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

壹、概述

稀土元素包括鑭、鈰、鐠、釹、鉕、釤、銪、釔、鋱、鏑、鈥、鉺、銩、鐿、鑥等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第57~71號元素La-Lu鑭系元素加上39號釔,釔不屬稀土元素,但自然界中總是與稀土元素***生,故壹並評價。稀土又可分為輕稀土(La-Eu),用∑Ce表示∑(La-Eu)含量稱鈰族組;重稀土(Gd-Lu+Y),用∑Y表示∑(Gd-Lu+Y)稱釔族組。

稀土元素在自然界存在三種方式:獨立礦物、類質同象、離子狀態等,都可以富集形成有工業價值的礦床。離子狀態可存在於矽酸鹽、碳酸鹽、硫化物等礦物中,當這些礦物受風化解體後,存在其中的離子狀態的稀土元素得以釋放出來,在遷移過程中又被粘土類礦物吸附富集形成礦床,稱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廣西花崗巖和火山巖風化殼中,離子型稀土元素被高嶺土、蒙脫石、鐵錳的氫氧化物吸附富集,形成具工業價值的稀土礦床。廣西這類礦床資源十分豐富。

1.資源情況

廣西花崗巖類分布廣泛,較集中分布於桂北、桂東、桂南、桂東南地區,大小有花崗巖體1200個,出露面積約2萬km2,占廣西總面積8.5%。根據1987 1990年廣西地礦局和有色廣西地勘局分別調查89個巖體,其中63個巖體風化殼中有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調查面積約1.66萬km2,先後***發現礦床(點)104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7處,礦點59處。資源量在全國排序中列第四位,僅次於廣東、江西、內蒙古。

2.廣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分布

廣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點)主要分布於桂東南地區及桂東北地區。廣西地礦局已評價的礦床(點)中,原礦∑Y≥50%,屬高釔高銪重稀土的有蒼梧縣回龍、藤縣塘村、岑溪市白梅等3礦點;其他均屬輕稀土,又可進壹步劃分為六亞類:中釔中銪輕稀土、中釔高銪輕稀土、低釔高銪輕稀土、低釔中銪輕稀土、中釔低銪輕稀土、低釔低銪輕稀土等(表7-1)。

表7-1 廣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點)表

(1)輕稀土礦床(點)分布

1)中釔中銪輕稀土礦:主要分布於桂東北、桂南地區壹帶,產於母巖為黑雲母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流紋斑巖的風化殼中,母巖以燕山早期巖體為主,印支期次之。該類型有大型礦床(花山)1處,中型(河塘、憑祥)2處,礦點5處。

2)中釔高銪輕稀土礦:主要分布於桂東南、桂東北地區,母巖為燕山早期、印支期及華力西期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及花崗斑巖。其中有大型礦床(大寺)1處,中型礦床(姑婆山、小董)2處,小型及礦點5處。

3)低釔高銪輕稀土礦:分布於桂東南地區。母巖為燕山期石英二長巖、二長花崗巖。有大型礦床(清湖)1處、中型礦床(馬其崗)1處,礦點8處。

4)低釔中銪輕稀土礦:分布於梧州市及桂南壹帶。母巖為燕山期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印支期花崗斑巖及下三疊統北泗組火山巖,其中有中型礦床(廣平)1處,礦點7處。

5)中釔低銪輕稀土礦:分布於桂南地區。母巖為印支期花崗斑巖,下三疊統北泗組大青山流紋斑巖及燕山早期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其中有中型礦床(伏波山)1處,小型礦床(大青山)1處,礦點4處。

