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搏擊俱樂部的結局怎樣理解?

搏擊俱樂部的結局怎樣理解?

事實上在影片裏,皮特只是諾頓在人格分裂下的又壹個諾頓 內容簡介

“鬥陣俱樂部”的第壹條規則是:別和任何人談起“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的第二條規則是:別和任何人談起“鬥陣俱樂部”!

泰勒說:“自我改進的方法是手淫,而自我毀滅也許就是人生的解答!”

傑克(愛德華諾頓飾演)是壹個充滿中年危機意識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壹切,再加上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癥,因壹次參加睪丸癌治療團體後不再失眠,於是對參加各種疾病治療團體上了癮,只為了能接觸人群。

在壹次旅途中,傑克遇到了賣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萊德皮特飾演),回家時發現公寓離奇地被炸毀,於是他給泰勒打電話並住進了他家,兩人因緣際會地成了好友,為了找尋刺激,開始創建了“搏擊俱樂部”:壹個讓彼此不戴護具而互毆的聚會,在那裏他們可以把壹切不快的情緒宣泄,籍著自由搏擊獲得片刻的快感。

某夜,泰勒與瑪拉發生了關系,這讓傑克非常忌妒。同時“搏擊俱樂部”也成了全國性的地下大組織,所有成員都將泰勒視為教父。為了辨識起見,成員還都剃了光頭。隨著“搏擊俱樂部”規模與人數的不斷擴大,泰勒開始煽動會員對社會進行破壞,傑克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瘋狂模樣越來越無法忍受,所以他決定疏遠泰勒。但是,此時的“搏擊樂部”成員卻發起全國性的暴動,他們炸毀了不少建築物……傑克在阻止他時卻震驚地發現:“泰勒”與他是同壹個人,於是他拼命地不讓自己制造的破壞計劃實施……

忘了自己毀掉了自己的住宅,忘了自己建立的搏擊會,忘了自己喜歡的人,甚至去警察局自己控告自己,但另壹個自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讓他自己永遠也無法逃避。多少有壹點自虐的傾向。人的心裏面沒有了壹個平衡點,於是無法入睡,人失去了自認為最寶貴的東西,於是沒有信心。有人選擇搏擊俱樂部來讓自己體會壹下肉體的痛苦,只有痛苦的對比,才能找尋生活的快樂。快樂之後呢?不是更大的空虛麽?於是又找尋更更大的刺激了,直至無法自拔。 《搏擊俱樂部》的導演大衛·芬奇是好萊塢風格突出的電影導演之壹,最初以麥當娜的禦用MTV導演而出名,80年代至90年代,他都在為麥當娜拍攝MTV。芬奇借助拍攝MTV的手法,運用數字技術,把電影拍得可以說是更好或者是更糟了。觀眾也許覺得他的表達方式不那麽“電影化”而更“MTV化”。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芬奇將全片的故事結構設計得更為復雜,從頭至尾使用的畫外音,以“我”的第壹人稱敘述者來講故事。這種方式原本已經被看作是過時的手法,近幾年又重新變得時髦起來。原因是它能夠在影片中途隨時打斷講述,即興地插入其他內容,這就使得導演能夠跳出既定情節,離題發揮自己想要表達的其他任何內容,也可以很容易地表現幻想場景,也可以隨時使用“閃回”手法而不顯得過分突兀。運用這種手法拍攝出來的片子,比如《搏擊俱樂部》,也許結構太過松散,不夠嚴密,但是它顯然提供了壹種呼吸急迫、自由想象的敘述方式。

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壹部視覺傑作。《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整個片子最驚心動魄的事情並不是電影在講什麽,而是大衛·芬奇如何把觀眾推進講述者“我”的腦海中,迫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身臨其境地逼真感受“我”的感覺。這也許為電影界講故事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從情節上來講,整部片子充滿了男性的腎上腺素,打鬥和血往頭上湧的莫名興奮。也充斥著“中年男孩”對父親和女性的憤怒。作為壹個隱喻,在睪丸癌癥(只有男人才能得的病)患者互助會中,“我”和鮑勃互相擁抱哭泣後,“我”奇跡般地治好了失眠癥,也找到了依靠。結果這壹切被壹個叫瑪拉的女人——註意,是女人,毀掉了。即使後來“我”發現自己壹直在和這個女人上床,保持著這麽親密和猛烈的肉體關系(因為做愛的時候大喊大叫得房子都要塌了),“我”也根本不願意承認這個女人跟我的聯系,因此把這壹切推到了憑空冒出來的泰勒身上。影片還說,“我們這壹代男人是被女人養大的”,很小父親就離開了,父親的缺失,使得“我”從小不會打鬥,也不懂得如何去結婚,也沒有遇到戰爭、大蕭條及其他真正可能成為男人的機會,因此砸爛壹切物質,補上暴力搏擊這壹課——哪怕是被毆,成為最重要和迫切的追求。片中的男人們沒完沒了地互相痛毆並滿足於彼此打得血肉模糊。看完電影,觀眾也許會真的感覺到自己都跟片中那些人壹樣,含著壹嘴黑乎乎的血。至於像神諭壹樣的從布拉德·皮特口中說出的那些痛恨並打倒商品和物質(尤其暗綠色細條紋沙發,暗指女性氣質的郵購目錄家居用品等)的話,倒不必太在意,那不過是中年男孩們給自己打架找的理由罷了。因為討厭新款的甲殼蟲,因此要拿棒球棒敲了它,這是哪門子的痛恨物質啊,難道甲殼蟲比就勞斯萊斯更物質化些? 本片壹反好萊塢商業片模式,內容十分偏鋒頹廢和瘋狂,更為燦爛奇詭,無疑是芬奇最能發揮其個人風格的作品。芬奇映像狂放,手法天馬行空,情景怪誕核突。其不合正常尺度、標奇立異的魔性剛開始時讓人難以捉摸。影片挖掘憤青內心的不安全感,並賦予其黑色幽默和辛辣的風格。本片也可以說是壹出黑色喜劇,以死亡為主題的幽默隨處可見。諷刺文學、暴力和難以預料的故事結局構成了現代社會中永恒的、有力的語句。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壹部暴力的電影。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暴血腥,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的辛勞使人變得麻木不仁,充滿失落、挫折、絕望、精神空虛,長期的壓抑引發狂最原始、最野蠻的本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邊緣,這個社會使人成為失掉人性和良知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機器上的零件,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壹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動物本能中。

“搏擊俱樂部的法則之壹,不能談論搏擊俱樂部;搏擊俱樂部的法則之二,不能談論搏擊俱樂部。”布拉德.彼特的原則取消了我們的話語權利,他想要傳遞的是壹種不可言傳也不必言傳的精神意誌,這種意誌唯有通過在靈與肉的搏擊中的自我毀滅才能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