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都有什麽計謀?
《三十六計》中的計謀:
第壹計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如:春秋時代,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痹敵軍,最後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並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
第二計 圍魏救趙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鄲(今河北邯鄲)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采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裏的第三計,計謀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簡介:《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多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
第五計 趁火打劫
三十六計第五計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壹把。《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第六計 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中的聲東擊西在現實生活中被提及的頻率非常高,它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壹時間擊其要害。聲言出東,其實擊西。聲東擊西之計,雖然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壹個,但可變化無窮。
第七計 無中生有
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壹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系。
第八計 暗渡陳倉
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
本計的特點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後,將奇特的、非壹般的、非正規的、非習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的、壹般的、正規的、習慣的行動背後,迂回進攻,出奇制勝。“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渡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越來越暴露出來的時候,可不急於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使他們達成暫時的聯合,而增強他們的還擊力量。故意讓開壹步,坐待敵方矛盾繼續向對抗性發展,以致出現自相殘殺的動機,就會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計 笑裏藏刀
笑裏藏刀是三十六計之壹。該計策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廣泛,而且可以無師自通 。笑容本是人類壹種美好的表情,俗話說拳頭不打笑臉人,笑裏藏刀之所以能夠成為壹個百試不爽的計謀就是因為他擊中了人性中最常見的弱點。
第十壹計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成語,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出自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在軍事戰略上,三十六計之壹,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車保帥”戰術。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順手牽羊”是個比喻,喻指意外獲得某種便宜,或毫不費力地獲得某種平常要花大氣力才能獲得的東西。
大部隊在運動的過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於前進,各部運動速度不同,給養可能造成困難,協調可能不靈,戰線拉得越長,可乘之機壹定更多。看準敵人的空隙,抓住時機壹擊,只要有利,不壹定完全取勝也行。
這個方法,勝利者可以運用,失敗者也可以運用,強大的壹方可以運用,弱小的壹方也可以運用。戰爭史上壹方經常用小股遊擊隊,鉆進敵人的心臟,神出鬼沒打擊敵人,攻敵薄弱處,應手得利。這樣用順手牽羊取勝的例子,不勝枚舉。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打草驚了草裏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托別的名義或以另壹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計”中的壹計。目的在於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
在軍事上指,如果敵方占據來有利的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這時我方應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引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才可以取勝。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
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誌,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七計,在戰爭中常常用到。 磚指小利,是誘敵上當的誘餌;玉是大利,是真實的意圖。此計謀指用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之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擊敗敵人。
後來拋磚引玉也指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賞析。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此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壹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挽弓當自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作戰時要先把敵方的主力摧毀,先俘虜其領導人,就可以瓦解敵人的戰力。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壹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第二十壹計 金蟬脫殼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壹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關門捉賊,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是壹種圍困並殲滅敵人、特別是小股敵人的計謀。該計壹般都還配合著其他計謀的使用,中國軍事家中,有相當多的人成功地運用過關門捉賊計,而且開、關都非常適時,非常的自如。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壹個成語,拼音是yuǎn jiāo jìn gōng,意思是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采取的壹種外交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壹種手段。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指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假途滅虢”。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
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梁柱,這樣壹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並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並這壹股敵人再去攻擊另壹股敵人的首要戰略。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三十六計》中(第五套 並戰計)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采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三十六計》中第二十七計,指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三十六計”第二十八計:“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搖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語本《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朝,如登高而去其梯。”
另見《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三十六計”之壹。亦比喻將本求利,別有收獲。《蕩寇誌》第九四回:“應元道:‘前日卑職原說這點銀子不彀,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個樹上開花的法子,安撫衙內當案 王孔目 ,卑職與他廝熟,太尊只須立紙文書與他,待結案時交付,豈不省壹番急迫。’”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反客為主,讀音為fǎn kè wéi zhǔ,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第三十壹計 美人計
美人計,俗稱色情間諜。指某些國家的偵察情報機關,為了套取情報,收買特務,采取的以色情勾引的色誘計謀。它是利用色情、出賣肉體的方法,以女性勾引男性對象,以男性勾引女性對象,進行間諜情報活動。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誌裴松之註“郭沖三事”改編的壹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壹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壹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反間計,是漢語詞匯來自《三十六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
采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苦肉計,按照常理,人不會傷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種傷害,壹定是某種自己無法抗爭的力量導致的。利用好這樣的常理,自己傷害自己,以蒙騙他人,從而達到預先設計好的目標,這種做法,稱為苦肉計。
苦肉計,不僅用於戰爭之中,還廣泛地見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經商活動中,經營者利用“苦肉計”,對自己不合格產品集中進行銷毀,用以引起廣大群眾的註意,樹立自己企業的良好形象,為下壹步賺回更多的錢而埋下伏筆,是非常可取之計,但會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連環計,出自《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是指中國古代兵法策略,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壹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
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指的是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也謂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為最好的策略。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擴展資料:
春秋戰國的軍事實踐活動造就了《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戰略理論的話,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戰亂,又將我國古代軍事戰術理論推向新的高峰。
檀道濟作為這壹時代優秀軍事家的代表,總結大量的軍事實踐活動,成就《三十六計》是符合時代背景及其要求的。
所不同的是:隋玉簡中沒有現在版本中的總說和六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的題目及按。而按中多用春秋戰國及漢代戰例,但也有兩處提到宋、遼、金之事。
因此可以認為《三十六計》作者是檀道濟無疑,而總說和每計的“按”可能是後世的壹位深諳兵法理論、精通易經、滿腹經綸的人加上去的。
兵法《三十六計》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然而書籍《三十六計》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發現的。其作者是軍事家檀道濟所著,經過相關專家研究考證,《三十六計》出自的年代也可以基本確定為南北朝時期。
百度百科-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