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5篇
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篇1
20xx年春節長假壹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痔濉焙汀凹人曾”輪番轟炸的間隙,不經意換到了央視記錄頻道,時代感十足的華麗片頭瞬時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級工程之珠港澳大橋》,這是壹部關於港珠澳大橋設計建造的工程記錄。
珠港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壹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內容細膩,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追隨攝像師的鏡頭,觀眾能壹覽打造世界最長沈管海底隧道的壯舉,體驗震沈離岸人工島巨型鋼筒的驚心動魄,領略設計及施工中極其嚴苛的環保要求,對在臺風侵擾的施工環境下把控誤差的艱辛也會感同身受。紀錄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中國制造的強大,也讓電視機前的我油然而生壹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壹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紀錄片中更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軌道下沈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振試驗等本以為枯燥的內容,在片中淺顯易懂的解說下緩緩鋪陳開來,鮮活地呈現了奇跡背後的艱辛歷程。片中沒有重重懸念,但當提及為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 這是壹部關於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築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這部鴻篇巨制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最後讓我們向這些挑戰宏大自然,造就了壹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腳踏實地,用雙手推動著社會進步的工程師們致敬!
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篇2
人之健,在於筋骨;國之興,在於鐵路。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在我國的綜合交通體系中占據著骨幹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有著2萬公裏的運行裏程,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它讓100多座城市緊密的連接在壹起,覆蓋人口達到了7億,每年連接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鐵路將全國的客貨運輸緊密聯系在壹起,在國家交通事業中做出著巨大的貢獻。如今,新壹代的高速鐵路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它的快速便捷使人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壹列列飛馳的巨龍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默默的汗水,是千萬鐵路人辛苦的付出。為了能讓高鐵更加完善,科研人員們在試驗與理論相差頗大的情況下,連夜奮戰,終得滿意結果;為了能讓高鐵跑的平穩,超長無縫鋼軌的背後是焊接團隊高超的業務素質;為了讓高鐵盡可能的筆直,工程團隊們更是史無前例的讓大多數線路都放在了橋上,讓路基沈降控制在了毫米級的範圍之內;為了讓列車安全高效運營,調度指揮系統更是面對著天氣、氣候、地質等種種考驗;高鐵的心臟——igbt芯片更是讓高鐵真正飛馳起來的關鍵。高鐵,真正的使人們生活中距離與時空的概念得到巨大改變。
代表我國高速鐵路最高技術成就的標準動車組
壹條銀龍飛南北,助力祖國騰飛。在為祖國高鐵飛速發展而感到震撼的同時,作為壹名青工,唯有抱著壹顆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的心態投入到工作當中,為祖國的鐵路運輸事業增磚添瓦,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工作中的壹點壹滴做起,將我們成長工作的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
鐵路沖雲霄,職工奮進更美好,我自豪!
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篇3
?超級工程》是由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紀錄片,該片將“這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歷史性工程,要麽攻下來,要麽繞著走,每壹次創新都是風險與收益並存。”此後的壹年多時間裏,他們攻克壹項項技術難題,最終形成了完整方案,中國建設者成為世界上“深埋沈管結構設計”、“深水深槽沈管安裝”中第壹個“吃螃蟹”的人。
關鍵時刻站出來,危急關頭豁出去,攻關之際頂得住,這就是黨建為工程建設提供的強力支撐。我認為,作為壹名黨員教師,更應該立足本職、創新實幹、奮勇爭先,要以學生服務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把解決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首要工作,關鍵時刻站出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平時的工作中,秉承和踐履工匠精神,不懈奮鬥、積極進取、肯幹實幹,讓不可能變為現實。
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篇4
看完超級工程三,給我的感覺是極其震撼的,無論是海上巨型風機,北京地鐵網絡,還是超長公路隧道,都給人極度的震撼。其中海拔最高的雀兒山隧道,對平原來說,正常200人就能完成的工程,在這裏用了五年,3000人,換來了壹條12公裏的隧道,使川藏第壹險成為了歷史。
為了更方便地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中國修築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道,相較於正常情況下200人次就可以完成的平原隧道,雀兒山隧道則動用了2600余人次,五年的時間,換來的是壹次10分鐘的輕松通過。當然,片中不止關註這些超級工程,物流體系,城市汙水處理,超市生鮮供應,這麽大的國家,在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好的生活品質中,其實這也是壹個巨大的超級工程。未來的我們,也要為這個超級工程奉獻自己的努力!