6)低釔低銪輕稀土礦:分布於桂東、桂東北地區。母巖為加裏東期及燕山早期的二長花崗巖、正長巖及華力西期二長花崗巖。其中有中型礦床(長崗頂)1處,礦點7處。

(2)重稀土礦分布

已發現重稀土礦(點)有蒼梧縣回龍、藤縣塘村、岑溪市白梅等3處。

1)高釔高銪重稀土礦點:有回龍和塘村兩處。礦點產於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閃長巖、石英閃長巖、斜長花崗巖、輝長巖及輝綠巖的風化殼中。回龍巖體面積24km2,含礦面積僅6 km2;塘村巖體面積15.6 km2,含礦面積僅3.5 km2,均為礦點。

2)富釔高銪重稀土礦:僅發現岑溪市白梅1處。母巖為燕山早期石英閃長巖體,出露面積4km2,含礦面積2km2,為礦點。

二、礦源體及礦床

1.礦源體

廣西屬於華南稀土成礦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礦母巖主要是桂東南—桂東地區燕山早期—印支期的花崗巖帶,其次是加裏東期、華力西期及燕山晚期花崗巖帶,以及桂南地區下三疊統火山巖礦床。產於這些巖體的風化殼中。

(1)含礦花崗巖類及二長巖類

根據1987 1990年廣西地礦局組織對全區89個巖體調查結果,有63個巖體風化殼中發現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其中,燕山早期19個,燕山晚期10個,印支期10個,華力西期8個,加裏東期4個(表7-2),其他12個。以燕山早期花崗巖體為礦源體的礦床最多。

1)主要含礦巖體巖石特征。根據全區調查,與稀土成礦有關的巖石類型主要有:含角閃石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含紫蘇輝石花崗斑巖、正長巖-二長巖-輝長輝綠巖雜巖、二雲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鉀長花崗巖等,以二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體風化殼含礦最為豐富(表7-3)。

表7-2 廣西含稀土礦主要巖體壹覽表

表7-3 含稀土礦主要巖體礦物成分表

2)主要含礦巖體巖石化學成分特征。根據調查研究表明,含礦巖體巖石化學成分與稀土元素,含量密切有關:SiO2與稀土總量呈負相關;∑Ce/∑Y輕重稀土比值與SiO2也呈負相關;∑REO,δEu與CaO呈正相關;稀土總量∑REO與鹹度(Na2O+K2O)也呈正相關。從礦區詳查研究,也發現稀土元素及礦物在鉀化帶和鈉化帶中有富集現象。各含礦巖體巖石化學成分特征見表7-4。

3)主要含礦巖體中稀土配分。根據調查統計結果,廣西花崗巖類稀土元素平均值為REO 262×10-6,各期含礦花崗巖稀土豐度為:四堡期REO 222×10-6,171×10-6,加裏東期REO 252×10-6,華力西-印支期265×10-6,燕山早期REO 321×10-6,燕山晚期REO 222×10-6,以燕山早期最高,而四堡期因巖體位於九萬大山地區,剝蝕強烈,風化殼不發育,無離子吸附型稀土成礦條件。

主要含礦巖體稀土配分調查結果(表7-5),以黑雲二長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及雜巖體豐度稍低。如花山巖體稀土豐度REO 384×10-6,姑婆山巖體REO 416×10-6,柏椏REO 626×10-6,伏波山REO 416×10-6,臺馬巖體REO 307×10-6,這些巖體風化殼均發現有稀土礦床,而且豐度較高,風化殼富集成礦的品位也相對較高。

表7-4 含稀土礦巖體巖石化學成分及化學特征數值表

表7-5 主要含礦巖體稀土配分表

輕、重稀土比值,廣西含礦巖體比值在2.15 18.59之間,以花崗閃長巖、鉀長二長花崗巖、石英二長巖等比值較高;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等比值較低,但柏椏巖體等少數巖體達6.3,屬特殊現象;而回龍石英閃長巖體,∑Ce/∑Y 2.15,∑Y 68.61%,證實母巖重稀土豐度高,其風化殼中存在重稀土礦床(點)。

