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曹操為什麽要殺死崔琰?

曹操為什麽要殺死崔琰?

崔琰,字季矽,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壹把美須,曾假扮曹操接待過匈奴使者,留下了床頭操刀的典故。原袁紹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後,立即將他從大獄裏放出來,委以重任,上來就是冀州別駕(州牧副手),屢遷至東曹掾,與毛階壹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兩大HR之壹。曹操稱魏王後,升至中尉,掌管鄴城軍事,同年,因為給楊訓寫信,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被曹操認為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為所賜死。

楊訓是崔琰提拔的,推薦理由是這個人雖然才幹壹般,但勝在道德清貞,沒想到的是,這個清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時,寫了壹封賀表大拍馬屁,有人就嘲笑楊訓附炎趨勢,偽君子真小人,崔琰舉薦失當,有目無珠。崔琰很不服氣,要過來楊訓的文章壹看,寫了封信給楊訓,同時也解釋給其他人看。

整句話是“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意思是“我看過賀表了,妳幹的不錯。時間啊時間,隨著時光流逝,萬物也會發生變化。”

卻不想這幾句話惹到了曹操,曹操說道:“耳這個詞,歷來都不是好詞,比如生個女兒就用生女耳。會當有變時更是出言不遜,崔琰妳這什麽意思?”

於是下令罰崔琰為徒隸,就是剃掉頭發,戴上鐵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報說崔琰雖然受刑,卻仍舊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胡須卷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曹操聞言大怒,立即將他投入監獄。

魏略說曹操有心殺他,壹時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並說三天後回報,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後曹操只得明示,“妳真要逼我用刀子來解決?”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殺,臨死前說道:“我是真沒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這個地步。”

崔琰死後,為他喊冤的人不計其數,也都覺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誹心謗”的借口,基本跟莫須有壹個路數。

千百年來,為了解開曹操殺人之謎,眾說紛紜,主要意見有三種,但都根本經不起推敲。

第壹,打擊報復說。當年曹操取得冀州時,誌滿意得,說剛看冊簿,冀州竟然有三十萬戶人口,老子發財了。

崔琰立刻回答:“現今天下分崩,冀州連年征戰,白骨露野,王師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靈於塗炭,卻先去計較人口甲士,這豈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壹言既出,滿座皆驚,人人臉上變色,以為他肯定要倒黴了。但曹操卻幡然醒悟,急忙道謝,說幸虧先生教導,差點又做錯了事。

這樁公案曹操當時沒發作,壹直隱忍不發,這時拿出來兩罪並做壹罪,所以殺了崔琰。連陳壽也說曹操性忌,容不下人,並拿殺孔融、楊修、婁圭等人舉例,這個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曹操豈是因忿殺人之人?堂堂魏武帝,連這點心胸都沒有?老曹殺人從來都只從利益出發的好不好。

楊修、孔融、婁圭這幾個人,雖然都或多或少觸怒過曹操,但殺他們都出於明顯政治目的。殺楊修是警告不要參與世子之爭,殺孔融是因為孔融阻撓了他建魏國計劃,而殺婁圭則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說罵老曹罵的狠的,沒有超過程昱的,當年曹操差點依附袁紹,程昱為了點醒他,罵的老曹狗血淋頭,說他沒有誌氣,還不如田橫壹壯士。崔琰規勸他應當以人民為重,這是再正確不過的意見,自古忠言逆耳,老曹還不至於糊塗到連好壞都分不清,如果說老曹連這種事都不能容忍,他還怎麽成就霸業?事實上老曹當場就醒悟並向崔琰道謝。

第二,打擊曹植說。魏晉世語記載,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兒,曹操治家樸素,有壹次看到崔氏衣著華麗,大怒,於是賜死。殺了崔氏,轉頭就過來收拾崔琰,目的都是為了警告曹植,妳給我規矩點,不要動太多心思。

可事實上,崔氏和崔琰,都死於216年,當時老曹還沒定下繼承人,甚至相當看好曹植,為此壹度猶豫不決。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後擅闖司馬門,老曹這才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這會崔琰屍體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問過崔琰意見,問他曹丕曹植誰更優秀,結果崔琰選擇曹丕,令曹操大為驚訝,感慨崔琰高風亮節,不以個人利益為取舍。崔琰並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時,崔琰留守鄴城輔佐曹丕,就多次規勸過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崔琰從來都是堅定的擁曹丕派,所以殺崔琰打擊曹植,根本不值壹談。

第三,打擊士族說。魏晉以來至唐,是門閥士族的活躍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淩駕於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壹說,而唐文宗更有被鄭氏拒婚的郁悶。

李世民曾定下過世家大族的基調,列“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七家為第壹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說,而崔琰,正是出身於清河崔氏。

三國處於權力交割期,新勢力崛起,肯定要打擊舊勢力,經常鬧的勢如水火,比如孫策征江東時,壹度對當地大族陸家下過狠手,搞的孫權後期沒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祿。而陸遜功高於世,孫權對他卻始終心有芥蒂,也是因為兩家有殺父之仇,難以放心。

