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溫暖消逝》解讀轉發

《溫暖消逝》解讀轉發

《溫暖消逝》是壹本與“死亡教育”有關的書。其中的精髓是:如何科學而理性地對待死亡,讓生命變得更有質量。

我們先來講壹個小故事。多多還在上二年級,姥姥生病去世了,媽媽安慰他說,別怕,姥姥只是睡著了。過了壹段時間,多多養的寵物鼠死了,媽媽還是隨口壹句話說,老鼠睡著了。這之後,多多開始拒絕睡覺,就算趕著他上了床也不肯閉上眼睛,問他原因又不肯說。最後,媽媽只好帶著多多去醫院咨詢,多多這才說,他不敢睡覺,害怕像姥姥和寵物鼠壹樣永遠也醒不過來。

為什麽要講這個故事呢?因為在孩子剛剛接觸死亡這個話題時,這可能是國內大部分成年人都會采用的處理方式。妳也許會說,讓孩子過早知道死亡的真相有些殘忍,問題是,我們不僅不願意與孩子認真談論死亡,甚至成年人之間也對死亡話題諱莫如深。

相比我們對死亡的回避,西方國家卻是另壹番景象。英國從幼兒園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美國、德國也從小學普及死亡教育,學生甚至會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死亡時該如何應對的場景。而在我國,可能只有部分高校開設了生死學課程,死亡教育還沒有引起太多關註。有人調查了100多位喪親人士後發現,超過七成的人都面臨著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八成的人常因思念去世的親人感到孤獨寂寞,更有三分壹的人透露曾有自殺的念頭。在自我療愈能力不足的同時,又缺乏科學死亡觀的支撐,很容易導致面對死亡的無所適從。

那麽,在西方普及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麽東西呢?這本《溫暖消逝》就是壹本不錯的死亡教育普及手冊。

我們先來說說我們為什麽不敢談論死亡。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時鐘”顯示,全球每秒死亡1.8人,每天平均死亡15萬人以上。盡管死亡無處不在,但大多數人不但不會主動談論死亡,而且在遇到死亡話題時都會下意識回避。為什麽發生這種現象呢?我們來看看書中提出的三個原因。

首先,社會在排斥死亡,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否定”概念。弗洛伊德認為,人們是以遺忘的形式對死亡進行否定。作者也在書中指出,因為恐懼而否認死亡是每個人的本能。

“死亡否定”表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就拿美國來說,雖然買保險和立遺囑的接受程度相當高,但這實際上就是通過采取應對不測的措施而達到否定死亡的壹種方式。再如,窮盡醫療手段來延遲死亡的到來,其實也是在否定死亡。還有些否定死亡的方式是逃避,采取人體冷凍法等待永生技術的春天的到來。簡而言之,所有對抗死亡這種自然規律的手段,都可以看作是“死亡否定”。

即使處理死亡事務,也充滿了“死亡否定”的痕跡。比如,有人離世時會有專人修飾死者遺體,這樣看起來音容猶存,其實就是在淡化死亡的存在。在美國很多地方,死者入土下葬時,必須要等親友全部離開才能進行,這樣就可以避免讓人想到死亡已經成為定局的事實。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也忌諱直接使用“死亡”這個詞。就拿中國來說,有身故、作古、往生、百歲、千秋甚至是羽化、仙逝等各種各樣的委婉表達方式。由於社會發展和生活觀念的變化,如今幾代人生活在壹起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當生老病死都轉移到了醫院及殯儀館時,孩子也更難真正接觸到死亡,死亡對他們來說成了壹個遙遠而模糊的概念,這也體現出否認死亡已經變成了壹大自然趨勢。

其次,流行文化過度放大了死亡的恐懼效應。比如,恐怖電影為了追求驚嚇的效果,壹般會通過離奇的情節和恐怖的音效營造各種死亡氣氛。像《死神來了》《恐怖蠟像館》《咒怨》《午夜兇鈴》等電影,大多都在渲染死亡的恐怖,在全世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類似的流行文化不斷強調死亡的恐怖含義,加固了死亡在人們心中的負面印象,比如墓地、太平間、殯儀館、廢棄的房屋等都是非常可怕的地方,沒事最好別去自己作死。