稀土元素賦存於造巖礦物,斜長石、黑雲母、角閃石等礦物中;其次副礦物,如鋯石、榍石、獨居石、磷釔礦、褐簾石、褐釔鈮礦、磷灰石等都含壹定稀土元素。從廣西區調隊對大容山-十萬大山花崗巖帶中隨機取8個單礦物作稀土元素分布測定(表7-6)均證明造巖礦物和副礦物均含壹定量的稀土元素。根據廣西第六地質隊對陸川縣清湖巖體單礦物采樣對稀土元素分析結果(表7-7),造巖礦物和副礦物含稀土,但風化作用下造巖礦物中的稀土大量從載體中離解出來,而副礦物隨稀土含量普遍較高,但它是呈礦物相產出於風化殼中。根據廣西有色204地質隊1964年對姑婆山花崗巖風化殼中褐釔鈳砂礦床研究中對褐釔鈳礦單礦物分析結果,稀土含量:Ce2O3 1.34%8.13%,Y2O3 30.29%37.03%,其他元素Nb2O5 37.73%46.45%,Ta2O5 1.24%4.3%,UO2 0.4%7.06%,UO3 0.9%5.25%,U3O8 3.7%7.77%,ThO2 1.01%3.01%,證明巖體副礦物均含有壹定量稀土元素。

表7-6 主要含礦巖體稀土配分表(%)

表7-7 清湖巖體單礦物稀土配分表(%)

(2)含礦火山巖系

已知含稀土礦床火山巖系分布於桂西南崇左、龍州、憑祥壹帶。構造上屬中生代凹陷邊緣,為海相下三疊統北泗組火山巖,其風化殼多形成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已知有崇左市六醜、大青山、憑祥市英陽、叫果、龍州扣孟崇左雁梭、板嶺、江洲那貞、龍州八角、龍坳等礦點。

1)含礦火山巖巖石特征:分布於憑祥、龍州、崇左壹帶北泗組火山巖,由英安巖、流紋巖、凝灰巖、熔巖凝灰巖、凝灰角礫巖、英安質角礫巖等組成,厚22~1162m,計有兩個噴發旋回,第壹旋回以安山質火山巖為主,2 5個韻律;第二旋回為流紋質火山巖1 5個韻律,火山巖底部灰巖時代為早三疊世晚期。

2)含稀土特征:火山巖巖石化學成分屬於鈣堿系列,基巖中稀土含量平均REO 0.029%,風化殼REO 0.078%,礦體平均REO 0.113%,基巖到成礦的富集度(F)3.9,可看出由基巖→風化殼→礦體逐步富集成礦。

三、礦床簡介

1.花山稀土礦床

(1)位置及規模

位於鐘山縣花山紅花、城廂及富川縣柳家鄉壹帶,屬中釔中銪輕稀土配分類型,經詳查探明為大型礦床(圖7-1)。

(2)礦床地質特征

母巖為花山巖體,屬燕山早期第三階段中粗粒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巖,U-Pb同位素年齡175 161Ma,巖體出露面積567km2,調查成礦面積90km2。含礦(風化殼)面積僅19.2km2,礦體產在海拔200 350m的低山丘陵地貌區,比高50 100m。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於全風化及半風化層內,***有23個礦體,分布於8個地段內,單個面積0.4 1.2 km2,最大為2.46 km2,礦體厚1 18.10m,平均厚5.84m,礦體為浮土覆蓋,覆蓋層厚0.3 3m,山坡局部裸露。

礦石品位∑REO 0.07%0.268%,單樣最高0.433%。礦體平均0.125%,浸取率61.14%。原礦稀土配分:∑YO 34.85%,Y2O3 22.78%,Eu2O3 0.57%,屬中釔中銪輕稀土礦。

花山巖體母巖稀土REO 384×10-6,∑YO 19.8%,Y2O3 12.7%,Eu2O3 0.29%,人工重砂中黑雲母稀土含量0.093%0.422%,平均0.248%,故黑雲母也是稀土的主要來源之壹。

