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後感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上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著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壹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壹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壹場。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
我讀了之後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汙?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著,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婆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
外婆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壹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裏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壹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壹面,還有壹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所以高爾基又感慨地說:“她(外祖母)壹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壹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壹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麽,這壹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壹處陰暗的角落!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難免會有壹些人壹些事令妳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請妳相信,黑暗過去之後,太陽總會出來!只要妳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即就是妳眼前可能還是黑暗,即就是妳的生活還有悲傷,但妳堅持讓自己做壹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麽,妳壹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z/q47115619.htm
2.《邊城》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壹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壹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向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麽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壹種沈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壹戶人家,家裏壹個老人,壹個女孩,壹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沈,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壹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沈澱了恢弘滄桑,沈寂淒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壹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壹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壹只小動物。人又那麽乖,如山頭黃鼬壹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壹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壹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壹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壹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壹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壹陣,沈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裏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壹座碾水房還是壹只渡船著遊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壹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壹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壹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壹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麽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壹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裏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沈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沈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象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3.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格列佛遊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壹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遊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壹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麽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壹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壹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壹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壹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鐘書先生將大筆壹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臺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遊記》就大不壹樣了,是壹種受罪,就像血戰臺兒莊壹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鬥爭,還要與瞌睡蟲作鬥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余悸不已。
