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自己的聲音
小塵老師說,每天8分鐘,跟著張文質老師的節奏錄起來。聊自己想聊的,說自己想說的,為美好的壹天留下自己有溫度的思考。歡迎您的收聽。
本期想跟大家聊的話題是壹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發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能做到的。
孩子小的時候,就算還不會說話,他們也會用哭聲來引起別人的註意,表達自己的需求。稍大壹點,只要家人壹逗,就會咿呀咿呀地回應著。這個階段,愛回應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喜愛。
再大壹點,在家人壹遍又壹遍的教授中,從壹個字到壹個詞,再到壹句話壹段話,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地被拓展,表達力也逐漸增強。更大壹點,經過不斷地練習,他們便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不管這個過程多長,都是能夠實現的。
孩子上學後,幼兒園是最熱鬧的,他們積極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興奮的告訴妳,他們的發現。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壹個又壹個的問題總想刨根問底。他們對什麽都好奇,什麽對他們來說都有表達的欲望。
到小學後,他們能表達的東西更多了,表達的能力也更強了。但他們表達的欲望卻慢慢地降了下來。因為怕出錯,怕別人笑話他。瞻前顧後的結果就是不知道要說什麽了。所以從低年級的熱熱鬧鬧,到中年級的若有所思,再到高年級的瞻前顧後,時間似乎沒有讓他們的表達力看起來越來越強。而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他們似乎越來越不善於表達了。
到中學,到高中,甚至成年,就有了更多擔心的事,不敢表達,不愛表達,慢慢成了主旋律。
為什麽幼兒期,孩子認識為數不多的詞句,倒是整天咿咿呀呀說個不停。而長大後,表達的工具不少,表達的方式也很多,卻越來越不善表達了?因為顧慮太多,因為牽絆太多。
當然,更多的是不自信。
總覺得自己的思考不如別人深刻,總是擔心自己的發聲會引來別人的嘲笑。越顧慮越不敢講,越不敢講越難以發出聲音。走進了壹個死循環。
幼兒期,甚至是嬰兒期的孩子,那麽小,他們都知道發出自己聲音的重要性。反而是,長大了的我們,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發出自己的聲音真的非常的重要。
張文質老師在《教師的使命》壹書中有這樣壹段話:"有時也許妳並不清楚自己的同路人在哪裏,但是在妳走上正道時就會遇到很多的同路人。有時即使妳走在正道上,如果沒有壹個更廣闊的平臺,妳就很難遇到那些更多樣、更獨特、更有個性、更令妳驚喜的當代教育改革者。"(摘自《教師的使命》P157)
能遇見自己的同路人,那是壹件多麽開心的事呀。也許很多人壹生都在期待著擁有這樣的同路人。
怎樣才能遇到自己的同路人?默默地尋找嗎?這個辦法當然可以。但效率不高,效果也不是很好。
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妳默默地去尋找,妳就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而且因為妳的環境,因為妳的視野所限,還不壹定找得到。如果每個人都跟妳壹樣不愛發聲,那就更難了。就算妳很幸運地找到了,別人也不壹定願意跟妳同行。因為妳沒有被看見。很多時候,妳可能就是那個追隨者而已。
但如果妳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那就不壹樣了。假設妳剛開始的時候發的聲音很笨拙,那又有什麽關系呢?為了更好地發聲,妳就會有意識地不斷精進,這個過程會使妳的笨拙越來越少。
妳也會因為妳的發聲,讓更多的人看見妳,他們在看見妳的笨拙的同時,也會看見妳的努力,看見妳的進步,看見妳更真實的東西。如果恰好這些東西跟他們同頻,他們便會主動靠近妳。
有人說,與其奮力地去找尋,去追趕蝴蝶,還不如用心地種上花草,努力的開出屬於自己的花朵。妳若花香,蝴蝶自來。
壹個是妳努力地去追尋別人,甚至連自己發展的時間都沒有。壹個是妳努力成長自己,並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的人聽到,讓更多的人看見。哪壹個,更容易讓妳遇見同路人?這是不言而喻的。
不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跟妳相處的人,也更容易了解到妳的界限。彼此相處會更舒服。
就算妳覺得自己的發聲作用不大,妳也要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人說:"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小狗有小狗的價值,就像大樹有大樹的偉岸,小草有小草的清香。雖然各自不同,但沒有好壞之分。世界因為不同而多彩,只要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那我們就可以為世界添光加彩。
所以不管是從自身的需求,還是從社會考慮,我們都要努力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好了,今天的小塵老師說就到這吧。小塵老師陪您壹同成長,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