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雲的人物經歷
盛小雲原名陳紅衛,出生評彈世家,父親陳瑞安是上海青浦人,蘇州彈詞演員。母親盛玉影是浙江平湖人,也是蘇州彈詞演員。父親習彈詞拜的師父是擅說《落金扇》和《遊龍傳》的唐竹平。母親學彈唱跟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蘇州彈詞名家周玉泉,擅演的主要書目是據周振玉說演本改編的《白羅山》。以此而論,盛小雲應當是蘇州彈詞的門裏子弟和世家出身了。
那個年代,許多優秀的傳統藝術都被禁演,評彈也被稱為“靡靡之音”而受到重創 ,盛小雲出生10個月就隨父母下放到蘇北射陽農村,在那片鹽堿地上度過童年。在蘇北的田間地頭,壹晃就是9年。這9年裏,雖然生活困難,但小紅衛(原名)卻表現出了令父母驚訝的藝術天賦。廣播裏放的曲子,露天電影裏的唱段,小紅衛聽壹遍就能哼出來,那時候全家唯壹的娛樂就是聽京劇、唱京劇,壹部部地聽樣板戲,從《紅燈記》到《杜鵑山》,小紅衛都能模仿得像模像樣。
1978年,讀小學二年級的陳紅衛跟隨父母回到了蘇州,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才知道父母原來是從事評彈這個職業的。復蘇的評彈演出異常興旺,小紅衛也開始出入書場,覺得說書“蠻噱格,好白相”(蘇州話蠻滑稽,挺好玩的意思)。小學寒暑假演長篇,小紅衛就泡杯茶,坐在書場裏聽,長書壹聽就是半個月。盛小雲那個時候最喜歡呂也康的《三國》,就這樣慢慢地就喜歡上了評彈。
1979年,陳紅衛10歲。江浙滬地區舉辦了十年浩劫之後的第壹次大會書,盛小雲的父親因為長期脫離舞臺,在評彈團做後勤,負責接待。目不暇接的長篇、短篇,讓小紅衛大開了眼界。
常年漂泊在外演出的父母最牽掛的就是盛小雲,因為三個姐姐都已出嫁,小紅衛壹人在家根本沒人照顧。因而陳紅衛上初壹時,父母終於和她壹起做了個決定:學評彈。
初學評彈的日子,寵愛她的父母壹下子變得嚴厲起來。她請了三個月假,跟隨父母去跑碼頭,壹邊走壹邊學。是不是這塊料,能不能吃這碗飯,就看這三個月了。她嗓子亮、樂感好,唱是沒有問題的,而評彈卻是門綜合的技藝,說噱彈唱,壹樣也不能偏廢。她刻苦地學,練口齒,練手指,這三個月成為她壹生的轉折點。三個月後,她退了學,正式上臺演出。父母為盛小雲安排的登臺演出是開篇《鶯鶯操琴》。盛小雲記得是在常熟農村的壹個小書場。父母先上臺打招呼:今天我女兒奉送壹個開篇,學了三個月不到,大家聽聽看行不行。 盛小雲當時12歲,評彈演員坐下來腳要踏到踏腳,可是她個子小,根本就踏不到,只好用腳稍微勾到壹點。
開篇唱完,臺下掌聲四起。鄉下碼頭,壹般不拍手,開篇完了,就唱正本,大家聽完就走了。這次掌聲送給壹個小姑娘,確實是個不小的鼓勵。“記得當時我伸了伸舌頭,做了個鬼臉,鞠了個躬就下來了。” 下得臺來,媽媽說,妳倒壹點都不驚慌的嘛。盛小雲答:其實腳都在發抖,只是外表看起來表靜定自若而已。在藝人來說這其實是項非常難得的素質,有些人掩蓋不住自己的驚慌。
這次破口之後,盛小雲決定正式學習評彈。這也是盛小雲從藝的開始,從此她脫離了學校,她的名字也改成了“盛小雲” 。學唱新開篇,聽父母說書,壹開始母親教,上了臺說書之後,就和母親拼檔,母親說上半回,盛小雲說下半回。慢慢地整個長篇都能說下來。功力壹點點積累起來。盛小雲和父親拼檔演出時候,母親跟著出碼頭,料理父女兩日常生活起居的同時,也坐在觀眾席裏聽書。壹下臺,母親就指出當天演出中需要註意的問題,這樣的日子壹過就是整整十年。所以盛小雲說:“母親是我最好的啟蒙老師,在演出的過程中她總是給我提意見:擡頭、挺胸。”也正因為母親的嚴苛要求,挺拔的姿態,俊秀的臺風成了盛小雲的標誌。 盛小雲跟著父母壹邊跑碼頭演出,壹邊上夜校補習文化課程,兩地趕,來回跑。
