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孩子壹打針就大哭大鬧?
生活中,大多數的寶寶都有“恐醫癥”,每次生病去醫院都大哭大鬧,不肯踏出家門半步。家長們沒辦法只能連哄帶騙,將寶寶騙到醫院。然而,等寶寶到了醫院後,抗拒心理更嚴重,看到醫生會大哭大叫,拒絕就醫。
有“恐醫癥”的寶寶,家長不妨學學這4個方法,幫寶寶擺脫恐懼感。
模擬看病,角色扮演
醫院環境嚴肅,面對陌生的醫生,寶寶會缺乏安全感,加重抗醫心理。心理學家皮亞明認為,玩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通過玩的方式讓寶寶熟悉醫生的職業、就醫的流程,讓孩子明白醫生是做什麽的,提前熟悉也能有壹個預備心理。
玩角色扮演的遊戲,給寶寶準備壹套醫療玩具,讓寶寶當醫生,爸爸當患者,媽媽當護士。模擬看病遊戲開始後,媽媽拿著號碼牌喊患者爸爸就醫,醫生寶寶就可以用聽診器測心跳,用體溫計測量體溫等。通過雙方的配合,讓寶寶明白醫生的診斷是有趣的,更不會傷害自己,沒有必要害怕就醫。
不哄騙孩子,對孩子實話實說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很多行為和問題往往與父母的行為、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害怕看病就醫,很可能就是父母的行為造成的!父母的哄騙行為導致孩子心理的落差,讓孩子以為打針不痛、吃藥不苦,然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這些結果反而加劇了恐醫心理。
因此,對孩子的關於就醫的問題,壹定要據實以告。當孩子問爸爸“打針痛嗎?”壹定要告訴他打針很痛,但是只要勇敢壹點就能挺過去。當孩子問媽媽吃藥苦不苦,媽媽要誠實回答。不要覺得哄騙孩子就不會產生恐懼,父母哄騙式的就醫可能會加劇孩子的心理落差,長此以往,孩子會更加“談醫色變”。
給孩子樹立榜樣
對很多大人來說,打針也是非常痛的,更別說細皮嫩肉的小孩子。面對紮進皮肉的疼痛感,孩子沒辦法去忽視這種感覺,因此抗拒打針也在情理之中。面對打針的恐懼,家長要學會給孩子找“心理安慰”,讓孩子能勇敢去打針。
塞約翰遜說,好的榜樣對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當孩子因為害怕疼而拒絕打針時,讓孩子看看旁邊正在打針的哥哥,既不哭也不鬧。而當孩子看到有人陪著壹起打針,就覺得打針也並不是非常恐懼的事情,孩子受其感染也會平靜下來去打針。在打針的時候,家長可以再和寶寶聊聊動畫片裏勇敢的人物,用勇敢的人物去為孩子的打針鼓舞打氣。
四、分散孩子註意力
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當註意力集中在某壹件事情上,感官的神經會高速運作,壹點輕微的疼痛都能被感知並無限放大。因此,面對打針等疼痛,孩子越在上面投放註意力,痛覺神經就越敏感,孩子就更會恐醫,這是壹個死循環。
面對這種情況,分散註意力是最好的方法。當打針時,可以拿著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讓他抱著玩具玩耍,也可以拿故事書給孩子講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通過這些方法來分散孩子對打針就醫的恐懼,也能分散對疼痛的註意力,緩解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