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為什麽雷軍說小米是互聯網公司

為什麽雷軍說小米是互聯網公司

在世人眼中,小米是壹個手機公司。說破了天去,也就是家IT硬件企業。

論理,其他的手機制造企業,連IT廠商的邊都不算,給小米壹個IT企業的定性,主要還是看著雷軍出身金山和投資了多個IT企業的面子。

壹切因為22日,小米宣布獲得新的融資而讓世人逐步看清小米的正面目。

之前,據媒體報道,小米已經進行了幾輪融資。2010年底,小米公司完成A輪融資,金額4100萬美元,投資方為Morningside、啟明和IDG,估值2.5億美元;2011年12月,小米公司完成新壹輪9000萬美元融資,估值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2012年6月底,小米公司宣布,成功融資2.16億美元,估值4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俄羅斯DST。

而此次融資,據相關投行人士稱,由DST獨家投資,投資過程中小米沒有與任何其他投資方接觸。相關負責人說,如果經過其他投資競價,此輪投資的估值會更高。

不僅僅此輪投資體現出了再次加碼的DST對小米的信心,更為關鍵的是小米有了中國互聯網百億俱樂部的門票。

值得註意的是,在百億俱樂部老三家TAB(騰訊、阿裏巴巴、百度)壟斷中國互聯網多年以後,在8月底,奇虎360和網易的股價逼近80美元,總市值都接近百億美元,加上小米,則百億俱樂部壹下子就多了3個準會員。所不同的是,大多數人都壹直沒把小米當做過互聯網公司。

其實,小米潛伏的很深。短短3年時間,它已經完成了互聯網的基本布局。

明面上,小米以手機成名。據Flurry統計,2013年前6個月,小米市場份額躍居第三,位於兩大巨頭蘋果和三星之後。8月份,小米發布了799元的紅米手機,首輪10萬部壹搶而空後,第二輪10萬部再度發布。

但僅僅靠賣手機,小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年時間裏就發展成百億企業。

暗面上,小米通過短短3年的時間裏,構築了手機、MIUI、米聊的移動“三駕馬車”。這是壹個圍繞著小米手機的小米生態系統。雷軍此前多次強調,小米不只是壹家智能手機廠商,也是壹家互聯網公司。他說,移動手機只是壹個載體,就像“微軟曾經在把Windows操作系統刻在CD上、放在盒子裏賣”,但並不是說“微軟是壹家做紙盒子的公司”。言下之意,雷軍說的正是小米的生態系統。小米基於安卓深度定制了自己的MIUI系統,生態系統就是指圍繞它而打造的壹個龐大移動互聯網平臺。

而恰恰是其悄然布局成型的生態系統,才使得小米的百億估值不至於變成互聯網泡沫。

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高端市場被三星、蘋果所把持,中低端市場被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幾大國內廠商所占據。作為後來者的小米,靠的其實就是用高端機的品質賣白菜價的價格戰。

這個策略,中國企業在多年來壹直在運用。彩電企業用過,當年長虹、TCL就是靠價格戰戰勝了國外品牌;空調企業用過,當年的格力、海爾等就是靠“便宜”2字拿下了國內空調市場的半壁江山;手機企業也用過,眾多國產手機用各種山寨機、千元機和諾基亞、三星血拼。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結果,即在價格戰抵抗了外敵之後,立刻和自己人玩上了價格戰,表面上消費者收益良多,但實際上,沒有核心技術的國內廠商在價格戰中虛耗了實力,很快就在之後的顛覆式產品變革中敗下陣來。

小米如果不布局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它就會重蹈前輩的覆轍。

“移動手機只是壹個載體,小米公司的具體業務是附著於這個硬件,而淩駕於互聯網這個平臺。換言之,小米所做的事是基於互聯網這個平臺的。”雷軍的前不久對媒體的表態,也就有了切切實實現實的渴求。

為了實現這個,靠的不是小米這三年的發展,而是雷軍自身的資源,壹個“舊金山”為其締造的資源優勢。

所謂“舊金山”,指的是從金山公司出來闖世界的壹群人。有媒體如此描述雷軍和他的小米的資源布局:“它的產品,硬件團隊來自摩托羅拉的班底,軟件研發則有金山谷歌騰訊的老兵,都是雷軍多年積累的人脈;它的價格,在跑分軟件安兔兔的數字襯托下,是極具性價比;它的渠道,有通信運營商,有雷軍投資的凡客等電商,也有與金山關系密切的巨頭騰訊;它的推銷,不乏限量發貨等手法,不愁凡客、YY、UCWeb等雷軍系公司老板站臺,也少不了驅動之家等專業IT媒體的宣傳造勢。”

再大的布局優勢,也需要有壹個明確的戰略方向。估值百億的小米接下來該如何擴大優勢而不是擴大泡沫。

雨果·巴拉加盟小米,絕不僅僅是時間上碰巧撞上了小米成功融資,更不是因為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與同為谷歌員工的巴拉前女友的新關系這樣的娛樂新聞導致巴拉的出走。

據媒體報道,前谷歌安卓產品開發副總裁雨果?巴拉將負責管理小米的國際業務拓展部門。

而從巴拉的履歷上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小米的下壹步戰略。他在巴西長大,並在那裏接受了教育,隨後來到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他2008年加盟谷歌,擔任移動團隊產品經理,之前還曾在語音識別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擔任類似的職位。巴拉在谷歌任職的前三年在倫敦工作,後來調到加州山景城。

移動產品開發和針對安卓系統的全面優化將是巴拉在小米的初始任務,之後將是其全面推動小米國際化,以避免小米和國內同行們在壹個鍋裏撈食,最終在價格戰中逐步退下神壇。正如咨詢公司BDA中國區董事長鄧肯?克拉克所言,小米的問題在於:把小米當作小公司,但卻又過大;當作大公司,但卻又過小。克拉克認為,如果小米想要成為三星那樣的大企業,那麽就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多市場。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中國研究總監尼可?彭就表示,巴拉作為前谷歌Android高管,將能利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小米拓展海外市場業務。他表示:“如果小米能做好這壹點,那麽該公司將會實現跨越性發展。”

然而,在全球化的初始階段,小米依然還是靠價格優勢進軍,其所謂的互聯網特征並不會在其全球化步伐的起步階段有多大作為。根據IDC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內,價格低於250美元的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占比達到49%,高於去年年初的31%。很顯然,這壹發展趨勢的最大受益者將會是中國和印度的低價智能手機制造商。

問題在於,這壹步從本質上和雷軍的三駕馬車目標是有階段性沖突的。

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降低,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向其他第三世界移動,而小米的價格優勢之中,有太多的核心硬件來自日韓廠商,其價格的脖子必然被他人所遏制,而在互聯網平臺上,小米的軟件和服務並不見得比聯想、360更高明,更不能和騰訊、百度的移動互聯網戰略比拼。更遑論和國外廠商決戰於自己不熟悉的市場了。

正在逐步失去價格優勢,又在軟硬件和服務上沒有核心優勢的小米,光靠百億的估值和壹個外國人,其中國第四互聯網公司的招牌,還只能是紙面上的畫餅,當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