超級工程2022觀後感篇5
上節課,老師讓我們觀看《超級工程》系列視頻。四通八達的北京地鐵網絡,高聳入雲的上海中心大廈,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港珠澳大橋,穿梭於澳洲與上海之間運輸天然氣的輪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無霸”風力發電機?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築各個方面,關系到國計民生,與城市中的人們息息相關,不論是科技含量還是建造水平,它們都體現了國內乃至世界最高標準。今天我看了《超級工程》第三集,有關於北京地鐵網絡的壹集。
以前,我個人從來沒有註意過身邊有哪些是壹項工程,原來這些近在咫尺的事物是如此的偉大與復雜,真正的讓我深深感嘆。從視頻中看到了建設地鐵的艱難。北京的交通擁堵不堪,城市的未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改善交通問題,就有了建設地鐵的這壹項計劃。計劃中,需要十年時間,完成包括31條線路,560座車站,1000公裏在內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鐵交通網絡。在國外的許多城市,地鐵系統的修建大概需要近百年的時間。北京只剩下十年時間,使建設地鐵成了壹項超級工程。國外的地鐵往往與城市相伴而生,甚至早於城市出現。而北京已經發展成了壹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線密布,高大建築的地基縱橫交錯,這給北京地下地鐵的建設帶來了很大困難。而且在挖掘過程中,又遇到了是盾構機喪失威力的難題。由於北京復雜的地質,北京西北兩側地勢偏高,經過河流長期的沖刷,形成了東邊沙土西邊卵石的地質。這些難題都需要專家反復探討來解決,可見這項工程的不易。
壹項工程的完成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計劃之前需要各種各樣經驗的積累,數據理論壹個都不能少,而在計劃後,工程又會遇到壹個又壹個問題需要去解決。在北京地鐵的修建中,很多人都盡著自己的壹份力。地鐵線路設計部門的人員們早早設計出穿越古城區線路的設計方案,為了保護文物調整地鐵站和相關規劃設施;盾構機駕駛員高銳軒每天13個小時呆在駕駛艙裏,經常壹兩個月見不到太陽,進行著復雜而枯燥的工作;而工人們更是日日夜夜的工作,不辭勞苦。
地鐵的建設也花費了太多物力。紀錄片中提到,每公裏地鐵造價近10億元,挖掘隧道的盾構機高達5000萬元人民幣。在修建中,最為主要的是有關文物的保護。為了更好地保護頭頂的古建,設計師為這條新修的線路選定了壹種首次應用於北京的施工方案,這很好的體現了在工程中的壹種富有人情的氣息。工程並不是冷血無情的,它更多的是為我們服務,為我們提供方便,同時並不會為這些去破壞祖先留給我們的美好遺產。另外,在工程中,曾經有壹個技術難題要求地面沈降不能超過3毫米。3毫米看似是很小的距離,可是在壹項工程中,小小的3毫米可以帶來重大的失誤和災禍。在北京地鐵的建設中,如果地面沈降大於3毫米,就會導致軌道變形。列車經過時就必須減速行駛,這會使交叉線路的運營帶來極大混亂。可見工程需要極大的縝密性。
看完這壹集《超級工程》,在領略到了北京地鐵網絡的神奇與浩大的同時,我感到自豪與激動,也讓我對有關工程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我想我會在課下的時間裏再去看看其它四集,繼續感受工程帶給我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