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鑼鼓的歷史淵源
廣東省潮州鑼鼓的發展與潮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潮劇原名潮音戲,又名白字戲,壹般統稱為潮州戲。它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戲、弋陽系統諸腔為基礎,經過昆腔、漢劇、秦腔、漢族歌舞小調的影響而逐漸脫胎演化為壹獨立的地方劇種。而潮州鑼鼓(特別是其中的潮州大鑼鼓)不少套曲是直接取材於潮劇的情節和音樂。從演奏形式上看,潮劇有文戲、武戲之分,伴奏音樂上又有小鑼鼓、大鑼鼓、蘇鑼鼓等組合特點,與潮州鑼鼓的演奏形式完全相通。據民間藝人回憶,潮州鑼鼓作為壹個獨立而完整的漢族音樂樂種,至少在清末鹹豐年代已經成熟。在此以前,僅有由四面鑼和兩付大鈸演奏的清鑼鼓,稱“四鑼二鈸”,後來加入嗩吶吹奏壹般弦詩譜,並增用了鬥鑼,稱為“長行鑼鼓譜”。十九世紀下半葉,由當時著名的民間藝人歐戲奴、謝奴仔、吳德潤等,在前人演奏的基礎上,將漢族傳統民間鑼鼓與潮劇音樂經過創造性的加工發展而確立,其中尤以歐戲奴貢獻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