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與法律如何正確看待大學生頻繁跳槽 急!!!
對於大學畢業生如此頻繁的跳槽,多數用人單位難免要抱怨幾句。為此,有的企業招聘時刻意回避應屆生,壹些中小企業甚至患上了“名校恐懼癥”。也有部分企業為防止員工跳槽,竟扣押他們的畢業證、戶口遷移證等證件。但是,這些都擋不住他們的跳槽之路。
在我看來,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是個好現象。
首先,這是大學畢業生為了前途而非“錢途”的理性選擇。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想找到壹份合適的工作,的確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學生爭搶掏糞工、環衛工、保安等新聞不時見諸報端,甚者還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的現象。在這種環境下,多數畢業生只能“委曲求全”——先找份工作幹著,等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或者找到好的單位再跳槽。
大學畢業生之所以選擇跳槽,有的是因為壹些企業的發展模式存在問題,有的是因為壹些用人單位的用人機制存在問題。當前有些用人單位“論資排輩”、“不唯才是用”、“重關系輕實力”、“任人唯親關系重於壹切”,這些都讓很多青年員工難以專註於工作,甚至產生“不靠資歷”、“不靠關系”難以升遷、發展的觀念。這樣的用人環境怎能留得住真正有能力、上進的人?如果他們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他們壹生的“前途”也就毀了,沒有了發展前途,他們必然要選擇跳槽。
如今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重視長遠發展,而非眼前利益。他們跳槽是壹種趨利避害的正常選擇,顯然無可厚非。
其次,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也給企業用人單位敲響了警鐘。任何壹個企業、單位要想長遠發展下去,必須要有優秀的人才,公平的用人機制、穩定的員工隊伍。年輕人熱衷跳槽必然會使企業員工隊伍不穩定,這顯然不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為此,企業單位必須要轉變觀念,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與人力資源政策,為大學畢業生們創造壹個公平的用人環境,為他們創造施展才華的舞臺,並讓他們看到,勤奮努力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只有這樣,才能把那些優秀人才留下。
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雖然暫時給壹些企業單位帶來了麻煩,但對於社會的長遠發展還是有利的。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企業用人單位應該反思其背後的原因。
大學畢業生的頻頻毀約“跳槽”,已成為用人單位的心病。
“誠信”可謂是時下十分流行的詞兒。但老拿大學生跳槽和誠信說事兒,筆者總感覺有失偏頗。
客觀地講,大學生在就業後短時間內頻繁毀約跳槽現象的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造成這壹現實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學生本身來講,由於大學生對社會需求了解不夠、對自我估計過高和對工作想像過於單純等原因,第壹次擇業準確性很小。其次,盡管高校都有就業指導服務,但校方對學生接觸社會的引導不夠,並沒有很好地為學生就業搭建橋梁。再次,從用人單位方面看,由於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國”字號企業要人少,而民營、私企往往在待遇、規範度、穩定性等方面不能盡如人意,提供給畢業生的“好”機會越來越少。
筆者認為,大學生頻繁跳槽現象實質上是人們社會觀念的壹種進步。人們以往對跳槽通常抱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即使擇業失敗也會暫時委屈自己。而現在的大學生自主意識回歸,把跳槽看做壹個逐漸改善生存環境的過程,表明現在的大學生規劃自己職業發展的意識很強,主動將自己置於流動的市場化的競爭狀態。盡管已經初次就業,但如果有了薪水更高、待遇更好的職位,為什麽不可以從頭再來?何必要給跳槽大學生扣上“不講誠信”之類的“道德帽子”呢?雙向選才能促進社會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不可否認,當今大學生在總體上存在壹定程度的“誠信缺失”問題,但這僅限於大學生群體嗎?從建設誠信政府、打造誠信商家到為個人建立誠信檔案,這股“誠信熱”的洪流中從根本上說明了社會存在誠信缺失現象。高校固然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義務,而這更多地有賴於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和推進。
最後來談談企業。自己的意中人壹眨眼就“嫁”到別人籬下,用人單位的管理者萬萬不可怨天尤人,而應該捫心自問,他是否該進行用人觀念和機制方面的自我改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做好以待遇留人、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給他們壹個“敬業愛崗”的理由,這是管理者們應該努力思考的。
古有“良禽擇木而棲”,今有雙項選擇的就業機制,大學生跳槽,何錯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