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膠體的結構
土壤膠體的結構如下:
土壤膠體是指土壤中存在的膠體顆粒,也稱為土壤膠粒。這些膠粒是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能夠吸附和交換土壤中的養分和汙染物,對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土壤膠體是指直徑在1~100m的物質顆粒。
膠體是指直徑在1—100nm之間的顆粒,但是實際上土壤中直徑<1000nm的粘性顆粒都具有膠體的性質,所以通常所說的土壤膠體實際上是指直徑在1—1000nm之間的土壤顆粒,它是土壤中最細微的部分,表現出強烈的膠體的特征。
土壤無機膠體主要指土壤黏土礦物,它包括次生的鋁矽酸鹽黏土礦物和氧化物,前者是晶體結構,後者壹般呈非晶體結構,其中次生鋁矽酸鹽黏土礦物是組成土壤無機膠體的主要成分。
土壤中無機膠體和有機膠體往往很少單獨存在,而是相互聯結在壹起的。有機膠體與礦質膠體通過表面分子縮聚、陽離子橋接及氫鍵合等作用聯結在壹起的復合體稱為土壤有機壹無機復合體。
通常把土壤有機壹無機復合體中的有機碳數量占土壤全碳的百分比稱為復合度。壹般有50%~90%的有機質與無機膠體復合在壹起。
土壤膠體的表面按位置可分為
外表面:粘土礦物、Fe、Al、Si等氧化物、腐殖質分子暴露在外的表面。
內表面:主要指的是層狀矽酸鹽礦物晶層之間的表面以及腐殖質分子聚集體內部的表面。
比表面: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物體的總表面積,很顯然顆粒越小,比表面越大,從P72頁的表3—4可以看出,砂粒與粗粉粒的比表面相對於粘粒來講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土壤的比表面實際上主要取決於粘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