1983年,盛小雲考入蘇州評彈學校。 進了評彈學校,形體課、聲樂課,全方位、系統地訓練,盛小雲是先有了實踐,再學習理論。盛小雲說:“跟著父母學了兩年之後,再回到學校從起點學起,之前的壹些弊病在三年中都得到了糾正。”比如,進評彈學校前,盛小雲的琵琶都是由母親壹手調教的,母親是“四輪指”,因為小拇指短壹截,掄起來比較費勁,所以幹脆就不用。師承下來,盛小雲也用四個指頭彈琵琶。進了評彈學校,這就是不規範的。實際上四輪指對彈琵琶也是很不利的,因為滾不圓。通過評彈學校正規的指法訓練,盛小雲開始練習“六輪指”,彈奏時每個手指分配的力度都很均勻,從而改掉了這個缺點。現在盛小雲壹手幹脆、清晰的琵琶都是在評彈學校裏練就的。
1986年,盛小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蘇州市評彈團。評校畢業正式進團後,盛小雲和父親搭檔,跑的第壹個碼頭在常熟鄉下。坐車到王莊鎮,再乘拖拉機到了鄉下,說《白羅山》。冬天,小小的書場裏放著些長凳,壹開始只有七八十人。後來,人越來越多,不斷有農民舉著長凳擠進來,見縫插針坐下去,壹直坐到門外的老虎竈旁,坐到了近200人。
第三個碼頭在張家港。城裏有兩家書場,只有5分鐘的距離。另壹個書場裏的是當時正當盛年的兩位演員,名頭響。碰到這樣的敵檔,如果說得差點,可能觀眾會跑光,那就只能卷鋪蓋走人了。演出前壹天夜裏,盛小雲做噩夢了,夢見只來了7個觀眾。提心吊膽上了臺,聽眾卻壹天比壹天多,最後天天客滿。兩個勝仗打下來,盛小雲心裏有了底,再也不慌了。
她和父親拼檔,母親在臺下聽。每場聽完,總給她提意見。和學藝時壹樣,依然是壹家三口。
從評彈學校畢業的第二年,她就去拜邢晏芝為師,因為她想學邢晏芝的彈唱。邢晏芝是蘇州評彈學校的副校長,人稱“祁俞調”,她在彈詞流派俞調的基礎上,又溶入了“祁調”的某些音樂元素,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拜師後,邢晏芝在彈唱方面教了盛小雲很多。
1989年,盛小雲作為江蘇的唯壹代表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跟趙本山同臺。
1992年,盛小雲如願以償地跟著蔣雲仙學習《啼笑因緣》,她和蔣雲仙拼檔合作,吃住行都在壹起,學方言,學表演,也學做人。
1998年3月4日,盛小雲赴臺灣演出,演出的茶樓開門不到10分鐘便客滿,轟動臺灣。盛小雲被當地媒體稱為“道地的蘇州美女”,她的吳儂軟語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2002年,藝術職稱晉升為國家壹級演員。
二00五年五月,紀念陳雲誕辰壹百周年評彈演唱會在紐約華埠舉行,約壹百名僑界人士出席;同年,蘇州著名評彈演員盛小雲舉辦的臺灣演唱取得園滿成功,當晚,在臺北另壹個頂級劇場“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柏林愛樂“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對壘的局面,盛小雲演唱會票房卻未受任何影響,銷售壹空,臺灣觀眾的熱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愛樂媲美。
2007年11月,她當選為中國曲協副主席。
2009年1月29日,蘇州市評彈團盛小雲、金麗生應邀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國地方曲藝專場演出。兩位藝術家帶去了傳統彈詞開篇《鶯鶯操琴》和長篇彈詞選回《武松·大郎做親》,演出用英文與荷蘭文兩種語言打出字幕,45分鐘的演出過程中座無虛席。
2010年5月28日至30日,為期三天的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和聯合國教科文禮堂隆重舉行。這是中國首次在國外整體介紹中國傳統曲藝藝術,也是首次在國外舉辦全部都是曲藝節目的專場演出。5月29日,蘇州市評彈團盛小雲演出了蘇州評彈《啼笑因緣·遇鳳》。5月30日下午,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壹號會議大廳隆重舉行,盛小雲獲得了“盧浮”銀獎第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