稀土礦體位於花山花崗巖體風化殼中,在垂直方向上,由強風化帶→全風化帶→半風化帶,稀土含量有由低到高的趨勢,如表7-8。該礦床有8個礦段,各礦段礦體為中釔中銪輕稀土礦。分別為:周家,包括①、②號礦體;鄧家壩,包括③號礦體;古樓,包括④⑤⑥號礦體;北槽,⑦號礦體;紅花,包括⑧⑨⑩礦體;梓裏,包括11至16號礦體;平西,包括18、19、20、21號礦體;十裏,包括22、23號礦體。

圖7-1 鐘山縣花山稀土礦床示意圖

表7-8 清湖巖體單礦物稀土配分表

全礦區累計探明總資源量達大型礦床。

2.欽州市大寺(那蒙)稀土礦床

(1)位置及規模

位於欽州市小董鎮那蒙壹帶,包括印支期臺馬碎斑(含紫蘇)花崗斑巖體(731.5km2)和大寺連斑(多斑)紫蘇石榴堇青黑雲母花崗斑巖體(243.5km2),礦區面積10.55 km2(圖7-2)。屬中銪中釔輕稀土配分類型。經廣西第三地質隊普查探明為中型礦床。

圖7-2 欽州市那蒙稀土礦區地質圖

(2)礦床地質特征

母巖為臺馬巖體,Ar-Ar同位素年齡250Ma,大寺巖體Ar-Ar同位素年齡244Ma。均屬“S”型花崗斑巖。礦體產於海拔200 350m的低山丘陵,比高50 100m。礦體產於巖體頂部風化殼中,風化殼厚7.5 24.5m,呈似層狀,常以山丘為中心被溝谷切割侵蝕,故使礦體殘缺不全,而呈裂葉狀、港灣狀。礦體厚0.5 11.9m,平均厚4.13m,浮土蓋層厚0 16.95m,平均埋深5.26m(圖7-3)。礦體已用400m×400m 800m×800m工程網度普查。

礦石淺灰黃色、灰白黃褐色,風化殘斑構造,以粘土礦物和石英為主,稀土元素呈離子狀態吸附於粘土礦物中,稀土總量(REO)品位在0.05%0.354%之間,平均0.111%。稀土浸取品位在0.035%0.322%之間,平均為0.084%。礦石浸取率平均為77%。

圖7-3 那蒙礦區近東西向柱狀對比圖

臺馬巖體和大寺巖體風化殼剖面稀土分布型式見圖7-4,其配分特征詳見表7-9,巖體頂部(風化殼)地形對稀土富集有壹定影響,地形坡度小於15°(±),潛水呈垂直方向活

圖7-4 風化殼剖面稀土分布型式

表7-9 清湖礦區ZK0047號鉆井稀土垂向變化表

動,稀土元素呈垂向下滲,在潛水面上下富集成礦;當坡度大於15°時,潛水側向流動為主,稀土元素被帶走,品位降低。

該礦區普查結果,中釔中銪輕稀土礦總資源量TR2O3達中型礦床。

3.清湖稀土礦

(1)位置及規模

礦區位於陸川縣清湖鄉與廣東平定鎮交界。礦區坐標:東經110°16′30″ 110°21′50″;北緯21°58′45″ 22°05′00″。廣西境內出露面積105km2。巖體風化殼中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與鈦鐵礦***生,稀土屬低釔高銪輕稀土配分類型。稀土及鈦鐵礦床均屬大型規模。

(2)礦床地質特征

成礦母巖為石英二長巖為主,局部有石英閃長巖、閃長巖、輝長巖等(圖7-5),造巖礦物和副礦物普遍含稀土元素(其含量詳見表7-7),副礦物組合為磁鐵礦—鈦鐵礦—磷灰石,風化殼中含鈦鐵15.146kg/m3,故風化殼中形成離子吸附型礦體與鈦鐵砂礦體重疊***生壹起。母巖稀土配分REO 342×10-6,∑Y 16.28%,Y2O3 59.74%,Eu2O3 0.69%,含礦面積20km2,厚8.28 37.69m,平均15.08m。稀土礦體分布礦區北部,低山—丘陵,海拔20144m,***圈定了17個礦體,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單礦體面積2000 415344.3 km2,厚度1.2 10.57m,壹般3 6m,平均8.18m。礦體埋深3.01 10.13m。