曹操為了打擊北方士族,所以殺崔琰,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經不起推敲,因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開始,換句話說,清河崔氏被稱為世家,那是崔琰以後,擱崔琰這會,他們家才剛冒頭。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關鍵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後來位居三公,開創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顯赫,遠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職還不低,當時任禦史中丞,而且是個不太安分的主,經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開刀,找崔林的麻煩遠比崔琰容易,為何只殺崔琰而放過崔林?這根本說不通。

那老曹到底為什麽殺崔琰呢,其實很簡單,陳壽已經把所有經過都寫出來了,只差壹句總結,結果把後世搞的壹頭霧水,眾說紛紜,總結了無數條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陳壽的真正含義。

想解釋曹操的殺人理由,必須提到壹個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長期***事,對他非常了解,也對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後,毛玠心中不滿,發了幾句牢騷,於是也被抓進了監獄。幸虧有恒階等人營救,毛玠逃過壹劫,但卻被壹擼到底,罷免了所有職務,郁郁而終。

從這件事能看出來,老曹簡直對崔琰咬牙切齒,殺了他還余怒未消,誰敢覺得崔琰冤枉,立馬會被牽連,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話說天底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崔琰是個謙謙君子,陳壽評價他說品格在魏國最優,曹操也承認崔琰有伯夷之風,這麽壹個老好人,究竟哪裏得罪了曹操,以至於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們回過頭來看,殺崔琰那年,魏國發生了什麽事,最大的事當然是曹操稱魏王了,而崔琰之死,歸根結底也是因此而起。楊訓恭賀曹操稱王,寫了篇文章拍馬屁,立馬被人攻擊,說他稀世浮偽,順便牽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妳說的那個樣子啊,什麽貞潔清高,根本就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

從這點看,當時魏國的士大夫,大多不贊成曹操稱王,寫賀表並不是潮流,寫了還會被人恥笑。

崔琰很不服氣,於是要來楊訓的文章看,看完後也沒話可說,於是寫信說:“妳幹的不錯,時乎時乎,到將來事情還會有所變化。”這個事情指的是什麽事?變化又作何解?

我認為,崔琰寫給楊訓這封信,根本不是向別人解釋,而是嘲諷,楊訓拍曹操馬屁,證據確鑿,這有什麽可辯的。楊訓八成在賀表裏稱贊曹操是漢之忠臣,匡扶大廈於即倒,所以崔琰諷刺說,妳這馬屁功夫不錯啊,時乎時乎,將來曹公要是當了天子,我看妳還怎麽說。

這篇皮裏陽秋的回信,壹眼給曹操識破了,曹操是什麽人,文學大家,他能看不懂什麽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妳什麽意思,妳當老子是白丁?”

對於曹操有沒有篡漢的打算,我覺得沒必要多解釋,這幾乎是明擺著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嘗試,加九錫開國稱魏公,結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對,首當其沖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妳壹路打的都是匡扶漢朝旗號,現在幹這個事,不合適。

孔融更是公開宣稱,天子千裏之內,不得分封建國,有違舊制,更有違體統。這倆人的下場是什麽?荀彧被賜毒酒,孔融被斬。

為了掃平稱帝的道路,曹操連荀彧都舍得殺,心誌有多堅決。213年開國稱公後,緊接著216年曹操又做了試探,即位魏王,把意圖又亮明了幾分。

可沒想到大臣們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壹個壺裏,不僅沒人道賀,偶爾幾篇賀表,還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環視壹周,怒從心頭起,惡從膽邊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妳讓我送給漢天子,沒門。妳們不讓老子好過,老子也不讓妳們好過。

打擊政治異己,老曹從來不手軟,從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來。荀彧是什麽人?那是他的頭號功臣啊,功勛高築,而且潁川荀氏,親朋故舊滿天下,曹操說殺就殺了,壹點都不猶豫。

從歷史記載看,曹魏士大夫的骨頭還是很硬的,曹操自稱王之後,內部反叛不斷,218年和219年,先後有金祎、吉本、耿紀、韋晃以及魏諷內應關羽劉備,連續在許都和鄴城造反。而劉備關羽則接連攻打漢中荊州,壹時間風雨飄搖,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

為什麽曹操那麽怕關羽,不光因為關羽厲害,還因為曹操不知道鄴城究竟還潛伏著多少蜀漢內奸。

崔琰肯定是反對曹操篡漢的,要不然也不會聽到楊訓拍馬屁,就馬上找來賀表看,更不會寫那麽壹封語氣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後,壹點也不做辯解,泰然自若,腦袋被剃成了葫蘆瓢也不以為恥,照樣會見賓客。

在曹操的眼裏,這就是頑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現,甚至還有點引以為榮。好吧,既然妳想殺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妳。

歷史是壹面鏡子,我是徘徊在歷史長河裏的壹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