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如何評價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如何評價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是壹本好書,是壹本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籍。七八十年過去了,書中的理念和對鄉土社會的分析仍然鞭辟入裏。讀過這本書後,讀者應當對中國社會的鄉土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認識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本書非常薄,全文不過七萬字。正如作者在前言和後記中提到:這集子裏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是四十年代後期,我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壹部分。這本小冊子不是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裏提煉出的壹些概念。

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裏發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壹、《鄉土本色》:鄉土社會的“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鄉下人離不了泥土、不流動性、熟人社會。現代社會是法理社會,鄉土社會是禮俗社會。

在社會學裏,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壹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壹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壹種是為了要完成壹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熟悉是從時間裏、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裏陶煉出來的結果。

在壹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壹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裏通了家。“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照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麽?”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

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

這自是土氣的壹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壹般地在壹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壹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於她的兒女壹般。陌生人對於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在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來。

二、《文字下鄉》:鄉土人可能缺乏現代社會的“知識”,但不是“智力”,現代社會的人同樣並沒有掌握鄉土人的“知識”。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病貧聯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村的癥候。關於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下人“愚”,卻是憑什麽呢?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後汽車連續地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裏,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啐了壹口:“笨蛋!”

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我曾帶了學生下鄉,田裏長著包谷,有壹位小姐,冒充著內行,說:今年麥子長得這麽高。旁邊的鄉下朋友,雖則沒有啐她壹口,但是微微的壹笑,也不妨譯作“笨蛋”。鄉下人沒有見過城裏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於城裏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壹般。

如果我們不承認郊遊的仕女們壹聽見狗吠就變色是“白癡”,自然沒有理由說鄉下人不知道“靠左邊走”或“靠右邊走”等時常會因政令而改變的方向是因為他們“愚不可及”了。愚在什麽地方呢?

三、《再論文字下鄉》:不能因為鄉土人不使用文字而批評其愚。根源是:鄉土人使用“語言”已足夠,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在壹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範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土社會是壹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的。在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壹直到死。

在這種社會裏,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壹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個比他年長的人那裏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壹環境裏,走同壹道路,他先走,妳後走;後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裏用得著文字?時間裏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四、《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指由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所決定的有差等的次序關系。中國人獨特的“私”的個性,造就了中國獨特的“差序格局”。

壹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壹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小到兩三家合住的院子,公***的走廊上照例是塵灰堆積,滿院生了荒草,誰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難以插足的自然是廁所。沒有壹家願意去管閑事,誰看不慣,誰就得白服侍人,半聲謝意都得不到。於是像格蘭亨姆的公律,壞錢驅逐好錢壹般,公德心就在這裏被自私心驅走。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壹直推岀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裏有壹表三千裏,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幹裏者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

這個網絡像個蜘蛛的網,有壹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麽壹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壹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壹個社會裏的人可以用同壹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所同的只是這體系罷了。

體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範疇性的有關概念。當我們用這體系來認取具體的親親戚戚時,各人所認的就不同了。我們在親屬體系裏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卻不是妳的父母。再進壹步說,天下沒有兩個人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兩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兒女。

在我們鄉土社會裏,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現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但是這和傳統的結構卻格格不相入。在傳統結構中,每壹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圍劃出壹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擡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

可是這不是壹個固定的團體,而是個範圍。範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壹般的。像賈家的大觀園裏,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後來更多了,什麽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

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壹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我們壹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我們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

我常常覺得:“中國傳統社會裏壹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這和《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在條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家可以犧牲族。這是壹個事實上的公式。在這種公式裏,妳如果說他私麽?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他小團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

五、《維系著私人的道德》:無數私人關系達成的網絡中的人倫道德維系著差序格局。

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範圍是壹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壹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範圍是從己推岀去的,而推的過程裏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向另壹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孔子曾總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六、《家族》:家族不僅包含生育功能,還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

形態上的差異,也引起了性質上的變化。家族雖則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於生育的功能。依人類學上的說法,氏族是壹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壹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我的假設是中國鄉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

壹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壹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於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

而且凡是政治、經濟、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長期綿續性的,這個基本社群決不能像西洋的家庭壹般是臨時的。家必須是綿續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於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氏族本是長期的,和我們的家壹般。稱我們這種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這種長期性在內,和家庭的臨時性相對照。

中國的家是壹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壹個大家裏。這說明了我們鄉土社會中家的大小變異可以很甚。但不論大小上差別到什麽程度,結構原則上卻是壹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

七、《男女有別》:在中國的鄉土社會,家是個連綿延續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

對於兩性之間的感情,中國人格外矜持和保留,紀律排斥了私情。戀愛精神在鄉土社會中是不容存在的,因為鄉土社會不需要新的社會關系,更害怕舊的社會關系被破壞。鄉土社會中男女關系必須有壹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

戀愛是壹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倚於推陳岀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壹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從結果說可以是毫無成就的。非但毫無成就,而且使社會關系不能穩定,使依賴於社會關系的事業不能頂利經營。依現代文化來看,男女間感情激動的發達已使生育的事業搖搖欲墜。這事業除非另外設法,由社會來經營,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確在破壞這社會上的基本事業。

在鄉土社會中這種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創造新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生下來就決定的。它更害怕社會關系的破壞,因為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男女間的關系必須有壹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別的原則。男女有別是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離。

這隔離非但有形的,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為上按著壹定的規則經營分工合作的經濟和生育的事業,他們不向對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社會秩序範圍著個性,為了秩序的維持,壹切足以引起破壞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著。男女之間的鴻溝從此築下。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八、《禮治秩序》:在鄉土社會中,社會秩序可以依靠禮治。禮治不意味著文質彬彬,而是壹種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禮來維持。在壹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盡管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壹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

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法治和禮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這裏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是禮治壹詞不會像人治—詞那樣容易引起誤解,以致有人覺得社會秩序是可以由個人好惡來維持的了。禮治和這種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九、《無訟》: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存在矛盾。

有壹位兼司法官的縣長曾和我談到過很多這種例子。有個人因妻子偷了漢子打傷了奸夫。在鄉間這是理直氣壯的。但是和奷沒有罪,何況又沒有證據,毆傷卻有罪。那位縣長問我,他怎麽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鄉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壞事決不會到衙門裏來的。

這些憑借壹點法律知識的敗類,卻會在鄉間為非作惡起來,法律還要去保護他。我也承認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實。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幹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幹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壹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