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高軌到深空 目標在3.6萬公裏外
1970年12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組建,選址的大涼山以山高溝深聞名,發射場就建在這些深山老溝裏。也因此,時至今日發射場的人們都自稱“溝裏人”,外出叫“進城”,回來叫“進溝”。
趕羊溝、菠蘿溝、楊家溝……在這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山溝裏,成千上萬的“溝裏人”,走了幾十年的奮鬥之路,創造了壹個個從“深溝邁向高軌”的中國奇跡。
高軌,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轉的地方。“地球同步軌道資源有限、定位技術復雜,發射這壹軌道的衛星是邁向航天大國的重要壹步。”李本琪是壹位資深“溝裏人”,目前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部副部長。李本琪回憶說,1970年,黨中央壹聲令下,壹大批創業者挺進西昌,在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開啟了中國航天新的“長征”。“這些西昌老壹輩創業者奮勇拼搏,在1984年成功將我國首顆試驗通信衛星送入了36000公裏的高度。”李本琪說,以此為標誌,中國航天也正式具備了高軌發射能力。
從此以後,我國每壹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都是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在文昌發射場建成之前,西昌是國內唯壹的高軌道發射場。因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練就了壹項獨特的本領——發射低溫燃料火箭,長三甲系列火箭只能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也正因為如此,目前我國已經發射的43顆北鬥導航衛星,全部是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的。
到目前為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的航天發射任務,幾乎占我國航天發射的半壁江山,是所有發射中心發射次數最多的,已具備能夠發射所有長征系列液體火箭的能力,穩定“零窗口”發射能力,最短間隔15天連續發射能力等等。
此外,西昌發射場還實現了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天器、從每年2-3次發射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5次以上、從近控測試發射到遠控組織指揮等重要躍升。
從深閨到世界 已執行了33次外星發射任務
作為目前我國四個發射場裏第壹個對外開放的發射場,中國的航天實力和品牌形象,從這裏壹點點展現在全世界眼前。
“我是溝裏的老大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高級工程師應洪偉同樣是壹位“溝裏人”,1986年就來到了發射場。自1984年首次執行發射任務至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了125次航天發射任務,應洪偉參與了其中的123次。
“如果說以前是藏在深閨無人識,那1990年就是我們走出閨閣的時刻。”在應洪偉看來,中國航天在此之前壹直都是關著門搞研究,火箭技術在國內都是保密的,更不用說面對外國人了。“走向開放的轉折點,就是‘亞洲壹號’成功發射。”
1985年,長征火箭開始從事商業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的大門打開。但那時中國航天毫無國際商業發射的經驗,萬事開頭難。
這時,有壹顆衛星進入中國航天人的視野。這是由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衛星(之後更名“亞洲衛星壹號”),1984年,這顆衛星由“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但沒有進入到預定軌道。後來,“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將衛星重新帶回到地面。
“當時的業內把這個衛星比喻成‘災星’,但是我們卻看到其中的機會。”應洪偉說,雖然頗費周折,但中國還是拿到了衛星的發射權,並且最終在全國航天人的壹起努力下,在西昌發射場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衛星生產者美國休斯公司在賀電中說,這次發射的入軌精度超過了休斯公司以往的任何壹次發射。
從那刻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亞洲第壹個步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正式走向世界。2005年,西昌發射場成功發射“亞太6號”等15顆國際商業衛星,開拓了承攬發射非美國制造衛星的新市場。
從1984年以“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名義對外開放至今,西昌已執行了33次外星發射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用壹次次成功發射推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向世界,開拓了國際市場。”應洪偉說,亞洲衛星壹號是壹個開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代表中國航天,在世界面前完成了驚艷亮相。中國航天的市場也逐漸拓展到歐洲、亞洲、南美洲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商業發射承攬方式進壹步拓展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載發射等多種方式並存。現在,我國已成功幫助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維亞、老撾、白俄羅斯等國圓了他們的“航天夢”。
從海島到深空 壹個中心同時建設管理兩個航天發射場
“5、4、3、2、1,點火!”11月1日,我國第41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作為我國首位發射陣地女性“01”指揮員,張潤紅壹時間成為新聞人物,眾多網友向她豎起了大拇指。而提到她的老公陳小俊,這位西昌發射場響當當的“鐵娘子”卻總是幸福地說:“我老公比我優秀。”
陳小俊不久前剛從文昌航天發射場調回西昌,小兩口結束了“兩個發射場守望”的日子。陳小俊是2012年的時候,響應號召前往文昌建設新的發射場,在文昌,他從壹名普通的崗位操作手成長為測量系統指揮員。
這對航天夫妻的愛情故事背後,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又壹個中國唯壹——壹個中心,同時建設管理兩個發射場。如今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建設管理西昌、文昌兩個航天發射場,下轄17個單位,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海南3省8市(縣),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組成。
壹個中心、“兩個戰場”,現在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在向建設世界壹流發射場加速進軍。西昌發射場3號工位被譽為“功勛塔”,2號工位被譽為“亞洲第壹塔”,兩個發射工位可謂身經百戰、榮譽等身,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而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有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兩個發射工位,采用新“三垂壹遠”測試發射模式,代表我國航天發射的最新技術和最高水平。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中國首個濱海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壹。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將和西昌發射場壹起,承載中國航天進入更遙遠深空的夢想。
深空探測是衡量航天實力的重要標誌,而探月是向深空進軍的第壹步。我國探月工程的全部發射都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的,前期均在西昌發射場執行。
嫦娥壹號任務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提出了“零窗口”發射目標,各系統崗位人員步調壹致、數萬臺套設備分秒不差,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嫦娥二號任務中,中心把握住了最佳發射時機,為衛星節省大量燃料,使我國首次探測到拉格朗日點,也讓中國航天的觸角延伸到了1億公裏以外。嫦娥三號任務再次實現“零窗口”發射,為探測器創造了最好奔月條件和最佳落月軌道。
今年5月,嫦娥四號“鵲橋號”中繼星被送入太空,而不久前,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全面成熟,未來將接過西昌的接力棒,擔負起探月工程三期任務,而且將把中國航天的步伐拓展至火星等更遙遠的深空。未來,中國的火星探測器也將在此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