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的法國詩人有哪些
十七世紀法國詩人、作家,曾當過律師和皇家建築總監。壹六七壹年,他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由於他違背封建王朝的正統觀念,受到宮廷冷遇,晚年過著隱居生活。
十七世紀末,法國文藝界發生了“古典派和現代派的論爭”,佩羅是這場論爭的發起人。他認為人類的文化是從古到今不斷發展的,今人不應盲目崇拜古人,而應超過古人。可以說,佩羅是當時法國文壇上革新派的代表。通過這次論爭,佩羅從民間傳說裏找到了文學創作的新源泉,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童話故事。壹六九七年,佩羅快七十歲的時候,在巴黎出版了他的優美的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訓的往日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灰姑娘》,《小紅帽》、《林中睡美人》了。
夏爾·佩羅的主要童話作品有《小拇指》、《藍胡子》、《穿靴子的貓》、《驢皮》、《仙女》、《簇發裏凱》。
17世紀的法國正值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封建王權壹方面扶植資產階級,鼓勵工商業,促進海外貿易,推行殖民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以期從財政上加強王權的力量;另壹方面又維護貴族的特權,以保持封建貴族對王權的依附。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薄弱,也希望在王權的庇護下謀求發展,因此17世紀法國的君主專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王權的調節下互相妥協的結果。
與政治上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相適應,在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壹度興盛,在此之前,法國文學界有兩個流派。壹是巴洛克文學,壹是人文主義文學,法國的巴洛克文學是貴族中流行的沙龍文學,又稱客廳文學。客廳文學的開山之作是奧諾雷·德·於爾菲的《阿絲特蕾》,它講述是壹對牧羊青年男女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著神話傳說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既富於奇妙的想象,又有對貴族社交生活的描寫。故事發展緩慢,結構松散,心理描寫細膩,在貴族沙龍中影響頗大。
人文主義文學以查理·索萊爾的小說《法郎西翁趣史》為代表,它通過壹個雜貨店老板的兒子法郎西翁讀了於爾菲的小說後想入非非,到處尋找自己的阿絲特蕾的故事,譴責了貴族沙龍小說的脫離實際。
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形成於三四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以戲劇的成就最為突出,出現了以高乃依、拉辛為代表的悲劇作家和以莫裏哀為代表的喜劇作家。另外,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論著作也是值得壹提的。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多從正面歌頌崇尚理性的英雄,善於運用戲劇場面,刻畫人物的內心沖突,其詩句音律鏗鏘,氣勢豪壯,風格獨特。他壹生***寫了30多部劇本,較為重要的作品有《熙德》(1636)、《賀拉斯》(1640)等。
《熙德》是法國第壹部古典主義悲劇。這部5幕劇取材於西班牙戲劇家卡斯特羅的劇本《熙德的年輕時代》。悲劇描寫的是西班牙貴族青年羅狄克和施曼娜相愛,施曼娜的父親在壹場爭吵中動手打了羅狄克的父親,為了維護家庭的榮譽,羅狄克和施曼娜的父親進行了決鬥並殺死了對方。父仇報了,愛情卻因此失掉了。國王遂命令羅狄克抵禦入侵西班牙的摩爾人,羅狄克得勝凱旋,獲得了“熙德”(大將軍)的光榮稱號。施曼娜也在國王的開導下與羅狄克結為夫婦。這出悲劇表現了個人感情與家庭榮譽的沖突,家族榮譽與國家利益的沖突。戲劇沖突由於賢明君主的幹預而順利解決,既表現了理性的勝利,又表現了愛情的勝利,這反映了高乃依壹方面服從專制主權,壹方面又有所保留的態度,具有妥協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的特點。
