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是什麽意思
(春秋戰國)
秦王是指秦國君主或壹個封號,指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比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秦孝文王、秦武王、秦莊襄王、秦王子嬰等。秦代以後的歷代封王中,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
秦王的壹些介紹: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稱秦惠王,本名嬴駟,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更為元年,成為秦國第壹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壹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在位時,是秦國的壹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占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壹樣,是當時第壹等的良田。
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
名贏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武王生於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是秦惠王和惠文後的兒子,秦昭王的異母兄。嬴蕩勇武果斷,自幼喜歡在軍中生活,將軍們對這位年輕太子的膽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對太子蕩年紀輕輕就能成為軍中的偶像感到既驚奇又高興。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賁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舉鼎身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裏子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本名嬴則,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在位56年,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範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壹戰爭的勝利基礎。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於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為太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葬於西垂。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異人,後名楚(《戰國策》記載)或子楚(《史記》記載),《水經註》作秦莊王,《太平寰宇記》作秦襄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經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號後,追尊其為太上皇。
秦王嬴政
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嬴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故又稱趙政。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壹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壹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六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壹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壹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壹帝”。
秦王子嬰
秦王子嬰,即秦三世(?―前206年):嬴姓,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壹個統治者,在位僅46日。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秦二世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扶蘇之子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