這種負面的死亡文化滲透,其實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書中舉了壹個例子,在美國的200首傳統童謠中,有壹半充滿了恐怖的血腥情節,其中有7個切割肢體的故事、4個屠殺家畜的故事、2個窒息而死的故事,還有壹些被吞食、被擠死、燙死、絞死的故事。

關於對死亡的恐懼,在1986年誕生了壹種恐懼管理學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為了緩解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創立了文化世界觀,可以讓人象征性地超越死亡。但流行文化卻更符合“模因理論”,模是模仿的模,因是基因的因,是指文化領域內能夠被高度模仿、迅速傳播的思想或主意,並且可以代代相傳。這種對死亡恐懼的片面放大,迎合了人類獵奇和喜歡刺激的心理,在壹定程度上發展出了“否認死亡的文化信仰體系”。

最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也跟死的方式有關。書中提到,德國社會學家諾伯特·伊萊亞斯在80多歲時寫了壹本《臨終者的孤寂》,說他對死亡最大的擔心,是被隔離在病房裏、被各種各樣的醫療器械折磨,最後在沒有人情味的病床上獨自死去。他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前的糟糕體驗。

據壹項針對1000多人的調查顯示,有65%的調查對象對死前依賴他人和忍受痛苦產生了高度焦慮。作者雷明教授在他的另外壹本死亡學著作中也提到八種典型的焦慮,包括依附他人、死亡過程中的痛苦、死亡過程中的屈辱、死亡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孤立、隔離與拋棄、親人的離去、對來世的擔憂、死亡的結局、身體的命運。這些焦慮和擔憂都會加深對死亡的恐懼並產生消極的回避態度。

到這裏,我們講完了人們為什麽不敢談論死亡。簡單來說,社會采取的“死亡否定”態度會讓我們刻意忽視死亡的存在;電影、書籍等流行文化對死亡的過度渲染又會加深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過程所經受的折磨和由此導致的自尊的喪失,也會讓我們對死亡諱莫如深。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從死亡教育、臨終關懷和喪親者的心理調整這三個方面,來說說怎樣科學而理性地對待死亡?

第壹個方面,我們來說說怎樣開展死亡教育。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艾裏克·艾瑞克森將人從出生到死亡劃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玩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個階段。而這八個階段隨時都有可能遭遇死亡,這裏,我們就重點談談如何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

在很多歐美文學或影視作品裏,只要涉及死亡情節,大部分父母都會為孩子編壹個美麗的謊言,比如說去了天堂。其實這些情節才是最大的謊言,西方真實的死亡教育並不是這樣的。尤其我們在開頭提到的例子,就更加不會出現,因為孩子的想象力要比大人豐富,模棱兩可的說法會導致他們產生更多的恐懼和疑慮。

西方對孩子死亡教育的宗旨是盡量誠實、坦率,既不會用“過世”“生命停止運轉”這些抽象概念,也不會用“睡著了”“去了另外壹個世界”等詞混淆事實。比如有人就使用“心臟壞了停止工作了”這種孩子既能理解又比較容易接受的說法。這樣如果孩子碰到喜歡的人或動物死亡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難以適應。並且,他們還會明確指出,逝者自己並不願意離開,不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他們也會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鼓勵孩子發泄悲傷的情緒,告訴他們哭泣是很正常的事情。幫助孩子清楚地認識到某人已經去世後,他們還會解釋下壹步將要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死者會被送到殯儀館,隨後會安排葬禮,並且告訴他們葬禮的壹些註意事項。

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就是盡量避免死亡在孩子心中留下神秘而恐怖的印象,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壹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每個人生活的壹部分。作者在書中還提了個小建議,可以在家裏養寵物幫助孩子認識死亡。根據壹項調查顯示,28%的美國大學生的第壹次死亡經歷都與寵物有關。寵物的生命周期壹般都比較短,孩子可以經歷它們從生到死的過程,這是幫助孩子上好死亡教育第壹課的好機會。