圖7-5 清湖稀土礦床地質略圖

礦石為灰黃褐色,松散結構及殘余二長結構。礦物成分有高嶺土、埃洛石、蒙脫石、次為石英、絹雲母,少量鈦鐵礦、磁鐵礦。稀土元素呈離子狀態賦存粘土礦物中,17個礦體的稀土總量平均品位∑REO 0.096%0.259%,浸出率50%90%,浸取品位0.060%0.152%。原礦稀土配分為∑YO 9.58%53.73%、Y2O3 18.5,∑Ce 46.27%90.42%,Eu2O3 0.7%1.1%屬低釔高銪輕稀土配分類型。但局部礦體Y2O3>20%~38%,屬中釔高銪輕稀土。

礦體在垂直方向上有輕稀土富集於上部,由上而下品位逐漸降低,而重稀土則相反,由上而下逐漸變富,詳見ZK0047號鉆孔為代表的剖面變化(見表7-9)。清湖稀土礦***生鈦鐵砂礦,圈定了6個鈦鐵礦體與稀土礦重疊壹起,含礦總面積19.9367km2,礦體平均厚度1.04 12.36m,平均8.3m。鈦鐵礦平均品位16.536 26.339kg/m3,平均19.319 kg/m3。鈦鐵礦礦物總量資源量達大型礦床。

廣西第六地質隊1989年對清湖礦區普查探明總資源量(D+E級)低釔高銪輕稀土礦為大型礦床。

4.回龍重稀土礦點

(1)位置及規模

該礦點位於蒼梧縣回龍鄉壹帶,屬於高釔高銪重稀土配分類型,礦點。

(2)礦床地質特征

母巖為印支期新地巖株。面積24km2。巖性為閃長巖,由斜長石59%65%、普通角閃石0 35%、普通輝石0 5%、石英0 8%組成。巖石化學成分:Al2O3 15.31%,SiO2 51.65%,TiO2 2.62%,Fe2O3 1.87%,FeO 10.29%,MgO 3.49%,CaO 7.54%,Na2O 2.2%,K2O 1.21%。巖體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鋯英石、獨居石、磷釔礦等。母巖稀土配分為REO 183×10-6,∑Y 31.76%,Y2O3 19.86%,Eu2O3 1.11%。

礦體位於巖體頂部風化殼中,含礦面積6km2,厚度3.6m,原礦品位REO 0.095%,∑YO 68.61%、Y2O3 49.72%,Eu2O3 1.28%。浸取率83.43%。

礦區地形標高100 150m,比高50 100m,屬丘陵地貌,巖體風化殼厚5 17m,平均厚7.6m,礦體埋深0 11m。風化殼中伴生鈦鐵礦20 30kg/m3。

重稀土礦點在桂東地區尚有藤縣塘村高銪高釔重稀土礦和岑溪市白梅富釔高銪重稀土礦兩處。

5.下三疊統火山巖風化殼稀土礦床

(1)位置及規模

集中分布於桂西南憑祥、崇左、龍州壹帶。包括大青山、扣孟、英陽、六湯等小型礦床或礦點。稀土配分為中釔低—高銪輕稀土類型。現以大青山小型礦床為例。

(2)大青山稀土礦床地質特征

成礦母巖為下三疊統北泗組第二噴發旋回的中酸性熔巖,巖性為流紋斑巖、流紋巖等。厚度320 1390m。火山巖出露面積83km2。母巖稀土配分為REO 294×10-6,∑Y 21.22%,Y2O3 15.15%,Eu2O3 0.17%。屬中釔低銪輕稀土類型。