拉辛(1639—1699)是法國古典主義興盛時期的悲劇作家。他***創作了11部悲劇,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瑪刻》和《費得爾》。他作品的風格與高乃依不同,著重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和罪惡,更富於現實意義。他的文筆細膩委婉,富有抒情韻味,更擅長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瑪刻》是根據古希臘悲劇家歐裏庇得斯的作品,並參考荷馬與維吉爾史詩中的有關情節寫成的。全劇分為5幕,寫的是特洛伊戰爭後,赫克托爾的遺孀安德洛瑪刻和兒子成了愛庇爾國王庇呂斯的奴隸,為了保全兒子的性命,被迫答應嫁給庇呂斯,但準備在庇呂斯宣誓保證兒子的安全後自殺。國王的未婚妻愛妙娜出於嫉妒而唆使追求她的希臘英雄奧賴斯特去刺殺庇呂斯。庇呂斯被殺後,愛妙娜拔劍自刎,奧賴斯特因驚恐、悲傷而發瘋。這出悲劇批判了庇呂斯,愛妙娜和奧賴斯特不顧民族利益,喪失理性,放縱情欲所造成的罪惡,贊美了安德洛瑪刻臨危不懼、敢於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瑪刻身上,理智與感情得到了統壹。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紀法國傑出的寓言詩人。《寓言詩》是拉封丹的代表作,***收239首,題材絕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法國民間故事。這些作品以動物世界寓指人類社會,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譴責貴族階級的暴虐,也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苦難,極其廣泛地反映了17世紀下半葉法國封建社會的現實面貌。例如《狼和小羊》、《患瘟疫的獸類》寫群獸們壹起討論如何制止瘟疫的流行,結果冷酷虛偽的獅王和善於阿諛奉承的狐貍等動物雖然犯有滔天罪行,但是他們卻強逼忠厚無辜的驢子作犧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舊的局限,最長的壹篇達562行。在敘事上,他很註意故事的完整性,許多寓言有相當細致的人物場景描寫,有壹些寓言簡直就是壹出出小戲,有開場、發展、高潮、結局,結構縝密而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國詩人,文藝理論家。他的代表作《詩的藝術》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經典,這部用詩體寫成的著作全面闡述了悲劇、喜劇、史詩以及其他詩歌體裁(如牧歌、哀歌、十四行詩等)古典主義藝術原則,把16世紀末以來零散的古典主義詩學理論集中起來加以系統化,最終完成了古典主義的理論建設。布瓦洛認為壹切作品應該以表現理性為對象,唯有理性才會給作品帶來價值和光芒,而詩人只有研究、觀察和摹仿自然,才能達到認識和表現理論這個根本目的,他將古希臘羅馬文學看作永恒的典範,認為學習古人是獲得藝術成功的捷徑。他還按照貴族階級的審美要求將文學體裁劃分為高級的和低級的,高級的如史詩、悲劇,低級的如寓言、鬧劇。在內容上他對反映市井、鄉村生活的作品加以排斥,認為這些作品“卑汙”、“野蠻”。最為重要的是,他為古典主義制定了“三壹律”。他說“我們要求藝術地布置劇情發展,要用壹地、壹天內完成的壹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完美”。《詩的藝術》對古典主義理論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布瓦洛的壹些理論對現實主義美學的發展有壹定的影響,但他的理論也有壹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縛作家的創作,甚至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
第二節 莫裏哀和《偽君子》
壹、生平與創作
莫裏哀(1662—1673),原名讓?巴締斯特?波克蘭,他是法國古典主義時期最偉大的喜劇家,是歐洲戲劇史上繼莎士比亞之後出現的又壹高峰。他於1622年1月15日出生於巴黎,是家中的長子,其父是壹位精明的掛毯商和宮廷室內裝飾師,用錢買了壹個“王室侍從”的頭銜。其母也是出身於掛毯商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裏哀10歲那年去世。父親曾經希望他能繼承家業,做個商人,但莫裏哀從小酷愛戲劇,經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戲。1635年他進入貴族學校克萊蒙中學學習,在這裏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會了拉丁文,接觸到了哲學和古典文學,特別是對學校的戲劇活動感興趣。1643年,莫裏哀沖破了家庭的阻力,與幾個誌同道和的朋友壹起在巴黎組織了“光耀劇團”,並親自扮演悲劇中的主角。然而,劇團不久便因演出失敗而倒閉,莫裏哀為此還被債主送進監獄,父親將他贖出後,他不認輸,又加入另壹個劇團,在法國各地巡回演出達十三年之久,終於鍛煉成為壹個優秀的喜劇作家兼喜劇演員。