有壹些文學作品也可以當成死亡教育的教材,比如說經典童話故事《夏洛特的網》中,蜘蛛夏洛特在救了小豬後也會死去。但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故事裏告訴孩子死亡不是結束,生活會繼續,生命也會延續。另外還有壹本《天藍色的彼岸》,小男孩哈裏因為車禍死去,可是他放不下親人和朋友,又偷偷溜回人間向他們表達歉意和愛。這本書很溫暖,會讓孩子明白死亡沒有那麽可怕,同時更懂得珍惜生命和身邊的人。死亡教育其實也是壹種觀念的傳承,只有家長能夠正確面對死亡,才能夠讓孩子也正確面對死亡。

相對兒童時期來說,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不穩定時期,接受了大量暴力、色情、死亡等信息,往往充滿焦慮和叛逆,開展死亡教育相對來說要困難得多。書中提到,美國每位長到18歲的青少年平均會在電視上看到約20萬次暴力行為。當他們對自我價值、身份和能力產生懷疑時,很容易采取激進的行為,自身反而成了比較危險的壹類人。有資料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為壹直呈上升趨勢,事故和他殺是奪走青少年生命的兩大因素。可是在這個時期,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往往是疏遠甚至是對立的。

遇到這種情況,進行積極的嘗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盡量在家庭內部建立壹種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圍。其次增加家庭成員之間討論死亡的頻次,真實地傳遞對死亡的理解和看法。最後要學會傾聽和觀察,對他們的情緒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讓他們知道妳不會幹涉他們的想法,但可以從妳這裏得到有用的幫助。

說完死亡教育,我們接著說第二個方面,如何開展臨終關懷。

如果死亡已經不可避免,身為親屬的妳又該怎麽辦呢?著名作家巴金去世前在醫院躺了6年,甚至被切開氣管,只能靠餵食管和呼吸機維持生命。巨大的痛苦讓巴金多次提到安樂死,甚至說長壽是對他的折磨。這種延長壽命與爭取死亡權利之間產生的矛盾,早在20紀70年代就引發過哲學、法學、醫學領域的大討論,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當然不能無限誇大現代醫療帶來的痛苦,但也需要尊重患者自己的選擇。作者提到了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論死亡和瀕臨死亡》壹書中總結的5個死前心理變化階段:從否認與隔絕,到憤怒,到交涉,到抑郁,再到最終的接受。這壹劇烈起伏的心理過程對多數人都是難以承受的,而專業的臨終關懷則能幫助他們和親屬壹起度過這個階段,最終坦然面對死亡。

英國是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發源地,於1967年最先建立比較健全的臨終關懷組織。而美國則後來居上,於1983年將“臨終關懷”列入醫療保險項目,到2011年已經建立了5300多個臨終關懷機構,覆蓋全美50個州,有近44.6%的人在臨終關懷項目中去世,接受臨終關懷的人達165萬。中國1988年在天津成立了第壹家“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目前大概也有200余家臨終關懷機構。據統計,世界上需要臨終關懷的人超過1億,但因為觀念、政策、現實條件等限制,能得到服務的僅占8%。

臨終關懷並不是讓患者消極等死,也不是安樂死,而是把臨終當成壹種特殊的生活狀態,給予當事人尊嚴、舒適感、控制感和有質量的生命。妳可以試著想壹想,如果壹個人壹生都很幸福,但離去的最後壹段時間卻過著痛苦不堪的日子,妳能說他真的幸福嗎?

書中展示了壹份臨終關懷病人的權利清單,首當其沖的壹項就是“我有權利被當做壹個活著的人對待”。而在這方面,醫療機構始終都是治病的功能大於人性關懷。據壹份對美國各地養老院7000位老人的調查顯示,這些老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接受的治療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妳可能會問,如果醫療沒有意義,那又怎麽判斷臨終關懷的效果呢?我們常說善始善終,書中給了壹個說法,善終就是病人、家人以及護理人員都沒有經歷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根據研究總結,得以善終的病人壹般都有以下特征:他們往往有控制感和幽默感;註重儀容儀表;不回避痛苦,能夠平靜地討論死亡及死後的事情;在親人陪伴下非常開心,並且會用神態、動作表達關心。善終還表現出四種死亡形態,那就是在熟睡中死去、沒有痛苦地死去、平和安詳地死去、快速地死去。

