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當下春節習俗的傳承問題主要在於它沒有很好地完成從農業文明形態向現代文明形態的轉型,其文化內涵、過節方式與現代社會還有壹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許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覺春節“太折騰人”,禮俗繁瑣,規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則感覺送禮物、給壓歲錢等花銷太大,過節不堪重負。

我認為,這種負面意見的產生不是由於年俗本身不適合現代社會,而是由於近代以來,中國開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采取的相關策略,使得傳統節日沒有順應社會變遷而進行必要的革新。在現代社會,春節要得以繁榮壯大,必須進行必要的調適,具有足夠強的現代性。

在現階段,除了民間順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進行過節習俗的自動更新外,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及其他社會力量在進行年俗的傳承與保護時,策略上應考慮在以下三個方面強化春節習俗的現代性元素:

第壹,提煉宣揚傳統年俗的現代文化內涵。節日文化內涵的現代性與部分傳統習俗的合理存續並不矛盾。壹方面,部分特色古舊習俗在現代社會本身就有展演和紀念的意義;另壹方面,這些舊俗也會轉生出新的意義。

過年的原始意義主要是在新舊年交替之際祭祀神靈、施行巫術,這種習俗和內涵在現代必然逐漸衰減,而其少量的相關遺俗則成為營造隆重、歡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的手段,成為民眾表達安定紅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來是通神或驅邪的壹種儀式,現在則成為壹種歡慶的方式。貼對聯、守歲、拜年、壓歲等其他年節習俗也都可做類似的解釋。

可以說,春節是在壹定程度上完成了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演變的,並且產生了為現代人喜歡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居民燃放更富觀賞性的煙花代替註重聲響的鞭炮等。拜年方式的演變更具代表性。傳統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訪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禮儀。如今只有少數農村地區還保留著跪拜式的拜年禮儀,絕大多數地區則由走訪式的當面問候拜年轉為以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為主。

壹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春節廟會是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成功範例。近年來,北京每年春節都要在地壇、龍潭湖、白雲觀、琉璃廠等公***場所舉辦廟會,很受群眾歡迎。各廟會幾乎每天都出現人山人海的場面。舊時的廟會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集會,現在的廟會以遊藝、娛樂、貿易為主,祭祀活動很少,地壇、天壇等廟會的祭祀儀式只是展演性質,琉璃廠、世紀壇等廟會則沒有任何祭祀活動。當然,由於過去多年的社會環境因素,春節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現代轉型,其現代性仍需要加強。

第二,開發、宣揚春節紀念物,營造浪漫熱鬧的節日氛圍。節日紀念物,或稱節日象征符號,指能代表節日特色的事物,如春節的餃子、鞭炮、燈籠、對聯、臘八粥、竈王爺、生肖動物等。

節日紀念物對於傳統節日現代性的建構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維系人們的節日情感,豐富人們的節俗活動。傳統節日傳承了幾千年,已經在族群成員的內心積澱了較為穩定的民族情感,這表現為到了節日期間,如果不遵行特定傳統習俗,個體成員會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團聚,會感覺年節生活過得不完滿。但是這種節日情感也不是無條件地壹代傳壹代的,需要借助節日裏特定的儀式、活動來傳承。

在傳統社會裏,人們在節日裏進行的特定儀式或活動往往靠相關的信仰來驅動,或靠壹定的文化需求來維系。而在現代社會,與農業文明相適應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於是許多節日儀式、節俗活動就難以傳遞,而使節日呈現節俗減少、衰弱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的使用對於節日傳統的維系就變得很重要了。這些節日紀念物在傳統社會只不過是節俗活動的用具,在現代社會卻往往成為節俗活動的軸心和驅動力。這是因為這些節日紀念物上凝結著民族文化精神,已經成為民眾節日情感的寄托,也是節日特色的重要載體;這些節日紀念物也有世代傳襲的使用方式,圍繞這些紀念物的行為模式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營造濃重的節日氛圍。節日對民眾而言是不同尋常的時間,人們過節時都有過節的心情和活動。在傳統社會或在保留較多傳統習俗的農村,人們過節的莊重感或神聖感壹般是由祭祀儀式帶來的。比如河北景縣農村過春節時,年三十晚飯前,各家男人要去墳地請祖先回家吃餃子、過年,完成請神儀式後,意味著把祖先請回家了。這時人們都有神在家裏的意識,家裏的氛圍變得異常莊重,說話做事都很謹慎,比如煮餃子時大人會叮囑孩子們不要說“破了”“不夠”等不吉利的話,要說“掙了”“富余了”等吉利話。

