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幼小銜接到底要不要做?怎麽做?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幼小銜接到底要不要做?怎麽做?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幼小銜接壹直是家長圈裏“老生常談”的問題,很多 育兒 博主和公號也會給出自己對於“幼小銜接/學前班該不該上”的建議,比如:

不要上。

理由不外乎於幾個:

“超前學習會透支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課堂的專註力;”

“基礎算術、拼音、認字在家也能教,這些知識可以融於生活裏,多花時間做親子伴讀、數感啟蒙比什麽都強;”

“自理能力、獨立自律等等其他能力的培養,比學知識更重要。”

說的都對,大道理誰都懂,但現實中大部分家長也沒有因此停下拎著書包帶著娃去輔導班的腳步:

“別人都提前學了,我家孩子以後跟不上怎麽辦?”

“只有我家孩子不會,壹上學就受打擊怎麽辦?”

所以針對這個現實問題, 非黑即白地站隊講大道理,常爸覺得意義不大。

而小馬君今天的這篇文章,我覺得是特別落地且實用的。小馬君從美國的幼兒園回到國內的幼兒園,對比中美兩國的教育體系之後,他對於幼小銜接班的看法,可能會顛覆很多人壹直以來的“政治正確”:

年級的分配上其實中美有很大的不同。

在美國,幼小銜接是學校教育的分內事

壹對比就發現,美國教育與國內相比,多了壹年——幼兒園大班/學前班。

也就是說,我們把幼兒園大班列入了幼兒園體系裏,但是在美國,這個年紀的孩子 (5歲左右) 直接並入了小學的體系。

這樣劃分有什麽差別?

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會開始學習壹些知識性的內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幼小銜接”,這壹年就是為小學壹年級做準備的。

學的東西,和之前幾年明顯不壹樣了,有紙質作業是很常見的事情。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具備學習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學習字母、算術等等,是符合孩子認知發展規律的。

所以 在美國,幼小銜接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而我們呢?

政策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就導致幼兒園和小學幾乎是“斷裂”開的:

幼兒園被困住了手腳,啥都不敢教,5歲孩子每天的生活依舊是吃睡玩,上廁所提褲子甚至還得找老師幫忙;

可壹到小學卻完全變了樣,處處都守規矩講紀律,要專註要自理,還得學會好好聽課。老師不再是“保育員”,而成了有威嚴的“教書先生”。

敢問這種情況下,中間的適應期誰負責銜接?

除了家長,還能有別人嗎?!

數據顯示, 近7成家長都存在幼升小焦慮。

給孩子壹個適應期,幫助他順利度過幼升小是很有必要的,但當這個“燙手山芋”轉到父母手中時,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淡定Hold住的。

因此7成家長都在焦慮,教育資源越發達 (比如北京、上海) 的地方家長越焦慮,所以只能通過逼娃“多學知識”來緩解焦慮。

可是學無止境,當孩子學得越來越多,負擔也越來越重時,“幼小銜接”就跟“高壓童年”劃上了等號。

那些真正會被我們忽視的“幼小銜接能力”

在和很多小學老師溝通後我發現,他們真正擔心的其實不是孩子提前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比如 是否拖拉,能否集中註意力 等。

幼小銜接從來不只等同於知識的銜接。

其他方面的銜接是西瓜,而獲得的那點知識本身,頂多是粒芝麻而已。

因此這也是我今天最核心的觀點,是我們每個成人,無論家長還是老師, 都應該真的聽壹聽孩子的聲音,從兒童視角出發 ,他們作為這個銜接過程的主角,到底需要什麽?而我們做的又是不是他們最需要的?

我讀完了若幹篇論文之後得出的簡單結論就是:

“知識銜接”上我們現在其實現在做得非常足夠,甚至遠遠超過了需求;

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孩子心理準備、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學習類能力的培養上,我們離孩子期待得到的支持還差得很遠。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認為幼小銜接中最重要的幾個能力。

