的功勛,為人又很謙遜,從來不矜不伐。劉秀不為劉服喪,“惟深引謝過而已”。在劉玄和其他人面前,吃喝說笑如平常壹樣。劉秀的表現不但使原先對他抱有成見的劉玄感覺有些慚愧,而且那些戰功赫赫的起義將領們也都覺得劉秀是忠厚可交的人物。這樣,劉秀便逢兇化吉,官拜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劉秀之所以極力掩飾自己的感情,是由他所處的具體環境決定的,也是他無可奈何的唯壹辦法,否則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避禍以後,劉秀“每獨居車輒不禦酒肉,枕席有涕泣處”。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他的這種做法被他的主簿馮異發現。馮異怕夜長夢多,並且為他出計,設法討得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黃河,鎮慰州郡,避開政敵的迫害,帶領自己的心腹,到河北尋求發展。劉秀依計而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重建了漢王朝。掩飾真情,尤其是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掩飾真情是不易做到的。然而,殘酷的事實有時要求人必須竭力克制自己,把真實情感深深的埋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