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三朝元老晏嬰所鐘愛的“茶菜”,究竟為何物?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晏嬰,聰敏機智,能說善辯,他繼任齊國大夫,歷經了靈公、莊公、景公這三代君王,輔政齊國長達50余年,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後人編纂的《晏子春秋》壹書中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這是記載當時晏子擔任齊國國卿時,吃的是糙米飯,菜肴除了三五種炒菜以外,再就是“茗菜”了。
(龍井蝦仁)
這書中所記載的晏子食用的“茗菜”,究竟為何物呢?
實際上這“茗菜”啊,說的就是“茶菜”,即以茶入菜。
要知道當時我國的茶樹還沒有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栽培,只有西南壹些地區才生產茶葉,而且品種也是比較少的。
而且在當時啊,茶葉主要是作為壹種消暑的藥材,只有邊遠民族的人們才會用茶做菜來食用。比如說雲南基諾族就愛吃“涼拌茶菜”,涼拌茶菜就是用新鮮采摘的茶葉,加上鹽和辣椒粉,攪拌均勻就可以食用了,既有鹹辣的味道,又有茶的香味,用以佐餐,十分可口。
(涼拌茶葉)
至於當年的晏子是怎麽愛上了“茗菜”,他所用的茶葉又是來自哪裏,現今以無可考證,但是像晏子這般博學的人,將“茗菜”列入自己的日常飲食,實在是不足為奇的。
古有神農嘗百草,發現茶有解毒之效,還能“令人有力、悅誌”,那麽到後來有晏子喜愛茶菜,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其實也是反映當時啊,人們還沒開始有飲茶的習慣,所以才采取用茶葉嫩芽炒菜的做法,既為菜肴增添茶葉的鮮香味,又獲取了茶葉的清熱解毒功效,兩全其美乎!
據《爾雅》記載,西漢年間,“荊巴間采葉做餅,葉老者成餅,以米膏而出之,欲煮茗飲,先炙,另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潷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說明啊,到了西漢時期,人們才開始像煮粥煮菜那樣,開始煮茶喝。
2000多年後的今天,“茶葉蛋”、“茶燒肉”,以及壹些較為高檔的,比如說“龍井蝦仁”、“碧螺蝦仁”、“樟茶鴨子”等都屬於茶菜。
感謝關註小艾,歡迎轉發、收藏、評論,希望可以和茶友們***同探討茶文化、茶知識。
版權聲明:文章由初品道茶人小艾整理發布,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您有任何關於茶的見解,歡迎留言或者直接和小艾chupindao13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