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09
原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鄧小平同誌的夫人。2009年逝世。
頒獎詞:彩雲之南的才女,黃土原上的瓊英。攜鄧公手58載,硝煙裏轉戰南北,風雨中起落同隨。壹生相夫教子,為家付出,為國退隱,為國民樹典範。她安靜的站在偉人背後,她是平凡的妻子,更是偉大的女性。主要事跡:
1937年,卓琳離開北平輾轉到延安。
1939年卓琳結識鄧小平並與之結為連理。為支持抗日,鼓舞士氣,卓琳在槍林彈雨中緊緊跟隨著鄧小平,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壹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裏。
解放後,鄧小平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卓琳依然默默無聞甘當無名英雄;
十年動亂中,卓琳陪伴鄧小平在江西度過流放生活;
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她親自赴港見證香港回歸。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她毅然把個人的10萬元積蓄捐給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民。
2\壯誌淩雲——宋文驄
飛機總體設計專家,殲-10飛機總設計師。
頒獎詞:少年傷痛,心懷救國壯誌,中年發奮,強國信念充滿他的血液,如今他的血液流進鋼鐵雄鷹。青驥奮蹄向雲端,老馬信步小眾山 。他懷著千裏夢想,他還會出發。
主要事跡:
1960年,宋文驄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壹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號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
20世紀60年代初,宋文驄就和同誌們壹道首創了我國飛機設計第壹個氣動布局專業組,並由他擔任組長,開始了對飛機新式氣動布局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後期,上級發文提出要研制壹種適合我國空軍2000年以後作戰環境的殲擊機,並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2009年,殲-10在國慶閱兵中大顯身手,讓世界矚目。這是我國自行研制,具備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壹代、高性能、全天候戰鬥機。隨著殲-10 飛機的研制定型和裝備部隊,我國形成了壹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鬥機設計技術。
3\母愛最真——阿裏帕·阿力馬洪(維吾爾族)
新疆阿勒泰清河縣清河鎮退休幹部。
頒獎詞: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風霜饑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壹肩擔當。泉水最清,母愛最真 。在她的家裏,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情。
主要事跡:
從1963年收養鄰居家的三個孤兒開始,維吾爾族阿媽阿裏帕含辛茹苦,先後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個孤兒。
1977年,阿裏帕的妹妹在醫院門口發現了貧病交加的王淑珍,將她領回阿裏帕家。壹年後,小淑珍的回族兄妹王作林、王淑英、王淑花也來到了阿裏帕家。 1989年,小淑珍的繼父金學軍也去世了,留下金海、金雪蓮、金花三個漢族孤兒,阿裏帕再壹次敞開母性溫暖的懷抱收養了他們,將他們撫養成人,幫他們成家。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裏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裏帕則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揀別人不要的蔬菜。雖然家裏養了兩頭奶牛,誰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出售給別人,換點零錢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
盡管日子過得清貧,但每個孩子都享受著家的溫暖。對於收養的孩子,阿裏帕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
4\光明心生——薩布利亞·坦貝肯(德國)
1970年出生於德國,曾考入波恩大學研修藏學、蒙學,“盲文無國界”組織的創始人。
頒獎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給盲人開創壹個新的世界。她從地球的另壹邊來,為壹群不相幹的孩子而來。不祈禱神跡,全憑心血付出,她帶來了光。她的雙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方向。
5.光明心生——薩布利亞·坦貝肯(德國)
1970年出生於德國,曾考入波恩大學研修藏學、蒙學,“盲文無國界”組織的創始人。
頒獎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給盲人開創壹個新的世界。她從地球的另壹邊來,為壹群不相幹的孩子而來。不祈禱神跡,全憑心血付出,她帶來了光。她的雙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方向。
6光明心生——薩布利亞·坦貝肯(德國)
1970年出生於德國,曾考入波恩大學研修藏學、蒙學,“盲文無國界”組織的創始人。