1658年,他率領劇團到巴黎獻藝,得到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從此留在巴黎。莫裏哀身兼劇團的老板、編劇、導演、演員,帶領劇團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廣大觀眾獻上壹出出精彩的喜劇。緊張的生活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強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創作的劇本《無病呻吟》後便與世長辭了。因為他未曾懺悔,沒有放棄其“瀆神的”職業,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裏哀的生前好友卻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列,後面跟著壹大群熱愛他的戲迷。莫裏哀生前沒有入選法蘭西學士院,但死後,他的壹尊石像被立在法蘭西學士院的大廳裏,下面寫有這樣壹段題詞:“就他的光榮而論,並沒有缺少什麽;就我們的光榮而論,倒是缺少了他。”
莫裏哀壹生中***創作了30多部劇,還寫過幾首詩,其中諷刺喜劇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戲劇創作經歷了3個階段:
第壹階段(1659—1663)是莫裏哀喜劇的開創時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等。《太太學堂》標誌著莫裏哀喜劇創作的成熟,它講的是:資產者阿諾夫收養了孤女阿妮斯,將她送到修道院裏,目的是把她培養成自己理想中頭腦簡單、百依百順的太太。可是,當阿妮斯長大成人,從修道院回到家中,卻與阿諾夫朋友的兒子賀拉斯相愛,阿諾夫百般阻撓無效,有情人終成眷屬。由於此劇提出了嚴肅的社會問題,因此被認為是近代社會問題劇的開端。
第二階段(1664—1668)是莫裏哀創作的全盛時期,主要作品有:《偽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醫》(1666)、《喬治·唐丹》(1668)、《慳吝人》(1668)等。《慳吝人》是莫裏哀的代表作之壹,其題材取自於古羅馬戲劇家普勞圖斯的喜劇《壹罐金子》。《慳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貢是壹個愛財如命、吝嗇貪婪的高利貸者,他出於金錢的考慮,不惜犧牲兒女的婚姻幸福,直到親家表示願意擔負全部結婚的費用,才肯同意兒女的親事。這壹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體現了物欲對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貢在西方語言中幾乎成了吝嗇鬼、守財奴的代名詞。
第三階段(1669—1673)是莫裏哀創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貴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詭計》(1671)、《無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詭計》的情節脫胎於古羅馬喜劇加特朗斯的《福爾米奧》,劇中塑造了壹個機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為了幫助小主人及其朋友獲得愛情,便設計分別從兩個人的吝嗇父親那裏騙得巨款,並狠狠地報復了壹下曾經侮辱過他的老主人。當時的法國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而莫裏哀能將仆人作為正面形象加以贊揚,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莫裏哀的喜劇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強烈的民主意識。他認為劇作家有權幹預社會生活,有權揭露和諷刺惡習,“最出色的嚴肅的道德典範通常不如諷刺那樣有力……當我們把那些惡習列舉出來受到大家嘲笑的時候,我們就是給它以沈重的打擊。”同時,他反對等級觀念,歌頌了下層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為啟蒙主義文學的先聲。
在藝術上,莫裏哀不完全拘泥於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壹方面,他能夠熟練地駕馭這些原則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譬如他善於運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來塑造典型性格,組織集中緊湊的戲劇沖突等等,另壹方面,他又往往突破這些原則而不墨守成規,吸收了民間喜劇(特別是鬧劇)的藝術手法,在喜劇中加入了悲劇因素,把芭蕾舞和戲劇相融合,從而使自己的喜劇創作體裁豐富、不拘壹格。
