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
壹、嘉靖時期倭寇猖獗的分期及特征
分析成因之前須明確倭寇侵略的歷史分期問題。嘉靖年間的倭寇侵略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至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
這壹階段是倭患小範圍發生的時期,倭寇只是對個別的地區不時進犯,多在海上,並未形成規模,這壹階段的最大特點就是西番、倭寇和中國海盜合流,據明史記載,當時的倭寇?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由此可見壹斑。總體上講,這壹時期的倭寇侵略次數不多、地域不廣、程度不深,但嚴重程度與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相比要有所增加,表明了倭寇侵略日益猖獗的趨勢。
第二階段是嘉靖三十壹年(公元1551年)至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6年)。
這壹階段是明朝沿海倭患最為嚴重的時期。其呈現出了次數增加、時間拉長、地域擴大的趨勢。
倭寇大規模地入侵東南沿海地區始於嘉靖三十壹年,不單範圍和燒殺搶掠的程度持續擴大,入侵的人數也在增加,?漳、泉海賊勾引倭奴萬余人,駕船千余艘......殺虜居民無數?,除此之外,會增加據點,隨時掠奪。?凡三月,若太倉、海鹽......焚蕩略盡,向來所稱江南繁盛,安樂之區,騷然多故矣?。
第三階段是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7年)後。這壹階段,倭寇呈現南移趨勢,廣東和福建成為侵犯重點區域,?四月,倭犯長樂北鄉,次日犯南鄉,殺掠無算,越石尤嶺往福清,屯化北新堂、牛田。五月,復犯長樂北鄉,乘汐至八都,由磅領至福州?,由此可見倭寇侵略重心的南移。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嘉靖中後期的倭寇侵略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是,倭寇侵略,是嘉靖年間最棘手的問題之壹,倭寇對當時的社會和民眾也造成了無可比擬的惡劣影響。而造成這壹問題的原因,值得進壹步深入研究。
二、嘉靖時期倭寇猖獗政策和制度原因
嘉靖時期倭寇猖獗受多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但是筆者認為,明朝的部分和政策是造成倭寇猖獗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為防止沿海居民與海外反明勢力相勾結,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下令?禁瀕海民私通外諸國?,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又下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以斷外貨之銷路?,實行海禁政策。
由此可見,海禁政策的初衷,實際上是意欲維護沿海國防,以防不法民眾與國外勢力相勾結。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忽視了壹個不爭的事實,東南沿海地區由於地勢地形的原因,地少人多,完全依靠從事農業生產來維持生活相當困難,並沒有足夠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產量,所以,沿海民眾多以出海謀生。而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無疑掐斷了大多數沿海居民的主要謀生出路,為了生存,東南沿海的部分居民不得已走上了海盜的道路,並出現與倭寇合流的現象,?壹旦戒嚴不得下水,斷其生活,若輩悉健有力,勢不肯縛手困窮,於是所在連接為亂,近年,海禁大嚴,謀利不遂,故勾引島夷為寇者?,由此可見,海禁政策並未達到統治者制定時想要達到的目的,更體現了海禁政策與明朝對外貿易政策之間的矛盾,是倭寇問題的壹個重要成因。
2.明朝政治腐敗,禦倭鬥爭失去制度保障
明朝永樂年之後,宦官專權,官吏貪庸,導致民不聊生。嘉靖時期宦官專權減輕,但形成黨爭不斷、官僚貪汙受賄盛行、權臣專政的局面。朱厚熜怠於政事,更縱容了腐敗政局和畸形制度的形成,而在內憂加劇的情況下,倭寇就得不到更好的治理,腐敗的政治局面,嚴重的虛弱了禦倭鬥爭的力量。其主要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其壹,嚴嵩專權,嚴重損害官僚體系,破壞海防建設,幹擾禦倭鬥爭。
嚴嵩在內閣掌權長達二十壹年,為首輔專權達十五年之久,?子為侍郎,孫為錦衣、中書,賓客滿朝班,親姻盡朱紫?,同黨趙文華善於阿諛奉承,與嚴嵩結為父子,凡是不願依附於嚴嵩的官員,則動輒遭受陷害,輕則功績全無,重則身陷囹圄,甚至性命不保。倭患爆發,趙文華提出對策,其中有祭海神等條款,當時兵部尚書聶豹認為,張經以掌管海防,不宜再派遣重臣監理,結果遭受降俸處罰,昏庸的朝廷聽取了嚴嵩的建議,派遣其義子趙文華前往?祭告海神,因察賊情?,單從這種結黨營私的行為,就會嚴重幹擾禦倭將士的鬥爭決心,對海防建設,只能起到負面影響。
其二,統治集團腐敗激化階級矛盾,更多流民依附倭寇,壯大倭寇隊伍。
明朝初年休養生息,生產得到壹定的恢復發展。明中葉以後兼並土地現象嚴重,導致土地高度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戚重臣想方設法逃避賦稅,而失去土地的大量農民卻又要經受沈重的賦稅和徭役的摧殘,致使民不聊生,大量流民因此而出現;流民越多,農民負擔越重,農民負擔增大,新的流民又因此出現,使得明朝社會陷入此種惡性循環之中。東南沿海的部分流民為生計所迫,只能從事漁獵,或是流為海盜。嘉靖時期,福建海盜每年都要大批?私招沿海無賴之徒?,使得海盜勢力日益增長,而海盜勢力又與倭寇相勾結,使得倭寇勢力日益膨脹,禦倭勢力卻日漸消沈,此消彼長之下,造成了嘉靖年間倭寇勢力的日益猖獗。
明朝抗倭圖
其三,政治腐敗造成軍政腐敗,衛所制度遭受打擊,官員貪生怕死,致使倭寇勢力日漸猖獗。
政治的腐敗,使得禦倭前線多是腐敗官僚集團安插的親信,多是溜須拍馬、貪生怕死之徒,在強橫的倭寇勢力侵襲下,自然是聞風喪膽,或是壹擊即潰,在這種紙糊般的?防禦?下,倭寇猖獗也成了情理之中的現象,這種事例,不勝枚舉,在此只舉《明世宗實錄》中所載壹例。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侵占崇明島五個多月,官兵屯集於海口,圍之數月,未有任何進展,為了讓倭寇離開當地,明朝官兵竟然在西南方向讓出壹路,供倭寇出走,倭寇自此出海,轉向嘉定、上海進行掠奪,副總兵湯克寬不敢有所行動,?故與賊相左,以觀望塞責?,此種行為,無疑縱容了倭寇的侵略勢力,雖不能稱之為幫助,亦可稱為助長倭寇氣焰。軍政腐敗的另壹方面,則是腐敗官僚克扣軍餉,幹擾了抗倭軍民的禦倭鬥爭。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四月,因福建港總指揮姜旦貪汙受賄,克扣軍餉,激起眾憤,福建港水兵公然叛變,投降倭寇,引倭寇入內地劫掠。
此類事例,在《明世宗實錄》中記載的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上有軍政腐敗,下有克扣軍餉,明初所指定的衛所制度,尤其是受到倭患影響最重的東南沿海衛所,在此雙重影響下,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倭寇勢力猖獗,與此有必然的聯系。
綜上,明嘉靖時期政治制度的腐敗,有許多衍生影響,包括形成官僚腐敗集團,迫害禦倭將領,克扣禦倭軍餉,自上而下,對禦倭鬥爭的方方面面起到極其負面的影響,所以,明朝官僚體系政治制度的腐敗,使禦倭鬥爭失去了制度保障,筆者認為,此原因是倭寇勢力在嘉靖年間日漸猖獗的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