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普爾斯馬特的真相調查

普爾斯馬特的真相調查

前公司賬面資金只有6.5萬元;可查的欠款16.8億元,估計最終會突破20億元!”

3月22日,普爾斯馬特中國企業(以下簡稱“普馬”)代理總裁肖玉傑首次面對媒體時坦言:目前有關普馬的訴訟,已經立案100多宗,僅北京提請訴訟即達到300多個,估算被牽連的人員將達到300多人……

這樣的消息同“倉儲式會員店之父,美國零售業老三”的普馬聯系在壹起,的確令人驚詫。然而,它卻算不上新聞——至少在普馬(Price Smart,會員店)及其“孿生兄弟”諾瑪特(N.mart,非會員店)在全國各地紛紛關張,供應商們群聚門口靜坐討債等消息沸沸揚揚時,這個消息並不特別引人註目。

從去年3、4月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普馬。而隨著普馬各店紛紛倒下、高層人員集體消失等消息傳來,談論的聲音轟然放大:從普馬的n種“死法”,到會員制、供貨商、資金鏈的相生相克,人們越來越渴切希望知道——普馬到底有著壹種怎樣的真相? 2004年12月19日,昆明普馬旗下的諾瑪特穿金店突然關門,坊間頓時壹片嘩然。昆明市供電局稱,諾瑪特11月壹***拖欠電費38萬元——斷電似乎成為普馬關門的導火索。

5天之後,昆明普馬系的另外4家超市(海埂、金碧諾瑪特、高新普馬、北辰普馬)正式關門;數百供應商齊聚金碧店門口,赫然亮出了“諾瑪特還錢來”的醒目標語;隨後,已關閉的普馬北辰店遭到法院查封,原因是被拖欠了100多萬元貨款的“徐福記”供應商最終打贏了官司——至此,普馬系在昆明的5艘戰艦全部沈沒。

昆明普馬並非“多米諾骨牌”的第壹張,也不是最後壹張。事實上,誰都說不清究竟哪壹家普馬店是引起連鎖反應的“罪魁”,因為幾乎是同壹時間段裏,所有普馬店都搖搖欲墜並迅速坍塌。

普馬曾經以巨人的步伐震撼著中國零售業:

1996年“普爾斯馬特會員購物企業中心”在北京註冊成立;1997年,第壹家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在北京開業;2000年,普爾斯馬特中國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成為中國首家獲此認證的連鎖店;2001年,普馬當選為中國商業聯合會理事會副會長……

“高速度、高標準、低成本”,把“PriceSmart”和“N.mart”的招牌掛遍全國,這是普馬的勃勃雄心。在此鼓推下,普馬迅速鎖定中國30多個城市進行“大兵團”、“大連鎖”的發展戰略,先後在北京、成都、昆明、沈陽、武漢等地開設了40多家分店,“2003年在中國銷售額達60億元;2004年將達到70多家,實現年銷售額10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零售企業之壹!”

然而,“100億”卻隨著“領跑中國零售市場”的夢想轉瞬成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遍布全國的普馬系連鎖超市,就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崩塌得讓人目瞪口呆。

事情的起因,似乎是2004年7月南方建材以“拖欠房租”為由將普馬告上法庭,引發“普馬資金鏈斷裂”的危機。然而,人們很快發現,這樣的情況不單是長沙、武漢有,南寧、廣州有,青島、沈陽也有。而且,不僅拖欠著房租水電費,普馬更拖欠著大量供貨商的貨款。僅昆明壹地,普馬店欠供應商的貨款累計就高達1.6億元,如果加上員工工資、水電費等等,累計欠債則超過2.5億元,涉及4000人左右。

當每壹張牌都有率先倒下的可能時,也就無所謂哪壹張牌成為第壹張了。有人這樣歷數普馬的“死法”:在昆明被“電死”、在秦皇島被“堵死”,在新疆被“逼死”……事實上,每壹種死法並不獨壹家普馬店特有,每壹家普馬店的死因其實只有壹種——債務纏身!

是什麽原因造成了普馬債務纏身,又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普馬王國的崩塌呢? “普馬締造了自己的神話,最後也由自己終結了這個神話——普馬以會員制沖擊零售市場,擴張節奏確實很快,但會員制消費對於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存在壹定障礙,大部分消費者不適應‘花錢買會員卡進店購物’的模式,沒有形成定期進行大宗購物的習慣。”

“永遠為顧客省錢”是普馬的口號。普馬把它解釋為:通過有效采購、低成本物流、現代化運作、控制支出比例等,為顧客提供高質低價的國內外名牌產品。

“會員制倉儲式超市”有壹個顯著的“鏈條”目標:低價——更多會員——更多需求——更好的采購力與供貨商溝通——更低價格。作為此鏈條中關鍵的壹環,會員只需要每年交納壹定會費,辦理會員卡,就可以在普馬店裏選購五六千種名牌優質商品。與此相比,非會員采購則需在此價格基礎上另加10%。

