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生意的內幕是什麽?有潛規則嗎?
內容如下。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水果進入批發市場,再進入零售水果攤,都會產生壹定的費用。胡某認為,消費者並不了解水果價格高頻率波動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供求失衡所致,其實是信息流通渠道不暢,讓很多零售商販鉆了空子,擡高了水果價。
“通過農超對接的方式,讓產地水果直接進入超市,價格會便宜許多。”綿陽城區壹家大型超市水果區壹位導購員說,超市直接和水果協會、水果生產合作社采購,成本可以降低15%左右,采購成本降低了,超市的銷售價格自然也會相應降低。
農超對接,刪減中間環節,直接溝通果園與果籃,是化解“兩頭叫,中間笑”的有效手段。果農既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又有比較理想的價格,自然受益不小。
傳統的水果銷售模式,是收購商到果園收購,最大限度壓價收購後,再將水果批發給零售商。為了最大化盈利,部分零售商又成倍提高零售價。通過這些環節,果農以低價賣果,消費者以高價買果,就形成了兩頭不劃算的市場銷售模式。而通過產超、產消對接的力量,水果銷售省去了中間環節,讓果農賣出了好價錢,消費者也買到了價廉物美的水果。
超市進貨要求的標準比較高,貨款結算周期較長。安縣西瓜種植大戶韓某說,以他的西瓜為例,進入超市需繳壹定的費用。為提升西瓜品質,每畝地的生產成本還要提高,這讓他有些承受不了。
超市也有自己的煩惱。據百盛超市壹位負責人介紹,目前水果的標準化生產還有待提高;由果農組成的水果合作社或協會產品單壹,符合品質的水果數量有限,不能滿足超市大規模采購,這些都阻礙了產超的進壹步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