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癥狀感染疫情防控已經全面開展
導讀在新冠疫情的暴發期,無癥狀感染者並非防控重點人群,中國並未公布相關數據,直至3月31日,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在《防控工作答問》中披露,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時,接受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為1541例,其中境外輸入205例。此後,中國開始每天披露無癥狀感染者的人數。
無癥狀感染者狀況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4月10日消息,截至4月9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116例(其中重癥病例144例),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1176人,尚在醫學觀察無癥狀感染者1097例(境外輸入349例)。
4月6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管理規範》通知(簡稱《管理規範》),明確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以下簡稱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要求加強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監測和發現,規範無癥狀感染者的報告,有針對性加大篩查力度等15條管理規範。
管理規範明確無癥狀感染者規定
《管理規範》明確,無癥狀感染者是指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無癥狀感染者有兩種情形:壹是經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二是處於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狀態。並重申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存在著傳播風險。
《管理規範》要求加強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監測、發現、報告和管理。有針對性加大篩查力度,將檢測範圍擴大至已發現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應當於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無癥狀感染者應集中醫學觀察14天,滿14天且連續兩次標本核酸檢測呈陰性者(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可解除集中醫學觀察,核酸檢測仍為陽性且無臨床癥狀者需繼續集中醫學觀察。
《管理規範》還提出強化信息公開,國務院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每天公布無癥狀感染者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各省(區、市)公布本行政區域的情況,本土傳播和境外輸入情況分別統計報告。
專家解析
在4月2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寧波疾控中心開展的壹項研究,發現從群體水平看,由無癥狀感染者傳播的病例占總發病人數的構成比只有4.4%,但這只是寧波的局部研究。
還有部分專家認為,如果將整個疫情中出現的無癥狀感染者統計在內,這個比例會更高。
4月8日,中國駐孟加拉大使館與上海市外辦聯合組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視頻連線會,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會上表示,新冠病毒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在36%~38%。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公***衛生學院鄔堂春團隊發表了對武漢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的研究,在25
961例實驗室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據基礎上,通過建模分析估計武漢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發現的,其中可能包括無癥狀和癥狀輕微的病例。研究者表示,該數據是基於最保守的模型預測的,並未進行實際的流行病學調查。(medRxiv.
3月6日在線版)
復旦大學公***衛生學院原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姜慶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像武漢這麽大範圍的感染,不能過度信任模型,壹定要通過實際調查來回答隱性感染人數的問題。
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染性,但不會導致疫情暴發
國家衛健委在《防控工作答問》中表示,根據國家和部分省份開展的密切接觸者監測數據,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存在二代病例續發,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個別由無癥狀感染者導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樣本量的研究顯示無癥狀感染者呼吸道樣本中的病毒載量與確診病例沒有太大差異。綜合目前的監測和研究,無癥狀感染者存在傳染性,但其傳染期長短、傳染性強弱、傳播方式等尚需開展進壹步科學研究。部分專家認為鑒於無癥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能檢出病原核酸,但由於無咳嗽、打噴嚏等臨床癥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機會較確診病例相對少壹些。
吳尊友在日前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無癥狀感染者壹定是與確診患者有過接觸史的,或去過正在發生疫情的流行區。對於已發生流行但確診病例已清零2周以上的地區,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出現無癥狀感染者。他介紹,現在的措施應該說能夠及時發現、控制無癥狀感染者,由無癥狀感染者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會造成社會層面的擴散。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無癥狀感染壹般不會引起大暴發。他援引寧波疾控中心最近研究,平均每個確診患者可傳播3人,平均每個無癥狀感染者可傳播不到1人,無癥狀感染者傳染力相當於確診病例的1/3。他表示,無癥狀感染者往往不是完全無癥狀,而是癥狀輕微,沒有引起重視。在疫情尚存的情況下,要重視個人身體狀況,註意觀察不適癥狀,必要時到醫院就診。
在4月8日的壹場視頻連線會議上,張文宏表示,“所有無癥狀感染者壹定是與有癥狀的患者同時存在的。未來2-4周,如果我國沒有出現確診病例顯著增多,無癥狀感染者這些事情,大家就可以不要再考慮了。”對於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慢性攜帶者,他表示,“目前無證據證明這是慢性的病毒感染。”
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
《防控工作答問》指出,由於部分無癥狀感染者始終無癥狀,實際防控工作中無法將發現和隔離無癥狀感染者作為主導措施。因此仍將繼續著重於及時發現隔離確診患者,並做好密切接觸者管理。我國經驗表明,做好確診病例的及時發現和隔離,並適度采取減少人際接觸等措施,可以基本阻斷疫情傳播。
在個人防護方面,《防控工作答問》強調公眾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健康文明意識,強化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防護,養成勤洗手、戴口罩、講究手衛生、壹米線、開窗通風、清潔消毒、分餐制、生病時減少去人員聚集場所和科學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為方式。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劉正印、李太生分別是北京協和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第壹批、第二批隊長,他們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疫情過程中,無癥狀感染者是意料之中的,並不是始料未及的情況。無癥狀感染者可能有三個結局:壹是進展為普通新冠肺炎患者,二是通過自身免疫力自愈好了——這兩種情況可能性非常大,第三個則不能完全排除有可能變成慢性病(慢性帶毒)。
李太生提醒,“經歷數月的疫情防控,雖然大家有些疲憊,但是不能松懈,這個時候務必要做好個人衛生保護,尤其是手衛生、戴口罩。”
劉正印表示,“只要加強防範,比如戴口罩、勤洗手等等,減少密切接觸的機會,減少群體性聚集活動,還是完全可以控制住新冠疫情的。
可見,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目前還不能懈怠,不能摘除口罩,遇到情況要及時治療,及時上報,更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