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是什麽意思?
意思: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
出自:先秦 荊軻《易水歌》
原詩:
易水歌
先秦 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釋義: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荊軻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蕭蕭:指風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兮:語氣助詞。
這首辭前句通過描寫秋風蕭瑟、易水寒冽,壹上壹下極天地愁慘之狀,渲染了蒼涼悲壯的肅殺氣氛,滲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後句表現主人公大義凜然、義無反顧、抱定必死決心深入虎穴的獻身精神。全辭語言簡潔、直白,情景交融。
擴展資料
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的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別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壹上壹下,極盡天地愁慘之狀,更加烘托出荊軻“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
全辭仿擬《詩經》“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首先以西風易水起興,進而引出勇士的壯誌情懷,壹氣貫通,頗有氣勢。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裏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壹時的沖動。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曾引用這句詩,激勵革命戰士對敵鬥爭的勇氣,渲染為人民而戰鬥的壹種慷慨悲壯氣氛。
創作背景:
戰國後期,秦國發動了兼並六國的戰爭,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繼攻韓,克趙,擊魏,破楚,弱小的燕國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國的荊軻(小小的衛國早已被兼並),正在燕國作太子丹的門客。
為阻止秦國的進攻,燕太子丹請荊軻謀刺秦王贏政。為報國仇,亦為了答謝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慨然應允,準備以秦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獻燕督亢地圖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發時,燕太子丹同眾賓客送荊軻至易水河畔,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擊築(壹種形狀似箏的古代樂器),荊軻高聲地吟唱出這首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