幼小銜接能力壹:“坐功”很重要

研究者坐在小學的課堂裏觀察,並且計算壹年級孩子在課堂裏違反規則的次數。

結果發現,基本上孩子上小學的過渡期為5周左右,從第5周開始,老師的提醒次數開始出現顯著的下滑。

當被問到為什麽遵守不了規則呢?孩子們的回答很誠實也很可愛。

排名第壹的是控制不住自己,其實很多孩子也知道要聽課,但就是做不到啊。

所以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真的有必要鍛煉壹下孩子幹瞪眼坐著的功力,因為妳沒法控制老師上課無聊的程度,妳甚至可以很誠實地告訴孩子:“爸爸小學也不愛坐著,但是盡可能我們還是控制壹下自己,多坐壹會兒。至少不去影響其他孩子。”

在家練壹練這種基本功,總還是有好處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前班倒是個能訓練“坐功”的好地方。

幼小銜接能力二:樂意寫作業

當然前提是:別太多、別太難。

另外壹個家長很關心的點就是作業,幼兒園很少有作業,小學會開始有作業,那麽孩子對於作業的態度是什麽樣子的呢?他們喜歡寫作業嗎?

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超過8成的孩子都非常期待做作業 ,孩子是怎麽想的呢?

孩子們會把寫作業和長大聯系在壹起,因為想長大,所以想寫作業。

所以對於寫作業,他們原本是非常有興趣和熱情的。

但為什麽妳感覺輔導作業那麽難?可能是孩子覺得作業太難了,或者太多了。

所以在5歲的時候,適當學點知識,可以幫助孩子更快上手這些作業,孩子也就不會對壹般的作業抵觸、畏難了。

同時也得提醒“雞娃太甚”的家長們,要給孩子留點玩的時間,孩子本身對作業並不是抵觸的,別過早透支掉孩子對作業的熱情。

幼小銜接能力三:學會“記作業”

這壹條我覺得是整個調查給我最大的收獲。

大部分孩子剛進小學都很“迷糊”,老師有沒有布置作業、布置了什麽作業,孩子們完全是“懵”的。

只有25%孩子能記住作業是什麽,這個就和小學老師給我的吐槽很接近了。老師說他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基礎怎麽樣,但是他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麽給孩子講了好多遍,他們還記不住作業?

這壹點家長們壹定感同身受。

這其實是幼兒園和家長都容易忽略的壹個地方:我們並沒有教過孩子,如何“聽記”。

只能靠老師在家長群發作業信息,家長們理解之後再傳達給孩子。

其實“聽記”的能力也是可以在學前訓練的。

比如在上小學前,可以和孩子玩 遊戲 ,妳發出壹個指令,他要使用自己的方式 (比如符號) 記錄在紙上,然後再復述給妳聽。這樣在上小學的時候,至少能把作業在備忘錄上記全,不至於自己很想做的作業,直接從記錄那壹刻就遺漏了。

講出這壹點,妳可能會很意外。因為在我們大部分家長的認知裏,只有擔心孩子對學習不上心,沒有擔心孩子對學習“太上心”的。

但在針對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們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 孩子們或許是受到父母焦慮的傳導,小小年紀已經開始擔心自己會“學習不好”,他們對於提前學點知識的態度,也並不抵觸。

“老師總表揚寫得對的小朋友,我也想被表揚。”

“現在學會了,上小學就可以大膽發言,老師會喜歡我的。”

“若沒有做好知識的準備,上學後考試就會考個大蛋,老師讓寫啥都不會!”

“不學知識永遠啥都不會,那就只能做個小孩,學會知識懂得多了就可以像爸爸媽媽那樣做壹個大人了。”

孩子已經不再是孩子,提前長成了小大人,他們也早早地被這個 社會 的漩渦卷進去,很多孩子都認為自己應該提前學、小學就是學習的地方、成績好才會被表揚。

幼小銜接能力五:培養“運動社交達人”

孩子認為運動能夠幫助他們社交。

“如果什麽都不會玩,誰愛搭理妳呀”;

“只有妳會 體育 技能了人家才愛帶妳玩呀,我還有好多不會,要練習”。

孩子特別期待小學的課間10分鐘。

“小學課間休息可以玩自己帶的跳繩、球”;

“課間休息最棒了,沒有老師看著,想玩什麽就玩什麽,所以得會壹些運動,比如跳繩啊。”

運動能力可能會成為孩子社交的壹個“籌碼”,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想讓孩子們在學校裏盡快交到好朋友,那不妨在幼兒園階段讓他培養幾項運動技能吧。

常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