“這種零售模式將信息跟蹤與分析智能化,特別是計算機集成化的財務和商品信息管理系統的支持,是提供價低質優商品服務、最大化地為顧客謀利益的關鍵。”在普馬看來,如此完善的“會員制”,既是成就普馬“價格殺手”的武器,也是普馬成為全國最大零售企業的重要通道。

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會員制購物在國外雖然形成了壹種文化,並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商業營銷模式之壹,但這種模式在中國市場卻註定“水土不服”——按照零售業法則,只有當壹個地區的人均GDP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國民才基本具備會員制消費的能力,普馬顯然違背了這壹規律。“特別是在中國壹些二三線城市,幾乎沒有幾家會員制商店能夠有出色的經營表現。會員制給普馬的經營帶來了嚴重困擾。”

這的確是無法回避的,零售巨頭沃爾馬、麥德龍壹定程度上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事實上,普馬自身也很快意識到會員制“水土不服”的隱憂。在這種情況下,普馬於2000年創立了另外壹種非會員制業態———諾瑪特(N.mart)。

與會員制的普馬店相比,同樣堅持低價優質的諾瑪特,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壹站式大型購物中心”的面貌出現,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的“水土不服”。到2004年,以會員制起家並堅守會員制的普馬,在中國形成了壹個怪異的格局:非會員制的諾瑪特店數量是會員制普馬店的壹倍以上,而銷售業績,諾瑪特更是遙遙領先於普馬會員店。

普馬整合兩種互補性的業態優勢,在這種均衡的戰略框架之下,體系架構是相當合理的。因此,對普馬危機的尋根,就不得不從它的另壹條生命線——供貨商說起。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供貨商與零售終端銷售商本是壹對唇齒相依的夥伴。然而,在普馬的重重危機中,恰恰是這些唇齒相依的夥伴——供貨商,聯手起來聲討普馬,最終把普馬逼上了絕境。追根溯源,這既是普馬逼迫使然,也與普馬在經營管理上的斷環密切相關。”

“普馬的‘霸王條約’和混亂的管理,壹直讓我們忍氣吞聲,這也是我們被拖欠大筆貨款的直接原因。”壹家給普馬青島會員店供應豆腐的企業負責人說,“把(普馬)欠我們的26萬元豆腐切成塊,壹塊塊地接起來,能從青島排到北京!”

大多數靜坐在普馬門口討要貨款的供貨商,談起普馬的“霸王條約”憤慨不已——凡是進入普馬賣場的供應商,每年都必須交納數額不等的“門檻費”,高則七八千元,少則兩三千元,次年還有續場費。這還算簡單的,如果算上花樣繁多的“過節費”、“慶典費”、“綠色通道費”等,沒有哪家供貨商不為每年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額外支出叫苦不叠。

“他們規定的結算周期長達3個月以上,且隨意性相當大。”壹位普馬的供貨商無奈地說,名目繁多的收費、漫長的結款周期扼緊了供貨商的咽喉,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即使如此,生意還得做,“誰叫人家是洋超市,大賣場呢。”

但在不少供貨商看來,無形中隨時伸過來的“黑手”,才是供貨商更大的噩夢。

“在普馬的采購銷各個環節都存在這樣的‘黑手’。從普通采購人員到采購部經理、營業部經理、專區的店員,只要有所接觸的人,都可能伸手向廠商要錢。”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供貨商說,“而且明知是敲詐,我們仍然不敢稍有懈怠,壹旦稍有得罪,後患無窮,保不準什麽時候給穿上‘小鞋’。”

“面對這些臺下的交易,普馬賣場管理層都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放任自流的默許態度。”

“霸王條約”和“黑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供貨商和普馬的交惡,造成了危機時刻供貨商們聯手向普馬反戈壹擊。

問題是,這類現象在中國零售業並不鮮見,而且普馬也不是始作俑者。為什麽偏偏不是沃爾馬、麥德龍,而是普馬引發了供貨商的“揭竿而起”呢?

在不少供貨商看來,普馬的資金鏈出現問題,是導致其關門和欠下供貨商貨款的關鍵所在。 “零售商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建店和商品占用上,流動資金是其資金鏈中重要的壹環。壹旦資金鏈出現問題,資金周轉就會很困難,必將影響進貨和商家信譽,也可能進壹步影響其正常經營——普馬之死的關鍵就在於其肆意擴張,引發了資金鏈斷裂。”

2004年9月,“臺灣統壹集團將參股諾瑪特控股公司”,以及隨後“上海百聯即將註資普馬10億元”等消息,與此前“普馬資金鏈斷裂正尋求被收購或資產重組”等傳聞遙相呼應,普馬在人們視線中的形象劇烈晃動起來。

事實上,早在去年3、4月間,有關普馬的負面新聞就壹再爆出。有報道稱,除了普馬北京店陷入與供貨商的糾紛外,長沙分店也因遭遇供貨商的投訴而停業整頓,天津分店和南寧分店即將擱淺……每個店的虧損額不同,但似乎普馬的所有店都在虧損。

針對各種各樣的傳聞,普馬中國總部市場部負責人不得不在2004年9月出面表態:沒有上述說法!