因此,此後,看到魯迅拿著煙鬥壹副正氣凜然的樣子,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妳的錯,是妳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
但是,盡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壹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幹。
經過壹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麽,要表達些什麽,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壹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壹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壹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壹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欲、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遊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壹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壹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遊記中竟蘊含著這麽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遊記》還需要再讀上壹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
4.隋唐演義讀後感
《隋唐演義》的語言比較通俗曉暢,這主要表現在那些描寫草澤英雄的文字上。試以第二十三回寫程咬金等初次在賈潤甫店裏聚會壹節文字為例:單雄信、程咬金來給秦瓊之母拜壽,程咬金因小時同秦瓊壹塊長大,自信秦瓊對他會勝過壹般朋友。但在秦瓊方面,因幾十年不見,已不認識程咬金了,又見他壹片粗魯,與他說話不多,這時:不知程咬金自信是個舊交,尤俊過初時也聽程咬金說道是舊交,見叔寶相待冷淡,吃了幾杯酒,有了些酒意了,就說起程咬金來道:“賢弟,妳壹向是老成人,不意妳會說謊。”咬金道:“小弟再不會說謊。”尤員外道:“前日單二哥,拿令箭知會與秦老伯母上壽,我說:‘賢弟妳不去罷’。妳勉強說:‘秦大哥與我髫年有壹拜,童稚之交’。若是與妳有壹拜,他就曉得妳會飲了、初見時恰似不相認壹般,如今來敬酒,並不見敘壹句寒溫不多勸妳壹杯酒,是甚緣故?”咬金急得暴躁道:“兄不信,等我叫他就是。”尤俊達道:“妳叫。”咬金厲聲高叫:“太平郎,妳今日怎麽就倨傲到這等田地!”就是春雷壹般,滿座皆驚。……這壹段真可謂有聲有色。不僅口吻逼真,還能表達出說話人的神態以及性格特點和心理。程咬金粗魯耿直,不會繞圈子;尤俊達粗魯卻愛耍點小聰明,他看到秦叔寶沒有特別看重程咬金,就故意激他,讓他搞得“滿座皆驚”,以為取笑。《隋唐演義》各個部分的成就是不平衡的。寫秦瓊、單雄信等人起義反隋的部分,藝術地再現了隋末的歷史現實;與此同時進行的關於隋末宮廷生活的描寫,客觀上反映了隋末農民戰爭的背景。總的說來,寫唐統壹前的部分比較富有生活氣息,不乏精彩的片段;唐代部分則筆力冗弱。
《隋唐演義》思想和藝術上的局限有三:第壹,它不僅以大量篇幅直接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寵的王義、姜亭亭夫婦的形象。如小說花費大量的筆墨寫王義夫婦怎樣用頭發做成“青絲帳”以謝“隆恩”,博得隋煬帝壹笑。作者對這對愚夫愚婦的“品行”津津樂道,贊賞不已。又如,作者譴責了隋煬帝的暴政,卻又不厭其煩地渲染朱貴兒等人以“殉節”報答昏君的故事。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即使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總體結構上以朱貴兒、隋煬帝與唐明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副線,以欣賞的態度寫了這兩對情人的“愛情”,這也是書中的糟粕。封建帝王固然可以作為文藝作品的愛情主人公來描寫,但隋煬帝、唐明皇之於朱貴兒、楊貴妃,與其說是“愛”,毋寧說是對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女性的玩弄,與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男女之間的愛情並不相幹。第三,從全書看,《隋唐演義》以史為經,以人為緯,結構全書,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夠精當,繁瑣冗長,接榫處也不夠圓轉自然。
5.福爾摩斯探案選集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是壹本講述福爾摩斯所探過案子的過程和結果的書。100多年來,福爾摩斯的形象壹直以來都是使廣大讀者欽佩甚至傾倒的英雄。他以豐富的科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推理、細致的調查研究及壹往無前的膽識,與狡猾的罪犯、兇頑的敵人做鬥爭,為社會伸張正義,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因此,福爾摩斯成拉人們心中的神探,成拉罪犯聞之膽寒的克星,成拉我心中的夢想。書中驚險的場景、生動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景、扣人心玄的懸念吸引著我。尤其是書中的最後壹個故事,也是福爾摩斯最後壹案中說到“福爾摩斯與最危險的罪犯莫裏亞蒂(故事裏的人物)兩人進行搏鬥時壹起墜如裂罅,在生前福爾摩斯給花生留拉壹封信:我壹想到我能為社會除掉由於他(莫裏亞蒂)的存在而帶來得禍害,就高興。”重這段話我感到福爾摩有為拉除掉罪犯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思想,雖然我們不可能象他那樣,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那種精神。
封面上鮮紅的背景和黑色的身影讓我不寒而粟。我的腦中立刻聯想出血流滿地和我被書中情節嚇得疑神疑鬼的情景。
而事實卻不是這樣。作者柯南道爾(英國)把福爾摩斯的破案細節描寫得細致入微,把壹個個故事都布上壹層神秘的面紗。文章中體現出了作者對警察和記者故弄懸虛、誇大其實的諷刺和對明察秋毫、頭腦機警的歇洛克?福爾摩斯的贊賞和敬佩。
這本書***有三章。《血字的研究》壹案是由愛情和仇恨的火花所產生的悲劇。《四簽名》壹文體現出了人們對財富渴求的欲望和良心的冷漠寡情。《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是壹樁匪夷所思、令人百思不解的謎案。而福爾摩斯卻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多年的經驗解開了它。文章中把犯人毒辣無情的心和貪財的欲望寫得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想:歇洛克?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幹脆利落地破案,是因為福爾摩斯不僅有機敏、勤奮的頭腦,還有訓練有素的手腳、廣泛的知識面和大膽、新奇的想法。鉆研壹個學科不需要死板的理論,而是更廣泛的知識。比如,學習美術不只是練習手法,還要學歷史,精通美術史,學習哲學,讓畫更有思想性,學習文學,才能畫得有詩意,更顯出畫的“美”。而這壹切,都來自於——對於工作的熱愛!
福爾摩斯已在我心中豎立了紳士派的英雄形象。而從福爾摩斯身上學到的,我將壹生都受用不盡!
