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化糞池構造圖有嗎,化糞池是什麽原理?

化糞池構造圖有嗎,化糞池是什麽原理?

1,化糞池的構造圖如下:

2,工藝原理:

化糞池是壹種利用沈澱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汙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 屬於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構築物。生活汙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100~350mg/L,有機物濃度CODCr 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

汙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沈澱,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沈澱下來的汙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汙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敗的生汙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汙泥,改變了汙泥的結構,降低了汙泥的含水率。定期將汙泥清掏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

要求:化糞池 的沈澱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應按《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範》(GB50015-2003)第4.8.4~4.8.7條確定。汙水在化糞池中停留時間宜采用12h~36h。對於無汙泥處置的汙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汙泥的容積。

擴展資料:

技術類型:

泥水混合: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壹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汙水和汙泥接觸的模式,沈積的汙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汙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汙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汙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於消化降解。但底部汙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後,汙泥又重新向下沈澱,這些上升和沈澱的汙泥又重新汙染汙水。

在化糞池汙水與汙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沈澱及出水水質,需要延長汙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沈澱效果及出水水質,汙水停留時間壹般為12-24小時。

三相分離:

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增加了“汙水、汙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汙泥、消化氣與汙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氣浮現象對汙水處理的幹擾。出水端的沈澱槽參照平流沈澱池技術標準,汙水沈澱時間2小時之內。

技術對比:

化糞池的容積由汙水容積和汙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汙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於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汙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汙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汙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化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