礦區海拔400 600m,比高100 200m,屬低山丘陵地貌,火山巖風化殼厚度山頂平均6.8m,山腰邊坡平均4.4m,山腳基巖裸露,壹般風化殼厚3.8 10m,平均5.48m。浮土蓋層厚0 3.19m。

礦區普查面積僅2.54km2。厚1 9m,平均2.81m。原礦品位REO 0.07%0.234%,平均0.113%,風化殼稀土配分分類:∑Y 42.07%,Y2O3 31.13%,Eu2O3 0.31%,浸出率74.93%。

廣西第四地質隊1990年普查礦區,探明中釔低銪輕稀土礦達小型礦床。

四、成礦模式

1.礦床的形成過程

(1)礦源體的形成

廣西境內稀土成礦的母巖主要是各期花崗巖類,混合花崗巖及中下三疊統中酸性火山巖,尤以燕山早期花崗巖與稀土成礦關系密切。可看出礦源體是稀土成礦的先決條件之壹,經統計母巖含稀土豐度在REO 146×10-6~626×10-6的花崗巖及火山巖風化殼中,都有離子吸附稀土礦床(點)分布,稀土元素賦存於副礦物中,也賦存於造巖礦物中(見表7-6,7-7)。稀土元素富集成礦與巖石類型的關系,由閃長巖→二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的稀土元素豐度逐漸增多,巖石化學成分特征是SiO2,K2O+Na2O與稀土呈正消長,而與Al2O3,MgO,CaO的關系呈負消長。故桂東、桂東南地區重熔型花崗巖稀土豐度REO 264×10-6,同熔型花崗巖REO 256×10-6,桂南地區下三疊統火山巖REO 278×10-6~290×10-6,加上桂東南地質構造條件及濕熱氣候條件,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眾多稀土礦床、礦點。

(2)風化殼稀土礦床的形成

1)氣候對稀土元素富集的影響:廣西區地處低緯度,又瀕臨北部灣,受海洋性和區域性大氣候環流的影響,形成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於典型炎熱濕熱的氣候帶,有利於化學風化作用;稀土元素易從礦物中溶解出來,又被粘土礦物等吸附,從而富集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

2)地形、地貌及新構造運動直接影響風化殼發育程度及保存狀態:廣西多山區、溝谷發育,在切割深度小於50 100m的低山或丘陵,地形坡度角小於15°,平緩,風化殼層序發育完善,物理及化學風化作用徹底,往往形成較好的風化殼礦床;若坡度角大於30°,尖頂陡峭,風化殼遭剝蝕破壞,也難形成風化殼礦床。

新構造運動在桂東、桂東南地區,主要表現在緩慢間歇性擡升,盡管斷塊多次擡升又多次下降(見第二章第二節,三)相對處於亞平衡狀態,下降沈積大於上升剝蝕,風化殼保留較好,厚度較大,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體(層)厚度也就較大;而桂北、桂西北及桂北九萬大山地區由於新構造運動以來劇烈擡升大於沈降,剝蝕大於風化殼的發育,故壹些花崗巖體基巖裸露,風化殼礦床也就不太發育。

3)風化殼的pH值與離子吸附型稀土成礦密切相關:根據1990年廣西地礦局全區調查資料,認為pH值控制了稀土元素的遷移和富集。在弱酸性—近中性介質條件下,稀土從礦物離解出來後呈離子狀態,與等酸根結合形成絡合物,在地下水滲透,經流動、遷移、分異,在風化殼中下部有利部位次生富集,依調查測定主要含礦巖體風化殼表明,pH值在5.5 6.5時最有利於稀土礦的富集(表7-10)。