6.《稻草人》讀後感
本學期,我壹只在想著如何給我班的同學推薦好的書籍,剛好語文書中學了葉聖陶寫的《荷花》,文章寫得很美,我很喜歡,我想孩子們也很喜歡,於是我就讓我們班的同學去閱讀有關他的作品,並和孩子們約定壹起閱讀,壹起撰寫讀後感。
對我來說《稻草人》這則童話是很小的時候看過的,對他的記憶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紮成的壹個草人。插在莊稼地裏,用來驅趕叼稻子的麻雀。他雖然不能動,也不能說話,但是心腸很好,壹心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
如今讀完全文,我的心中卻滿是沈悶和壓抑,那個稻草人的形象壹直都揮之不去,可憐的老婦人也壹直在我心頭縈繞。很久也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
文章講了稻草人看到的幾個片斷,壹則是年邁的老婦人辛苦耕作的麥穗被害蟲啃個精光,稻草人想告訴主人但卻無能為力;二則是壹條鯽魚想從水深火熱中逃離,但卻最終竭盡全力後也沒法達到,結局很悲慘,魚死了。稻草人也無力地躺在了麥田上……
當我看到那位老婦人的麥子被啃得精光時,我的心中泛起壹陣痛楚,怎麽可以這樣?!這些麥子都是老婦人壹棵壹棵親手種植的。而那些害蟲卻毫不費力的大膽偷吃,不付出任何代價。我似乎可以看見老人花白的頭發和兩行混濁的眼淚。
如果說老婦人的遭遇是悲慘的,那麽我想說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卻無法說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說不出任何話也幫不上任何忙。他用盡全力揮舞扇子也趕不走那些可惡的侵略者們。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裏有急,有怨,有恨,有慚愧。也許最後他倒在田野裏就是因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們受苦了。也許是因為那麽多痛苦壓得他倒下了……
這篇文章以孩子們喜歡看、容易懂的樣式,運用擬人、誇張、諷喻、幽默等手法,調動了豐富的想象和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構思,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稻草人暗喻了像葉聖陶先生壹樣有心想做壹個來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為自己的力量微薄,無法成功,無奈之下他們只得眼看著人民受苦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婦人和那條魚的悲慘遭遇恰恰反映了社會上統治階級剝削老百姓的糧食財產,甚至於將他們逼上絕路。
回顧二十世紀中國童話創作,葉聖陶是個豐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將永存。
7.課堂也可以很精彩——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石悅(《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網名“當年明月”)本來只想娛樂自己,想不到發表以後捧場的人數以百萬計。這精彩“壹網打盡”好多識文斷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壹篇兩篇就會上癮。為什麽呢?精彩唄。為什麽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這幾點:
壹 把歷史人物當“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戰,鐵腕治國,也是壹個“念舊”的人,對發妻馬皇後恩愛有加。被某些人擡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會折騰再無任何政績。壹代名臣張居正權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將戚繼光貪財。大奸相嚴崧和發妻恩愛終老。呵呵,還原歷史原貌,也讓我們感慨,膜拜,憤怒,為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將相,或者販夫走卒。他們也像我們壹樣,也像鄰家阿哥壹樣,渴望愛和溫暖,渴望揚名立萬,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說話。政治爭鬥、權謀之術、疆場之策,這些刀光劍影,運籌帷幄,官場職場潛規則顯規則,全在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裏。故事扣人心弦,環環相扣,懸念叢生,叫人欲罷不能,任他忽悠到底,愛它(《明朝那些事兒》)沒商量。
三 語言鮮活。石悅特別能來事兒,常常通過史料今譯,情景置換,打比方,做類比,等等,總之,是將我們看不懂的冷著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態還原到當下,讓他們和我們面對面,嬉笑間接受了魯豫大家豫的采訪。他稱朱皇大仙們為“朱老板”“朱同誌”。嚴崧為“老牌的職業流氓”。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後,他引用毛爺爺的話:“贊:王守仁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樣的史書怎不精彩?怎不叫人擊掌叫好呢?
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否從裏面吸收點營養呢?
壹 把學生當成成長中的人。既要放眼學生的未來,也要關註孩子的當下。他們需要老師的理解、尊重、呵護和關愛。壹代名相張居正用畢生的心血培養皇帝學生萬歷,想讓他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千古傳誦,青史留芳。結果怎麽樣呢?這位張大哥死後差點叫學生萬歷爺鞭了屍。多麽刻骨的仇恨!看來我們真的要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想學生之所想,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 教師要善於講故事。美國孩子最喜歡侃故事。我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聽多了也會侃嘛。課堂上,講點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語的故事,課文背後的故事——老師侃,學生侃,師生總動員,還怕學不好語文,還怕課堂不精彩?
三 教師要會“善喻”。古人雲:善教者善喻。字寫得好的,管他(她)叫大書法家“王羲之’。讀書讀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黃鶯小“趙忠祥”。會侃大山的叫“於丹”“易中天”。習作好的叫他“韓寒”或者什麽“寶貝”。會管事的叫“老總”或某某老師。讀課文時,孩子們又自我設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陽公公”——娛樂的情境中,受到語感和朗讀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又怎不風生水起呢?精彩無限,叫人期待呢?
樓主,我給妳找了很久,以上都是比較少見的名著讀後感,希望可以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