莫裏哀為戲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後人稱作“法國古典喜劇之父”,博馬舍、伏爾泰、謝立丹和哥爾多尼等戲劇家都從中獲益非淺。他的喜劇已被譯成多種文字,並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其中《偽君子》是演出最多的壹部,他代表了莫裏哀喜劇創作的最高成就。中國的戲劇家李健吾、楊絳的喜劇創作也受到了莫裏哀的影響。
二、《偽君子》
《偽君子》(又名《達爾杜弗》)是莫裏哀的代表作。這是壹部五幕詩體喜劇,主人公答丟夫是壹位沒落貴族,他偽裝成虔誠的天主教徒,騙取了富商奧爾恭和他母親的信任,成為他們的精神導師。奧爾恭不僅將他待若上賓,還想把女兒嫁給他,而答丟夫卻貪得無厭,他私下裏勾引奧爾恭年輕美麗的續妻歐米爾,被奧爾恭的兒子達米斯發現,達米斯向父親告發了他的醜行,答丟夫巧言詭辯,使得奧爾恭壹怒之下趕走了兒子,把全部財產的繼承權都贈給了他。為了使丈夫看清答丟夫的本來面目,歐米爾設下巧計,讓奧爾恭藏在桌下,親耳聽到答丟夫是如何向他求愛的,答丟夫圖窮匕現,馬上露出兇相,他不但要霸占奧爾恭家的財產,還向國王告發奧爾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並親自來抓奧爾恭。幸虧英明的國王洞察壹切,寬恕了奧爾恭,逮捕了答丟夫。
《偽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騙子本生”的影響。“騙子本生”講的是壹個偽善的苦行者騙取了壹位財主的信任,受到優厚的招待,當他得知財主有壹百金幣埋在屋裏,幾天後便取出歸為己有。臨行前,他故意將壹根稻草送還給財主,說這是財主家屋頂上掉下來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這話恰好被菩薩聽到,他指點財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幣,財主發現金幣被竊,與菩薩追回那個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幣,然後教訓了他壹頓。從“騙子本生”的故事來看,與《偽君子》的故事情節非常相似,都是有錢人被宗教騙子的表面行為所蒙蔽,險些遭受重大損失,幸而經人及時幫助,識破偽善者的本來面目,得以亡羊補牢。所不同的是,莫裏哀將故事發生的背景從印度移到了法國,並將內容加以豐富,識破騙子的不是菩薩,而是女仆桃麗娜,還有富商奧爾恭的妻兒和妻舅;答丟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騙子明顯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頌的對象不再是菩薩,而是英明的國王了。
《偽君子》創作於1664年,當時在法國,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特別是天主教中的聖體會。聖體會成立於1627年,它的各級組織遍及全國,參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層人士,世俗的達官貴人,其幕後的支持者是國王路易十四的母親。聖體會表面上從事慈善事業,其實卻是宗教諜報機關,專門迫害進步人士。這個組織經常指派壹些人偽裝成虔誠的教士,充當教徒的所謂良心導師,目的是刺探他們的言行,以便給宗教裁判所準備材料。由於聖體會試圖遊離於王權之外,路易十四對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夠削弱其力量,以便鞏固王權。由於《偽君子》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聖體會,因此它的上演可謂是壹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偽君子》的三幕本(第壹個版本)在凡爾賽宮首次上演,答丟夫身披袈裟,作為教會壹切齷齪行為的體現者出現,很快遭到反動勢力的兇猛圍攻,他們向路易十四控告《偽君子》否定宗教,咒罵莫裏哀是“魔鬼”,要求國王將他投入油鍋炸死。路易十四欣賞這部劇,但迫於反對派的勢力過於強大,不得不下令暫時停止公演。莫裏哀並沒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劇本,兩次向國王呈交陳情表,並將《偽君子》的劇本讀給好奇的王公大臣聽。1664年11月,他應孔德親王的邀請,在親王的私宅裏第壹次演出了《偽君子》的全劇,由原來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親去世了,形勢逐漸好轉此劇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這壹次,莫裏哀將劇本的名字改為《騙子》(第二個版本),將主人公的名字改為巴女爾弗,並且給他換上世俗的服裝,頭戴小氈帽頸圍大領巾,衣服鑲花邊,流長發,佩寶劍,並且特意加進壹些輕松的內容,可是,第二天,這部劇還是遭到當時代理國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長的禁止。直到後來教皇又頒布了“教會和平”的詔書,宗教迫害的行為才不得不有所收斂,莫裏哀終於得到解禁的通知,《偽君子》(第三個版本)終於恢復本來面目,於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況空前。