但其話音剛落,普馬關門的聲音就此起彼伏——10月,沈陽、吉林等地普馬店悄然關門,11月,青島、秦皇島等地普馬關門,12月開始是昆明、南京、重慶……進入2005年,普馬北京總店也悄悄關了門。

極力否認“資金鏈斷裂”傳聞的普馬壹度表示: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公司資金略有吃緊,不少其他企業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但他們願意服從國家的利益,犧牲壹點自己的利益。

然而很快,質疑的聲音便響了起來。

“普馬壹家店的初期投入需要3500萬元~4500萬元,而我國零售業平均毛利率在17%左右,平均純利潤不足2%,利潤相當微薄。普馬不顧實際情況進行大規模擴張,究竟是何用心?”

“普馬的不斷擴張並非是盲目,而是不得不這樣做——就像吸毒壹樣,為了維持某種不得已的平衡,就要壹家接壹家地開下去,直至死亡!”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壹針見血地指出,普馬資金鏈困境並不是正常經營和擴張造成的,關鍵在於普馬資金存在著“黑洞”! “有人說,商業本身就是壹種風險遊戲,普馬既然有了這樣大的規模,必然存在其風險。只要經營好,它可以從本身經營中獲取利潤,從而真正壯大自身。這話沒錯,但是普馬經營本身存在的問題直觀地告訴我們,普馬並不這樣做——普馬絕不僅只如此!”

早期房地產開發中,不少房地產老板都玩過這樣驚險刺激的“遊戲”:

用自籌的壹點資金疏通關系圈下壹塊地,挖個坑打下樁掛個牌子,就開始招建築商、材料商進場墊資興建;剛起來兩三層,就把項目搬到銀行抵押貸款,用貸款來的錢支付部分工程款和材料款;再起來幾層,又拿去抵押貸款,回來支付工程費用……周而復始。不出意外的話,項目順利完工就是“大手筆”;碰上天災人禍中途停工老板抽身走人,就擱下壹堆橫豎不清的“爛賬”和壹幢讓人哭笑不得的“爛尾樓”。

“這樣的遊戲就像走鋼絲,資金鏈沒法不被繃得緊緊的。”在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看來,由北京諾衡集團實際掌控的普馬中國就是玩著這樣的“遊戲”——

先是借用美國普馬的招牌開起中國普馬店(中國普馬獲得美國普馬特許,使用品牌和經營模式,每新開1店支付10萬美元管理費),加上人們對“會員制”經營業態的新鮮感,吸引大批供貨商競相上門供貨。

實際上,美國普馬只是經營會員制賣場、在美國本土以外經營26家超市的零售企業,年營業額6億美元,這與“美國零售業老三”、“年營業額450億美元”相去天遠地遠。然而,諾衡卻讓大多數人接受了“普爾斯馬特”這個洋氣的名字。

接著,擺出壹副“洋超市大賣場”的面孔,普馬利用中國零售業的遊戲規則,向供貨商大肆收取各種費用並超長期結算貨款——這讓普馬有充分的時間和資金,進行全國擴張。

以新疆為例,2002年新疆諾瑪特商貿公司成立,註冊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但兩個月後,這筆註冊資金即被總部抽走。隨後,新疆普馬由北京普馬擔保,從建設銀行貸款3000萬元,用以裝修兩個大賣場;2004年4月,諾瑪特新市區店和長江路店開業,3個月後,拖欠貨款已達5000多萬元。

“這些被拖欠貨款的流向,目前已知的有1500萬元被調去天津、2500萬元被調往北京、600萬元被調去成都,另有1200多萬元則不知去向。”據新疆普馬某供貨商透露,新疆普馬店由外地供貨商的貨款建成,而新疆供貨商的貨款又被用於建另外城市的普馬店,“全國普馬都是如此!”

諾衡無疑設置了壹個完美的“局”:壹方面,各地普馬系分店都有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意味著風險獨立;另壹方面,所有普馬店的資金結算都由總部調控完成——這既為普馬全國擴張創造了條件,也壹定程度成就了資金“黑洞”。

普馬的資金“黑洞”正逐漸顯露出來!據傳,普馬中國實際掌控人劉五壹現已離境。而據外電報道,劉五壹攜款60億準備逃往美國,其家人早已在美國安定……

沒有人能說清普馬“黑洞”究竟吞噬了多少資金,因為這中間卷進供貨商、物業公司、持卡會員和員工,也卷進了銀行和政府;也沒有人能說清普馬是否從開始就有意設置了這個“局”,畢竟普馬生存了8年——如果用8年時間來設置壹個“局”,那真是太可怕了!

劉五壹身後,用“洋超市、大賣場、會員制”建構的普馬王國已是斷壁殘垣,既留給債主們無盡的失望和痛恨,也給了中國零售業重重壹記耳光,讓人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