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8大怪有哪8大怪
秦關漢月,民風淳樸,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陜西,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壹大熱點。
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陜西“八大怪”分別為:
編輯本段壹怪、面條像腰帶
“扯面寬得像褲帶”。扯面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原字是: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壹扭,右壹扭;西壹長,東壹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裏人所吃的扯面還是有壹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壹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壹根面條足夠壹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搟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人們脖子壹伸壹縮,呼嚕嚕吞進肚裏,吃飽吃脹,飽嗝壹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歌謠為證:三秦面條真不賴,搟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又白,爽口奈饑燎的太。
編輯本段二怪、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壹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陜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歌謠為: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陜西把餅叫鍋盔,裏酥外脆好捎帶。
編輯本段三怪、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壹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壹種調料,而在陜西“油潑辣子”卻是壹道正經八百的菜肴。就連西安城裏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壹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歌謠為證:刨(不)說川湘能吃辣,老陜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
編輯本段四怪、碗盆難分開
陜西人(老陜)吃飯,喜歡用壹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壹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壹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壹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歌謠為證:老陜楞娃碗真大,面條壹盛箍到尖。壹碗下肚撐的歡,老碗會上諞閑傳。
編輯本段五怪、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陜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壹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妳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裏的形,和妳在電影裏看到的的壹模壹樣的。
原來陜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歌謠為證:陜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帶。防曬防塵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實在。
編輯本段六怪、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關中農村,都隨處可見“壹邊蓋”的房子。何為壹邊蓋?壹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關中的房子卻是人字的壹撇。據說因為關中幹早少雨,所以這壹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裏,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關中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歌謠為證: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輛時運來。
編輯本段七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陜西人吃飯的時候喜歡捧著個大碗蹲著吃,蹲在壹起邊聊天邊吃,而且壹蹲就是壹個多小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陜西人愛蹲的習慣。在關中,經常看到,人們端壹碗飯,蹲在凳子上,妳就是敬他們壹把凳子或椅子,他們也會鞋子壹脫,蹲在上面。據說當年文革期間,北京的幹部下放來到我們陜西農村,他們聽說我們陜西的農民能蹲,就想惡作劇試壹試,在麥場給農民開會時,他們坐在主席臺上泡杯茶,故意馬拉松式的輪流講話,妳講完了他講,誰知他們坐都坐累了,而農民居然蹲在那沒事。
歌謠為證:老陜脾氣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編輯本段八怪、秦腔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壹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歌謠為證: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喉起來。臺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臺棚要翻。
另有:姑娘不嫁外
陜西關中地區自古就是土壤肥沃,當地居民大都不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家裏的口糧甚至還會有多余的。從1961年的三年大災害,河南等省的災民紛紛赴善就可以了解。良好的地理環境使陜西人不願遠離家鄉。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