劇中的主人公答丟夫是封建貴族和教會僧侶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偽善的特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裏哀將他作為全力諷刺和揭露的對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貴族,由於揮霍無度而蕩盡家財,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冒充虔誠的信士,到處招搖撞騙,劣跡斑斑。這壹次,他又騙取了富商奧爾恭及其母親的信任,成為這家的上賓和精神導師。作家通過桃麗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丟夫的壹系列表演,壹步壹步將這個惡棍貪婪好色、狡詐狠毒的本相展示給觀眾看。他壹再標榜自己是不重視物質享受的苦行主義者,實際上壹頓飯“吃了兩只竹雞,外帶半只切成細末的羊腿”,吃完後就回到臥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裏,安安穩穩地壹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養得“又胖又肥,滿面紅光”;他表面上對金錢毫不在意,當奧爾恭把錢施舍給他時,他每次都說“壹文已經太多”,“很客氣地退還壹部分”,有時還當面施舍給窮人。但暗地裏,他卻千方百計想占有奧爾恭的全部家產;他將自己裝扮成禁欲主義者,碰見身著低胸衣服的桃麗娜,忙拿出手帕,讓她遮住前胸,其實他心中充滿淫欲,壹面想占有瑪利亞娜,壹面又對歐米爾的美色垂涎欲滴,無恥地勾引對方。當他的偽裝已經徹底被揭穿後,便露出兇殘的本相,忘恩負義地要將奧爾恭壹家至於死地。至此,讀者和觀眾便徹底看了他的偽善。據說,這部作品剛壹問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著這個人說象答丟夫,又指著那人說象答丟夫,其實,用俄國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話來說,“他(莫裏哀)所寫的答丟夫決不只是壹個答丟夫先生,而是全人類的答丟夫的總和。”
《偽君子》壹劇集中體現了莫裏哀喜劇藝術的成就,創造性地運用了古典主義的法則,並有所突破。按照“三壹律”的要求,莫裏哀將故事發生的時間控制在壹晝夜之內,地點壹直安排在奧爾恭家,劇情緊緊圍繞著答丟夫的“偽善”展開,顯得簡潔、緊湊、層次分明。其中較為精彩的有兩處:壹是被歌德稱為“現存最偉大和最好的開場”,答丟夫雖未出場,但觀眾卻從奧爾恭壹家人對答丟夫的不同評價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為他後來的登場做好了鋪墊,同時也展示了劇中主要人物之間的沖突,以及他們在沖突中的地位和立場,壹舉多得。
二是劇中第四幕,歐米爾為了教育執迷不悟的奧爾恭,便設下巧計,請奧爾恭藏在桌子底下,讓他親眼看看答丟夫的真實面目。這壹“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環境,符合“三壹律”對地點的要求,又增強了喜劇的藝術效果。
在喜劇中加入悲劇因素,這是莫裏哀對古典主義原則的突破。劇中,奧爾恭強逼已有心上人的瑪麗亞娜嫁給答丟夫,瑪麗亞娜不從,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丟夫恩將仇報,欲斷送奧爾恭壹家……這些悲劇因素的加入使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時更加突出了答丟夫的陰險毒辣以及奧爾恭的愚蠢偏執。另外,莫裏哀還吸取了許多民間戲劇的藝術營養,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間笑劇的慣用手法;家庭吵架、父親逼婚是風俗戲劇的慣用手法,這些誇張、笑鬧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義戲劇的保守與僵化,使得這部喜劇顯得生動活潑、雅俗***賞。
《偽君子》在思想和藝術上也存在著壹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夠廣,人物的性格比較單壹等等,但這並不影響此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