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有那些著名的文臣和武將
45 (2).jpg
網絡配圖
英國公李勣在貞觀年間便已經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作為輔政大臣的他,地位自然不壹般。要說李勣大家可能不是太清楚,但是提起徐茂公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勣身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在高宗朝發揮了余熱,是高宗初期外出征戰的第壹人選。公元668年,李勣領軍攻打高句麗,這個隋煬帝、唐太宗夢寐以求而未能攻克的地方,被李勣攻克,並俘虜高麗王高藏及男建、男產,設置安東都護府管理整個高句麗所轄地域。當李勣去世的時候,李治為他舉辦喪事,停朝七天,可見在李治心中這位顧命大臣、功臣名將的地位有多重要。
幽州都督蘇定方是高宗朝另壹位統帥級別的人物。蘇定方其實很早成名,但是在貞觀年間除了攻打頡利可汗時候擔任李靖先鋒之外基本沒有什麽表現機會,但是到了高宗朝,壹切都發生了變化,高宗對其十分重視。665年,蘇定方以500精騎直搗西突厥軍營,斬敵壹千多人,顯示出了蘇定方的勇猛。蘇定方不僅是壹個勇將,還是能夠獨當壹面的大將,他最大的功績是統帥軍隊滅掉了西突厥、平定了蔥嶺、討滅了百濟,創造了壹人滅三國擒三主的奇跡。公元667年,這位戎馬壹生的大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高宗聞訊責備侍臣,追封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謚號為“莊”。
20160817171826_3542e5bc470d4f1af521300884c4f668_4.jpg
網絡配圖
另外壹位名將,大家也很熟悉,他便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與李勣、蘇定方不同,薛仁貴並沒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歷,單純論戰績可能不如前面兩位,但是這並不妨礙這位名將的偉大。薛仁貴嶄露頭角是在貞觀年間,但是真正受到重用是從永徽五年開始。永徽五年(654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士兵們紛紛逃散,薛仁貴不顧個人安危警示內宮,讓唐高宗免除了洪澇之災。公元661年,與鄭仁泰領軍遠赴天山九姓鐵勒,九姓鐵勒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射殺三人,並領大軍乘機掩殺,取得大勝。公元668年,跟隨李勣攻打高句麗,壹路高唱凱歌,與李勣大軍於平壤城外會合。不過略顯不足的是,薛仁貴唯壹壹次作為統帥出兵,因為副總管郭待封不聽從指揮,被吐蕃擊敗,並因此而丟失了吐谷渾。
3.jpg
網絡配圖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在《隋唐演義》之中,卻把蘇定方與李勣這兩個同時代的名將寫成了死對頭。在小說之中,蘇定方是被抹黑的壹方,李勣則帶有壹定的主角光環,二人結怨因為各為其主,結仇卻是因為蘇定方設計殺害李勣結拜兄弟羅成(壹說原型羅士信)。小說只是小說,抹黑壹個人只是為了故事情節的可讀性,但是在現實中務必要將小說與歷史區分開來,不要誤讀了任何壹個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