而在現代社會,在城市裏以及許多鄉村地區,民間信仰淡化了,在重大節日裏也沒有祭祀儀式了。如果不用其他節慶方式來彌補儀式的缺乏,節日往往變得冷冷清清。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就派上了用場。用節日紀念物來布置環境,圍繞節日紀念物進行習俗活動,是營造節日氛圍的重要方式,特別是營造外部可見的節日氛圍的主要方式。於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對節日時間的“非常”感覺,除了來自在我們的記憶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時日的重要意義外,就主要來自這些節日紀念物對環境的渲染、使用節日紀念物的習俗活動。

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順利傳承有賴於節日紀念物消費市場的推動。在傳統時期,節日活動主要是在家族的範圍內進行的,公***活動很少,節日用品也主要是自家制作的。而在現代社會,家族活動減少,節日用品主要是從市場購買的,同時,節慶方式的社會性和公***性增強了。過節的公***活動和文化消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家的經營和推動,而節日紀念物的相關消費就是商家經營的主要方式和目標。對於商家推動現代節日傳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來洋節在中國城市的興起,商家的推動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夠改變節日的主題,也能產生壹個全新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本來沒有聖誕老人,但是後來由於商家作用,聖誕節幾乎成了壹個圍繞聖誕老人來過的節日。目前我們在過傳統節日時不是完全不使用紀念物,但是在紀念物的數量、質量以及使用的規模等方面,還很不夠。過得較隆重的春節使用紀念物較多,在較大程度上起到了營造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的作用,其缺點是面目較為陳舊,現代氣息不足。

第三、強化、拓展傳統年俗的娛樂性與公***性。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時期大都有很豐富也很有趣的習俗活動,但是明清之後受儒家文化和理學的影響,過於看重禮數與教化,到現代又過得更加單調,在戶外舉行的娛樂性節慶活動太少。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娛樂性最強、公***活動最多的當數元宵節。現在的元宵節被當作春節的壹部分,是春節的結尾和高潮。在上古時期,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太壹神(即北極星神),祈求豐收和子嗣。

當代社會,元宵節祭星、祈年、祈子的習俗都已衰落,其節俗精神可歸結為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表達民眾繁榮興旺、團圓美滿的意願。舊時繁盛樣態的元宵節可看作中國的狂歡節,各種聲勢浩大的歡慶娛樂活動洋溢著民間的狂歡精神,故有“鬧元宵”之說。元宵節的節慶活動集中了幾乎所有大型的傳統娛樂慶賀方式:張燈結彩、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扭秧歌、唱戲、猜謎等。元宵節的燈會、唱戲、扭秧歌、舞龍舞獅等歡慶活動是在社區內舉行的群體性公***活動。通過良好有序的公***慶賀活動,可以加強民眾的公***意識、社區認同感、集體榮譽感,有助於創建社區的和諧氛圍。

傳統節日的演變與轉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機制與活力,依靠民眾的自然傳承與自主選擇,但是中外歷史經驗表明,問題並不如此單純,外部幹預也能對節日的興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傳統節日的衰弱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過去外力幹預的結果。現在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政府輿論對此予以倡導,並給傳統節日以更多的假期,這就是壹種很有力的政策幹預。當然,外部幹預還應有更為系統成套的措施。從整體上說,我們應促進提升傳統文化在現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強民眾文化自覺意識,逐漸消除崇洋情結,這才能從根本上營造有利於傳統節日興旺的人文環境,也是其現代性得以滋生和壯大的基礎與動力。

