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二戰戰鬥機飛行員在座艙裏有沒有氧氣供給?老式的殲7戰鬥機為什麽是皮制飛行帽?另外,殲7、8
1.二戰大部分戰鬥機由於升限低,沒必要弄個氧氣瓶。早期戰鬥機很多座艙還是開放式的,比如鬼子的96式艦載戰鬥機,民國空軍的霍克。後來有幾種戰鬥機因為需要高空作戰,就有了氧氣瓶,比如F4U,零戰。
二戰轟炸機,因為設計之初就得在大口徑高射炮射高之上投彈,高度太高,很多都有氧氣裝置。
後來隨著戰鬥機升限提高,氧氣瓶就成了標配。
2.中國空軍早期使用皮質飛行帽,後來就用飛行頭盔了,我軍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配發飛行員頭盔。在此之前,人們腦海中飛行員的固定形象壹直是佩帶著耳機、大號黑色風鏡、雙耳皮帽的樣子,風鏡架在雙耳皮帽上幾乎成了飛行員的典型特征。到了70年代之後,這些簡單的防護裝備終於被藍色的TK-2飛行頭盔取代了。
首架殲-7於1966年1月在沈陽飛機廠首飛,那麽戴皮質飛行帽的情況應該發生在換裝飛行頭盔之前了。
殲7使用的飛行頭盔是TK-11、TK-11A,殲-7G使用的TK-14A。
3.那不是加強筋,是背鰭。
由於飛機在高空高速飛行時航向靜穩定性和空氣動力阻尼力矩均相對降低,容易誘發慣姓交感現象。所謂慣姓交感是飛機作快速橫滾機動飛行時,由於本身質量的慣性力矩而使迎角和側滑角大幅度變化的現象。
它可能導致喪失飛行穩定性,嚴重的慣姓交感會使飛機在高滾轉速率下完全失穩而進入危及飛行安全的氣動慣性旋轉狀態。當飛行員不能及時發現並改出這種危險狀態時,便很可能發生空中事故或導致載荷過大致使結構損壞而失事。
利用增大背鰭或加裝腹鰭的方法可以增加阻尼力矩,從而改善飛機的航向穩定性。
慣姓交感現象最早是在美國F-100戰鬥機上被發現,該機因此造成了多起機毀人亡的事故。蘇聯米格-19飛機早期背鰭較小,雖然未見資料提到因此造成事故,但其後期改型為了保險也改用了較大的背鰭,以防止高速飛行時可能發生的航向穩定性下降問題。
利用背鰭可以增加飛機載油量,添加飛機電子設備和機械組件。米格21和殲7和殲8I早期主要追求高速殲擊機,故機身修長使飛機速度得到提高,背鰭可以有效的降低細長機身帶來的不利影響。
由於米格-21是基於大量生產,便於戰時補充的戰略下設計的,所以機體偏小,設計不夠精細,為了布置設備,就放進背鰭了,中國的殲-7、8是基於米格-21的,自然就繼承了背鰭。
其實類似背鰭的情況在導彈、潛艇上都有存在,比如說電子線路、拖曳聲納線,處理好了,沒問題,美國的F-5也有背鰭。當然隨著上述戰鬥機改進的需要,電子設備和機械組件越來越多,背鰭也越來越大,阻擋後向視界的問題就更嚴重了。
4.像蘇-27這樣氣泡型座艙的是不需要擔心後向視界,至於F-35有光電傳感系統,有全向視野。壹般來說,戰鬥機會在座艙蓋肋條上裝後視鏡補足視野,像米格-21、殲-7有的機型後向視野基本被背鰭遮蔽的情況下,就在座艙蓋上安裝了潛望鏡來觀察後方,題圖中座艙蓋上黑色的就是,有的殲7型號背鰭較小,就沒有用潛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