說了這麽多,臨終關懷到底是怎麽做的呢?書中特別提到了壹種姑息治療,1974年由加拿大外科醫生巴爾弗·芒特首次提出,是壹種在物理、心理、社會和精神等多個領域中探索滿足病人及其家人需要的治療方法。1975年第壹家姑息日托中心在英國成立,其管理特點就是在不限制病人外出參與活動及與他人保持聯系的同時,享受專業的護理服務。如果有病人提出想在臨死前坐直升飛機去兜個風,臨終關懷機構也會想辦法滿足他的願望。在對40個國家的“死亡質量”進行排名時,英國壹直處於領導地位,很可能與其最早開始研究這壹領域有關。

當逝者走後,壹切都結束了嗎?不,還有留下來的人要收拾殘局。書中把這些人統稱為喪親者。接下來,我們就說說第三個方面,喪親者如何進行心理調整。

喪親的真正痛苦通常會在死者去世後的第二周達到巔峰。壹般來說,喪親者的悲痛,會經歷震驚和否認、無序、情緒不穩、罪惡感、失落和孤寂、解脫、自我恢復等七個階段。而要想真正走出喪親的陰影

雖然走出悲痛的時間比較漫長,但書中也提供了壹些快速走出陰影的方法,比如喪親者可以誠實地回答三個問題:我失去了什麽?我剩下什麽?對我而言還有哪些可能?書中還收集了壹些有過喪親經歷的人的經驗,開出壹份如何走出傷痛的自助指南清單,這份清單可以分成求助、宣泄、行動這幾個方面。

先來說說怎樣求助。可以定期找朋友聊天,壹起散步,也可以加入有類似經歷的團體輔導組織。然後,怎樣宣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喊大叫或者摔東西都可以。最後的關鍵還是要讓自己忙碌起來,比如每天按計劃完成壹件小事,提前規劃壹些特殊節日的活動,也可以養只寵物或種點花花草草寄托情感。

到這裏,我們說完了在死亡教育、臨終關懷、喪親者心理調整等不同階段科學對待死亡的態度。要學著把死亡當成生活的壹部分,從兒童和青少年開始進行死亡教育。當治療已經沒有意義時,最好選擇臨終關懷,享受生命的質量而不是痛苦地延長時間。喪親者要通過人際交往、疏導情緒、分散註意力等方式,盡快走出傷痛,開啟新的社會生活。

第三部分

作家史鐵生說曾經說過這麽壹句話,他說,“死是壹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是壹個終將到來的節日”。確實,人終有壹死,既然終有壹死,我們接下來就說說如何才能“向死而生,活在當下”吧。

首先,從現在開始,把精力專註於自我實現,盡量減少人生的遺憾。

哲學家蒙田說過,預先思考死亡等於提前謀劃自由。書中提到壹項調查,認為當死之將至時,老人對於死亡的恐懼程度和自我滿足有關。換句話說,當壹個人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人生目標,生活質量也比較高的時候,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會更容易接受。

書中舉了壹個例子。瑪格麗特·米德被譽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學家”,壹生致力於在發展中國家傳播公***文化和傳統知識,死後被美國總統授予最高榮譽公民的稱號。她在死前幾個月公開接受了電視訪談,壹點也不忌諱談論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節目最後,她站起身慢慢地走進舞臺的陰影深處,即將消失在黑暗中的那壹刻,她揮了壹下手杖,臉上露出動人的微笑。這份從容和優雅,成了她留在世人心中最後的印象。

妳是不是也想像她壹樣給世界留下最後壹份美好回憶呢?歐文·亞隆是壹位心理治療大師,長達十年的時間裏都在近距離接觸著壹些癌癥患者,他對死亡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妳這輩子活的不像妳想象的那樣,不是按照妳自己的願景來活,妳接下來在臨終之前的死亡焦慮就會越來越大。”

那要怎麽弄清楚妳這輩子最想從事的事業、最在乎什麽事情呢?建議妳嘗試壹下書中提到的壹個小技巧——給自己寫壹份訃告,也就是死亡通知。妳可以試著想壹下,當妳死後,希望別人怎麽評價妳?希望為最愛的人做些什麽?希望在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麽?