正月十五,最熱鬧的就是燈市。這幅清代元宵燈市圖,表現了當時的街市

春節的國際化與習俗的傳承

近年來,春節的國際化趨勢成為引人註目的文化現象。

其實,舊歷年習俗的國際化早在古代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在國力強盛的唐代。唐代,我國的夏歷和傳統節日習俗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地區,並為這些國家所采用。直到今天,源於我國舊歷及其節日的年俗在朝鮮、韓國、越南還過得很隆重,並享有較長的假期。日本則在1872年改用西歷時,將傳統年俗挪到了西歷元旦上。歷代遷移到其他國家的華人社群,也都保持著傳統年節習俗,這是春節國際化的另壹方面。

身在異國的遊子、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都很重視以傳統習俗歡度祖國的節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國的人文情懷,也向周圍的異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文化特色。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海外華人在異文化社會過中國年的聲勢越來越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華裔民眾觀賞、參加到華人過年活動中來,並且,華裔春節越來越多地受到當地主流社會的尊重以至接納。

海外華人過年特別重視展演方式的公***性,註意在公***場所用富於民族特色的慶賀形式向當地民眾隆重熱鬧地展示華裔文化族群的存在,因此舞龍、舞獅子、敲鼓、放鞭炮這類有著鮮明的中華文化符記又能引人註目的活動格外受到華人的青睞。他們也適當吸收若幹當地社會常用的節慶方式,如很能造勢的巡遊。2004年,美國紐約州公布“中國農歷春節”為該州法定節假日。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毛裏求斯等國也為當地華人過春節設立了公假。從2007年開始,每逢中國農歷新年來臨,加拿大政府都會發行壹套生肖紀念郵票,今年也推出了牛年生肖郵票。今年春節前夕巴西政府也發行了壹枚印著“金牛“圖案”的郵票,這是繼巴西郵局繼蛇年和馬年郵票之後第三次發行中國農歷生肖郵票。所有這些事例說明,春節慶典被當作海外華人所屬的族群文化的亮麗標誌,當地主流社會對華人年節的尊重與接納也是以此為象征,表示對華人貢獻的認可和對華人文化的尊重。

傳統節日是壹種隆重舉行的標誌性民族文化,能夠顯著地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強烈影響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關註和認識,也是異文化群體認知我們民族特色文化的壹個便利的窗口。有人說,春節的國際化顯示出中國軟實力和在世界影響力的顯著增強,這是很有道理的。

與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民俗文化的傳承更大程度地依靠口傳身授、代代相傳的方式。拿過年習俗來說,我們各人腦中關於年的印象、習慣有多少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呢?還不是從小跟著長輩過年,耳濡目染而來的嗎?這種傳承方式的要害是不能斷代。現在有不少人擔心青少年不喜歡過我們的傳統節日而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這是因為傳統節日真的不適合現代社會嗎?

羅素有壹句名言: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這裏我要這樣套用壹下:文化多樣性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本源。世界上如果只有壹種文化肯定是壹件很糟糕的事情,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才能維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格局。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壹部分,按上述道理當然是不能丟棄的;從世界範圍內的文化發展實例和學理上看,經過調適更新,它也完全能夠適應並有益於現代社會。我認為,洋節與傳統節日的關系就如同洋快餐與中餐的關系,我們吸收進幾個有特色的洋節也無不可,但只能是用它來豐富我們的節日體系,而不是在此同時把我們的傳統節日扔掉。麥當勞不愛吃了還可以改吃北京烤鴨,洋節不愛過了卻未必還能過回傳統節日,因為傳統節日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於物質性的東西,壹個群體的節日習俗如果失傳了是很難再撿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