表7-10 含礦巖體風化殼pH值與品位關系表

綜上所述,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形成應取決於如下條件:A.成礦母巖稀土豐度REO 146×10-6~626×10-6,經風化均可富集成礦;B.稀土元素主要來源於造巖礦物風化離解出來的部分,它吸附於粘土類中;C.風化殼越發育完整,厚度越大,成礦越有利;D.低山丘陵地貌,海拔400m以下,比高小於100m的緩坡低窪地帶,有利成礦富集;E.風化殼的pH值壹般在5.5 6.5有利於成礦。

2.成礦模式

(1)礦源體特征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母巖以燕山期二長花崗巖為主,印支期花崗閃長巖、花崗斑巖次之,比較集中分布於桂東北、桂東南及雲開地區的構造—巖漿巖帶區中。燕山早期花崗巖稀土豐度在REO 300×10-6以上的巖體,風化殼保存較好的均可形成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點)。印支期中酸性、酸性巖體壹般稀土豐度REO 265×10-6以上的巖體,風化殼保留較完整也可成礦。

(2)礦源體在表生條件下稀土元素的富集規律

1)處於低緯度溫暖濕熱氣候條件下,低山、丘陵地貌,風化殼發育,稀土礦化普遍,比較容易富集成礦,同時常伴生礦物型稀土砂礦。

2)新構造運動之斷塊差異活動,直接影響風化殼發育程度及保存狀態,可用風化殼厚度;剖面的完整性;礦物分解,元素富集或流失等三方面衡量。如桂西、桂北地區由於擡升剝蝕往往大於風化殼生長,因此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難以富集,而桂東南壹帶,擡升剝蝕與風化殼發育相對處於均衡,風化殼發育厚度大,剖面完整,礦物風化作用強烈,故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點)及風化殼型砂礦床。

(3)礦床的形成過程

花崗巖及含礦巖體暴露地表後受外營力作用,礦物及巖石首先發生機械破壞作用,繼而發生化學風化作用,大量長石風化變為高嶺土、水雲母等粘土礦物,造巖礦物中所含稀土元素從礦物中離解出來後又被粘土礦物吸附或經淋濾、遷移、沈澱富集於風化殼的中、下部成礦體。

(4)成礦模式

廣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成礦模式見圖7-6。

圖7-6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成礦模式

五、成礦預測

本章成礦預測以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應用類比法、結合區域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河流重砂及遙感信息等,建立成礦模式,圈出成礦帶(區)進行定性成礦預測。

1.成礦區的劃分

根據廣西地礦局1987 1990年全區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調查研究結果,對稀土礦產資源分布、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已進行初步研究總結,並參照廣西地質勘查總院2005年《廣西稀土礦資源現狀及開發前景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1∶20萬化探掃面及區域1∶100萬重砂資料綜合研究劃分三個(相當4級)成礦(區)帶,見圖版Ⅵ。

(1)桂東北成礦區(Ⅰ)

位於桂東北地區,南自昭平,北至恭城,西由鹿寨—武宣,東至富川—賀州壹線,構造上屬桂東北凹陷,含礦花崗巖受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控制。呈巖基或巖株出露。含礦巖體時代以燕山期為主,加裏東期次之。含礦花崗巖包括花山、姑婆山、桂嶺、烏羊山、栗木等巖體。有壹個次級成礦區:花山成礦帶(Ⅰ1),該成礦帶有花山、姑婆山、栗木等燕山早期的花崗巖,稀土豐度壹般384×10-6~1198×10-6。巖體風化殼厚度2.4~6.8m,稀土品位REO 0.0064%~0.17%。已發現大型礦床1處,中型1處。成礦遠景好。

(2)桂南成礦區(Ⅱ)

位於桂南地區,即北緯24°線以南,包括大桂山、大容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壹帶,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430km,寬100~150km。地質構造上位於欽州殘余地槽、北部灣凹陷。含礦巖體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呈北東向展布,有大寺等巖體為印支—華力西期,礦源體巖性較復雜,有黑雲母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巖、花崗斑巖,下三疊統中酸性火山巖等。可進壹步劃分為兩個次級成礦區(帶):

1)欽州成礦帶(Ⅱ1)