頒獎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給盲人開創壹個新的世界。她從地球的另壹邊來,為壹群不相幹的孩子而來。不祈禱神跡,全憑心血付出,她帶來了光。她的雙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方向。
薩布利亞·坦貝肯12歲時雙目失明,然而,現在卻被譽為西藏盲童的向導和天使。在引領著失去光明的孩子重新認識自我、找回自信的同時,她也在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波恩大學期間,她發現藏文還沒有盲文,便借鑒其他文字盲文的開發經驗,在世界上第壹個開發出藏盲文。1997年薩布利亞到西藏旅行,她騎馬穿越西藏各地,發現這裏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便萌生了留在西藏為盲童創造受教育機會的想法。2000年11月,薩布利亞與西藏殘聯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復及職業培訓中心正式運作。該中心相繼開設了壹所盲童預備培訓中心、壹家盲文書籍印刷廠、壹個盲人自我綜合中心和壹座職業培訓農場等。到目前為止,先後有96名盲童在這裏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訓和藏、漢、英三種語言的盲文基礎教育,以及按摩、電腦、手工編織、做奶酪、美術等職業技能培訓。壹般經過兩年的專門培訓,這些孩子都可以進入常規學校學習,壹些盲童轉入常規學校後,成績非常優秀。
為激發孩子們的潛能,2004年薩布利亞邀請第壹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盲人埃裏克·威亨梅爾和他的登山團隊來西藏指導盲童們向喜馬拉雅山脈壹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發起挑戰。經過精心準備,薩布利亞夫婦和6名盲童在埃裏克的帶領下成功攀登至海拔6500米的高度。
她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因此獲得2006年度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
7.勇者無敵——張正祥
26年來身體力行保衛滇池,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內33個大、中型開礦、采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勝利封停。
頒獎詞:五百裏滇池橫遭塗碳,三十年抗爭壹身獨往。這是壹個農民的行動,最樸素的念頭支撐他絕不讓開。已經負債累累骨碎身殘妻離女散家破人亡,可偏偏勸不住嚇不怕打不倒買不動,他是響當當的張正祥。
主要事跡:
昆明西山經歷了30多年的毀林開礦、取土采砂采石,使滇池喪失了自然凈化的水功能,湖底汙染物淤積、水質富營養化、藍藻暴發成災、大量水生野生動植物滅絕,滇池變成水質惡化的重度汙染湖泊。從上世紀80年代起,張正祥為國保環境、為民保家園:他與盜伐森林的山賊搏鬥,左腿被砍成重傷;治理和消滅藍藻的科學試驗中,將自己承包的 14畝荒灘和水淹田,變成了《A系統多功能高快循環滅藻工程新技術》項目研究試驗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權利、瘋狂毀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們做鬥爭,渾身傷痕累累,家裏的承包田也被沒收……在國務院總理批示和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建設部的全力支持下,滇池、西山風景名勝區和滇池自然保護區33個大、中型開礦、采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被全面取締封停。
滇池的治理還在進行。現在,張正祥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邏,肩負著保衛滇池的神聖職責。
8.摯愛齊天——陳玉蓉
55歲的平凡母親。
頒獎詞:這是壹場命運的馬拉松,她忍住饑餓和疲倦,不敢停住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壹定要贏。她的心裏只有兒子的命,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壹份偉大的親情。
主要事跡:
陳玉蓉的兒子葉海濱13歲那年被確診為壹種先天性疾病——肝豆狀核病變,這種肝病無法醫治,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為挽救兒子的生命,陳玉蓉請求醫生手術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無法捐肝救子。
陳玉蓉從醫院出來後,當天晚上就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劃——每天走十公裏。在隨後的7個多月裏,她每餐只吃半個拳頭大的飯團;走破了四雙鞋子,腳上的老繭長了就刮,刮了又長。
當她再次去醫院檢查時,奇跡出現了:脂肪肝沒有了。就連醫生都感嘆:“從醫幾十年,還沒有見過壹個病人能在短短7個月內消除脂肪肝,更何況還是重度。”醫生說:“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2009年11月3日,這對母子在武漢同濟醫院順利地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
9. 壹家之主——朱邦月
男,71歲,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礦退休工人。
頒獎詞: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頭發花白,面帶微笑,溫和而又蒼老的父親,胸中盛滿四十年的艱難。他這支拐杖,是壹家人的翅膀。他這雙肩膀,抗住了生命的重量。
