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3名航天員安全著陸,空間站無人駐守,外人可以偷著探訪嗎?

3名航天員安全著陸,空間站無人駐守,外人可以偷著探訪嗎?

我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返回艙,搭載著3名宇航員順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那麽,在這兩次“神舟”飛船交替過程中,就有壹段時間的“空檔期”,有人不禁要問了,我國空間站沒有宇航員值守,會不會有其他國家的人趁機進入呢?

壹、技術標準的高度統壹,外人無法對接成功!

我國的天宮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相比,對接口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技術標準的高度統壹,即所有對接口,無論對接載人飛船,還是貨運飛船,都同樣適用,兼容性、拓展性都極強,同時也避免了像美國龍飛船接近國際空間站那樣,需要飛船騰挪對接口的問題。

我國空間站的核心構架,包括對接口技術優勢,是國際空間站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天宮空間站技術的核心秘密之壹,不但可以通過導向瓣內翻式異體同構周邊對接模式,來提高太空追蹤和太空救援效率,同時又提升了快速對接的成功率,因此,即使美國載人航天器與我國神舟飛船的對接口內徑同為80厘米,也無法對接成功,他們也進不到天宮空間站裏。

太空雖然遠在天際,但是地球上有很多國家都有能力和技術發生航天探測器,那麽趁中國空間站無人駐守的時刻,是否會有某些國家私自對接我國的空間站,從而實現私自探訪的目的。首先宇航員要想進入我國的空間站要有兩種途徑,壹是從地球上直接起飛實現對接,二是從國際空間站上實現遠程的交流。

二、沒有地面控制中心發出的指令信號,外人不會輕易探訪!

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除了自主交會以外,還需要地面控制中心、宇航員的***同參與才能實現,沒有地面控制中心發出的指令信號,飛船即使靠近了空間站,也無法進行對接,否則就極易引發碰撞事故,無論是對空間站,還是宇航員,都將造成嚴重災難。如果我國的地面控制中心,發現了不明航天器接近空間站,也將迅速啟動預案,調整空間站飛行姿態,提升或者降低軌道高度,以免發生碰撞事故。所以,即使有想接近的飛船,沒等靠近時,就已經不處在同壹軌道高度了,對接更是無從談起。

掌握航天器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我國,這項技術可以說屬於目前科技領域的“天花板”,其他國家根本不掌握核心技術,也觸及不到這個“天花板”。而美國和俄羅斯勢必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韙。

三、掌握自主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非常少!

兩個空間站都在繞地球運行,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大約在400公裏,相對於赤道的平面傾角為52度,同樣我國的空間站軌道高度也是400公裏高度,但是相對於赤道的平面傾角為41度,因此說即使高度相同,但是平面傾角存在差異就無法實現互訪。理想的狀況是兩個空間站平面傾角相同,軌道高度不同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地面上發射飛船對接我國的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脫離空間站後,目前只有天舟二號在天和核心艙上,並且是從後向接口轉向為前向對接口。空間站的組建就類似於搭建積木,在太空中實現機構對接並不是簡單的技術,此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這項技術,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自主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三位非常優秀的航天員乘神舟12號載人飛船前往空間站和核心艙,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他們會在天上駐留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而這三名宇航員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軌道上停留三個月,進行艙外維護,設備更換和載荷科學運用等壹系列操作。

通過此次神舟12號的成功發射,也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之前發射的航天火箭提供給航天員的艙內活動空間是非常小的,而現在神舟12號有了壹個很大的提升,雖然仍然對比其地面上比較局促,但是在天上這樣的條件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而且為了提高航天員太空生活的舒適度,設計師們也煞費苦心的把艙內活動空間擴大了整整十倍。

四、想成為宇航員,必須要受到嚴格的訓練!

從天上發回來的視頻來看,這些航天員的生活是非常有趣的,但是想要適應這樣的生活確是非常難的,國家培養壹個航天員的要求特別高,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想要成為壹名優秀的航天員,必須要考上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學院,畢業之後接受航天員的選拔,再加上嚴格的體檢政審,而這只是進入航天隊伍壹個最基本的要求,在經過層層篩選之後,飛行員會學習到基本的理論知識,飛行訓練,還要面臨著定期的考核,等到考核條件全都過關之後,這才打開了通往宇航員的門。

結束語

挑戰1:針對性任務強化訓練

重點關註宇航員的出艙能力,他們將成為“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還需要掌握艙外設備的調試工作,在長達三個月太空旅行期間宇航員會多次參加出艙活動,活動時間也相比較於從前大幅增加,不僅是空間艙內的工作時間還是工作強度都相比於從前有了大幅提升,這也就要求宇航員具備更高的操作能力和體力要求,尤其是耐力訓練,壹次高達六七小時,有時水下基本上航天員訓練完之後,回來有時候吃飯拿筷子都費勁,非常辛苦。

挑戰2:機械設計操作復雜

此次,空間站啟用精度和載荷能力更高的機械臂,人機配合,實現全自動化操作,讓空間站在軌建造維修成為可能。同時,從可操作性和復雜程度上看,荷載試驗較從前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體現在航天服功能,以及背包都有所改進。

挑戰3:執行空間站任務

以往在空間站通常只駐守幾個星期,最長到過1個月,將來駐守時間將會大大延長,甚至三個月、六個月,宇航員技術實驗也會更廣泛,不僅需要艙內實驗,還需要艙外實驗,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以及有效載荷操作構成了宇航員的每天生活,對航天員的專業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我國航天員能長期駐守在空間站,其任務可謂繁重,其任務更是關乎家夥,民族的方方面面。所以他們在空間站工作不只是為空間站的維護良好運行,為下壹批航天員提供空間站的技術保障,其貢獻更多更大是為百年大計,影響深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