那麽,寫訃告到底有沒有用呢?得到APP裏有壹本《提問的藝術》,這本書的作者安德魯·索貝爾上大學時學的是醫學專業,有壹次機緣巧合聽了壹堂課,內容就是要求聽課者為自己寫壹份訃告。就是這壹次小小的經歷,讓索貝爾找到了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今天的索貝爾,已經成為美國著名的商業戰略家、客戶關系領域的超級顧問和暢銷書作家。

其次,努力提升心智成熟度,做壹個不會害怕變老的人。

在崇尚年輕的文化裏,衰老似乎是壹種失敗和痛苦。但美國著名的心靈導師拉姆·達斯卻寫了壹本《學習做壹個會老的人》的書,告訴我們變老的最大好處是不在乎別人如何看自己。也就是說,當妳老了,妳反而更容易拋開世俗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國全國民意研究中心曾經發布過壹項調查結果,70歲以上老人中有高達66%的人對自己變老感到樂觀。

《相約星期二》是壹本銷量超過1000萬冊的現象級暢銷書,同時也是壹本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書中也體現了類似觀點。社會心理學教授莫裏每周二都會向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傳授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領悟,他說:“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的壹切權力。”從這裏可以看出,變老其實代表著思想和智慧的成熟。心理學大師榮格也認為,真正理解生命意義的人會更加個性化。不害怕變老,接受變老,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從外在的世界中接管自己,成為自我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最後,坦然接受死亡的存在,並把它當成生命質量的壹部分。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於2015年發表過壹份死亡質量指數,中國在報告所列出的80個國家中排名第71,說明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還處於相當落後的位置。與此相對應的是,根據壹位從醫幾十年的老醫生測算,中國人壹生的醫療費用的70%用在最後3個月,其中又有70%是花在了最後的28天。很多沒有必要傾家蕩產去救治的病患,醫生和家屬卻被“見死不救就是犯罪”的道德觀念捆綁著,導致很多患者壹輩子經受的痛苦都不如躺在病床上的最後幾個月。

? 其實死亡本身並沒有意義,只是人們的回避、抗拒、恐懼才賦予了它更多的負面意義。古人就對此充滿超前的認知。比如,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曾要求弟子把自己棄屍荒野,供烏鴉、老鷹、老鼠、螻蟻享用。這種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也體現在壹位傳播行為修正的心理學家身上,他在臨死前還大笑著說,我壹直知道我會死。而活到100多歲的宋美齡卻發出這樣的感慨:上帝為什麽對我如此糟糕,還讓我繼續活下去,我已經沒有認識的人了。這也正好說明,如果沒有死亡的到來,生命體驗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差。

中國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預示著龐大的老年潮加上死亡潮即將到來。美國加州在1976年就通過了《自然死亡法案》,允許患者依照自己的意願,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延長臨終過程,而生前預囑在中國還沒有普及,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由家屬來做關乎手術、治療和生命的決定。其實接受死亡並沒有那麽可怕,反而有助於提前做好更有質量的生命規劃。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就認為,死亡是開啟生命之門的鑰匙,借著接受我們個體存在的有限性,我們才能獲得力量與勇氣,激發實現自我的壹切潛能。應該說,具備“向死而生”的大智慧,將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最大保障。

總結

首先,我們說到了我們為什麽害怕談論死亡。社會采取的“死亡否定”態度會讓我們刻意忽視死亡的存在,電影、書籍等流行文化對死亡的過度渲染又會加深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過程所經受的折磨和由此導致的自尊的喪失,也會讓我們對死亡諱莫如深。

其次,我們說到了什麽是對待死亡的科學態度。學會把死亡當成生活的壹部分,最好從兒童開始就進行死亡教育;當治療沒有意義時,最好選擇臨終關懷,享受生命的質量而不是痛苦地延長時間;喪親者可以通過人際交往、疏導情緒、分散註意力等方式,盡快走出悲傷,開啟新的社會生活。

最後,我們總結了如何才能“向死而生,活在當下”。當我們度過了有質量的壹生,死亡臨近時就不會充滿遺憾;當我們在心理上不抗拒變老,就能體會真正的自由;當我們坦然接受死亡的存在,就能夠更加從容地享受當下,成為壹個掌控自己、充滿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