朱邦月是福建省邵武市曬口煤礦的壹名退休工人。1967年,他的工友顧偉祖因病臨終前懇求朱邦月收養自己的兒子並迎娶他已懷孕5個月的妻子朱玲妹。其實,朱玲妹此時已經身有殘疾。朱邦月與朱玲妹母子組成新的家庭後,讓老大依舊保留姓顧,老二姓朱。為了更好地照顧母子三人,老朱放棄了生育親生子女的念頭。最初的日子雖然艱辛,但依然是幸福的。1985年,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由於遺傳的原因,兩個兒子高中畢業就先後患上了與母親同樣的疾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由於國內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兩個孩子的肌肉開始萎縮,漸漸生活無法自理。朱玲妹的病情也逐漸加重,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全要靠老朱來打理。
壹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老朱就忙碌在這不足70平米的房間裏,洗涮著家裏人換下的衣服,在廚房裏炒上幾個他們愛吃的菜……
老朱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幫母子三人翻動身體,然後上街買菜。回來就忙著給妻兒穿衣,洗漱、上衛生間。
主要事跡:
朱邦月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兩個兒子也都不是他親生的。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臨終時,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給他。朋友懇求的眼神,讓朱邦月做了壹個至今未悔的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並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大。
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後來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得了絕癥“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開始加重,喪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壹條腿的朱邦月照料。
朱邦月每天起床後自己先裝上假肢,然後開始打掃衛生,洗米做粥,幫母子三人起床,給他們穿好衣服,端水、擠牙膏,幫助妻兒洗臉刷牙,餵他們早飯,服侍他們方便,然後還要上街買菜。
中午再次重復三個人吃飯的經歷。傍晚,幫助三個人洗澡,雖然是幾天洗壹次,即使夏天,洗壹個人也要耗費半小時以上。到晚上,抱病人到床上睡覺,夜間朱邦月還要起床給他們逐壹翻身,壹晚上起床數次。
這樣的日子,朱邦月過了近20年。但他始終堅持,因為他知道,他是壹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著壹個家庭的希望。
10.踐行信念——沈浩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壹書記,2009年病逝。
頒獎詞: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是和農民面對面,肩並肩 ,他走的匆忙,放不下村裏道路工廠和農田,對不住家中嬌妻幼女高堂。那壹年,村民按下紅手印,改變鄉村的命運,如今,他們再次伸出手指,鮮紅手印,顆顆都是他的碑文。
主要事跡: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他帶領村民辦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
2006年,小崗村躋身2005年度“全國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崗村被授予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壹個美麗、和諧、富裕、文明的的社會主義新小崗重新向世人展示著它獨有的魅力。
在2006年底沈浩任職三年屆滿即將離開時,村民們派了十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三年。
2009年11月6日,小崗村黨支部第壹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心靈放歌——李靈
27歲的希望小學校長。
頒獎詞:剛剛畢業,還是80後。心裏裝的都是泥土中的娃娃,夢裏想著要改變落後的鄉村。兩手空空,她竟然要辦學校!壹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春天來的時候,她的新教室就要動工了。
主要事跡:
2002年,剛從淮陽師範畢業的李靈,看到農村有大量留守兒童輟學在家,便萌生了在家鄉辦學的念頭。在父母和親朋的支持下,她辦起了周口淮陽許灣鄉希望小學。在學校,她是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在她的壹手操勞下,這個學校有了7個班,300多名學生。
由於所有學生全部免費,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而且7年來,李靈為建學校已欠下8萬元外債。為了自己學校的孩子能像其他學校的孩子壹樣,能夠坐在寬敞的閱覽室裏看書閱讀,李靈趁著放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來到鄭州,買了壹輛破舊三輪車,開始收購舊教輔和兒童讀物。烈日下,李靈騎著破三輪車穿街過巷,拿著秤壹斤斤地回收舊書本,滿頭大汗地裝載著孩子們的“精神食糧”,終於為孩子們建起壹個閱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