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能擊斃10個呂布”的明清最強武器?

“能擊斃10個呂布”的明清最強武器?

“能擊斃10個呂布”的明清最強武器?

壹、

第壹次鴉片戰爭,當穿著紅制服、手持燧發槍的英國士兵見到敵人——盤著大辮子、穿著粗布褂的清朝綠營兵勇時,壹定對清兵手中的武器恍如隔世:因為,清兵手中的鳥槍(火繩槍),是英國士兵爺爺的爺爺使用過的古董槍。

圖:清軍鳥槍射擊梯隊

英軍這時裝備的是世界最先進的兩種前裝滑膛槍:1、伯克式燧發槍,射程200米,射速每分鐘2-3發;2、布倫士威克式擊發槍,射程300米,射速每分鐘3-4發。而清軍鳥槍,有效射程100米,射速每分鐘1-2發。註意,因為采用的是火繩點火,所以風雨天效能幾乎為零。

圖: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裝備

從射程、射速和性能來說,戰場上的壹個英國士兵,大致可以頂五個清兵。

就算這樣,清軍中鳥槍的裝備率也只有50%,另外50%的兵勇手持大刀弓矢,以及少數兩人才能操作的擡槍。

圖:清軍鳥槍

更為無語的是,因為清朝沒有武器年限更新制度,很多鳥槍的使用年限長的驚人,鴉片戰爭中最長的壹支鳥槍記錄是:康熙年間制作,整整160多年沒更換過。

武器如此,戰爭結局可想而知。英國將領對清兵戰鬥力的總體評價是:“公正的說,他們的將領足夠勇敢,但武器和戰術過於幼稚可笑。”

那麽,為何清朝對鳥槍如此執著?因為鳥槍當年實在太驚艷了。

二、

清朝鳥槍的原型和工藝,來自明朝(明人稱為鳥銃),是明軍中最厲害的單兵武器。

嘉靖年間,明軍打了壹場雙嶼島戰役,剿滅了島上的倭寇,繳獲到幾只來自葡萄牙人的火繩槍,經復制後開始裝備軍中,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

圖:明軍普遍配備的鳥銃和佛郎機

鳥銃形狀已經類似現代步槍,有鐵制的細長槍管,弧形的手托,準星,扳機,靠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噴射鉛制的彈丸。鳥銃射程遠(最遠可達200米),準度高,殺傷力大,是十五、十六世紀世界上最新式的單兵武器。

抗倭名將戚繼光對它的評價相當高:“諸器之中,鳥銃第壹。”

而明人葉權在筆記《賢博編》記載過他親眼目睹的“鳥嘴銃”(火繩槍)威力,驚嘆道:“三國時,鬥將令有此,雖十呂布可斃也!”

圖:呂布躺槍

意思就是:就算炮灰級的潘鳳帶壹支鳥銃上陣,也可以輕松擊斃天下無敵的呂布。

葉權的腦洞開的夠大,但穿越這事,只適合往前穿不能往後穿,鳥銃能在前朝“擊斃十個呂布”,卻不能擊斃後世壹個侵略者的士兵。

對於明軍的鳥銃和大炮,滿清騎兵吃夠了苦頭,當然知道這個軍中利器的優越。奇怪的是,對於如此重要的國防利器,為何清朝二百年來不思改進?

圖:《滿洲實錄》:八旗軍與明軍對陣圖,用火器迎擊的是明軍,,三眼銃收在第壹排放射,第二排的鳥銃手正在裝填。

要知道,鴉片戰爭中清兵的鳥槍甚至不如明朝的:鐵質更差(容易炸膛)、槍身更笨重(長達2.01米)、有效射程更近(從近300米退化成100米)。1840年4月4日《澳門新聞紙》上這樣記載:“中國之火槍,系鑄成之槍管,常有炸裂之危險,是以兵丁鳥槍多有厭惡施放。”

清朝皇帝都是傻子嗎?

三、

清朝皇帝當然不是傻子,當然知道鳥槍的好處,就因為威力太大,所以清朝對鳥槍的管制也最嚴密:萬壹兵工秘密泄露到民間,怎麽得了?

鑒於此,清朝的武備制度嚴密到極致,拿鳥槍來說,雖然名稱多達幾十種,但功效大同小異,主要樣式、尺寸、工藝規定得很死。對工匠來說,妳想發明創新?對不起,沒門,輕則不予報銷,重則抓起來坐牢。

而另壹個滑稽的事實是:清朝其實也有優秀的槍支。

從清朝文獻記載來看,清朝最好的槍是禦用槍,也就是皇帝專用槍,在道光年間已經有英國制造的燧發槍。道光皇帝自己,就曾在年少時用禦用鳥槍擊斃過造反的教徒。但絕大多數時間裏,最好的禦用槍,都是皇帝用來打獵的。

圖:道光皇帝禦用槍

比禦用槍次壹等的是皇帝賜給皇族、功臣的國外貢槍,因為是禦賜品,自然恭恭敬敬束之高閣;第三等是護衛京都的京營八旗的槍,第四等是駐防各省八旗軍的槍,最末壹等,才是散布全國的綠營所用之槍。

清朝統治者的邏輯是:最好的武器留給最親信的部隊用,始終在武器上壓過不那麽可靠的部隊壹頭。比如駐防各省的八旗軍,其重要職能之壹就是監督綠營,無他,綠營士兵皆漢人。

圖:八旗軍鳥槍手

從統治者的角度看,這當然很合理,但結果卻很荒唐:當強悍的外敵入侵時,卻往往是拿著最差裝備的綠營來迎敵。

除了槍,大炮也是壹樣。比如炮彈中威力巨大的“開花彈”,早在明末清初,“開花彈”已經大面積引入中國,但清朝入主中國後,把這種威力巨大的炮彈限制在禦林軍手中,甚至久而久之喪失了制作方法,當時前線的官軍只有實心彈壹種炮彈,根本不知“開花彈”為何物。

圖:清軍大炮

直到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督師西征新疆,在陜西鳳翔發現明朝的“開花彈”,無限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器不如人,只是借口,“人不留心”才是死結。

四、

鴉片戰爭的英雄林則徐,屬於第壹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官員之壹,他曾組織了壹批翻譯,從外國資料上試圖了解英國,卻仍然對世界懵懂不知。

圖: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興致勃勃總結道:“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皆非所嫻。壹撲不能復起,所以陸上無所作為”,意思就是:英國士兵腿腳僵直,不能彎曲,壹旦倒地就爬不起身。除了槍炮厲害,英國兵的戰鬥力等同於上岸的烏龜!

道光皇帝自然大喜啊,幾次三番命前方將領想辦法把英兵從軍艦上誘出,在陸地上輕松擊潰這些倒地就爬不起來的無能之兵……

圖:鴉片戰爭,壹場不對等的戰爭

無獨有偶,想起抗戰時期,擅長遊擊的八路軍戰士和日軍第壹次交手,戰士中普遍流傳這個說法:日軍穿著笨重的軍靴,爬山最不擅長,壹旦把日軍引誘到山上他們就寸步難行。但實際戰場上,八路軍大吃壹驚的發現日軍士兵雖然穿著皮靴,爬山作戰的靈活程度卻絲毫不比自己差,他們不了解,日軍訓練科目中,最重要的壹個環節就是山地戰。

中國最偉大的兵法家孫子說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