位於玉林—欽州壹帶,地質構造上位於岑溪-博白大斷裂帶以西,包括大容山、六萬大山、大寺、小董、河塘等17個含礦巖體,面積***約3000km2。巖體稀土豐度516×10-6~1332×10-6,屬低山丘陵地貌,風化殼十分發育,壹般厚度1.76~6.5m,風化殼稀土壹般品位REO 0.064%~0.18%。該礦帶內已發現大型輕稀土礦1處,中型2處,礦點14處,為重要成礦區。

2)憑祥成礦帶(Ⅱ2)

位於崇左、憑祥市壹帶。構造上位於右江再生地槽南緣。成礦母巖為下三疊統北泗組中酸性火山巖為主,次為伏波山花崗斑巖,含礦面積約580km2。巖體稀土平均豐度:大青山REO 0.029%,伏波山為0.042%,風化殼前者壹般含稀土REO 0.076%,後者為0.086%。礦體富集:大青山壹般品位0.113%,伏波山為0.12%。屬低山丘陵地形。風化殼發育,厚度1.62~5.88m。稀土配分類型多屬低釔中銪輕稀土。有壹定找礦潛力。

(3)桂東南成礦帶(Ⅲ)

位於雲開大山地區,包括梧州—陸川—博白—北海壹帶。地質構造上位於岑溪-博白大斷裂帶以東,含礦巖體面積約2000km2。巖體呈北東—南西展布,包括廣平、長崗頂、清湖、陸川、柏枒等19個巖體,含礦巖性為黑雲母二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閃長巖、花崗斑巖(清湖巖體為中基性雜巖)等。巖體稀土豐度224×10-6~342×10-6。屬中低山—丘陵地形,巖體風化殼發育較好,壹般厚度2.23~4.85m,風化殼含稀土REO 0.06%~0.185%。該礦帶內已發現大型礦床1處,中型3處、礦點15處,成礦遠景好。

(4)桂中桂西成礦區(Ⅳ)

該區為右江流域及柳江平原,東西長約360km,南北寬約270km。含礦母巖為下三疊統中酸性火山巖。多屬巖溶中-低山、丘陵地貌,風化殼發育。有壹定成礦條件,但稀土研究程度較低。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次級成礦區。

1)平果成礦帶(Ⅳ1):位於田陽、平果壹帶。在右江斷裂帶西南側。成礦母巖以下三疊統中酸性火山巖為主,層位與憑祥、龍州壹帶含稀土火山巖層位壹致,均屬低山丘陵,風化殼發育,推斷有壹定成礦條件。

2)來賓成礦區(Ⅳ2):位於上林、來賓壹帶,成礦條件與Ⅳ1成礦區相似,但地質研究程度較低。

2.成礦預測

我們應用上節廣西風化殼稀土礦床成礦理論指導,結合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成果資料及綜合信息的預測方法來圈定成礦預測區,為普查及資源調查選區提供參考,現將預測區分為A、B、C三類。

(1)A類預測區

成礦地質條件好,找礦信息多,礦床、礦點多,化探異常明顯,礦源體出露面積大,風化殼發育,地貌地形有利,找礦潛力大,部分可開展稀土普查,大部可進行資源調查,局部可進行詳查的區域。

(2)B類預測區

成礦地質條件好,有供找礦借鑒的信息,有礦源體的巖體出露,風化殼發育,地形地貌有利,有礦床、礦點分布,有找礦潛力,預測區內須進行稀土資源調查,局部地段可開展普查。

(3)C類預測區

成礦地質條件較好,有壹定找礦信息,有礦源體巖體出露及風化殼較發育,有壹定找稀土標誌,找稀土有壹定潛力,預測區內應先開展稀土資源調查工作。

根據上述原則***劃分出A類預測區3個;B類預測區2個;C類預測區2個(見圖版Ⅵ,表7-11)。

表7-11 廣西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成礦預測區特征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