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梅蘭芳的資料

梅蘭芳的資料

<p>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p><p>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p><p>梅蘭芳在50余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壹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p><p>早年經歷</p><p><img src="58005970098" />梅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梅蘭芳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壹座京劇世家的舊居。</p><p>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壹家私塾讀書。</p><p>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學的第壹出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約三十余出戲。也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p><p>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廣和樓”戲館第壹次登臺,工花旦,在《長生殿·鵲橋密誓》裏演織女。</p><p>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之後喜連成班主葉春善收梅蘭芳為徒。</p><p>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p><p>清宣統二年(1910年),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開始養鴿子的業余愛好。</p><p>演繹生涯</p><p>梅蘭芳(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p><p>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第壹次與譚鑫培同臺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p><p>民國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壹臺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壹次離開北京),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壹臺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等戲,11月16日第壹次貼演紮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壹次唱大軸戲,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p><p>民國三年(1914年)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1]。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昆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梅蘭芳對化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壹連唱了壹個多月。</p><p>民國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壹次在京劇舞臺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向前推進了壹步,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書畫和古器物。</p><p>民國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壹縷麻》。同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p><p>民國六年(1917年),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p><p>民國七年(1918年),梅蘭芳移居上海,演出《遊園驚夢》。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p><p>民國八年(1919年),余叔巖在正乙祠為母親祝壽辦堂會,梅蘭芳反串呂布在此登臺獻藝。?4月至5月,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壹次到江蘇南通演出。</p><p>民國九年(1920年),第壹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p><p>民國十年(1921年),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p><p>民國十壹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壹舞臺首演創編新戲《霸王別姬》,?10月15日至11月22日應香港太平戲院邀請,率"承華社"劇團140余人赴港演出。</p><p>民國十二年(1923年),首創在京劇伴奏樂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劇音樂更加豐富,11月在北京開明戲院上演創編新戲《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劇場上演創編新戲《廉錦楓》。</p><p>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學者、詩人、作家泰戈爾。演出結束後,泰戈爾用孟加拉文題詩壹首,又親自譯成英文送給梅蘭芳。後來經北京大學精通孟加拉文的吳曉鈴、石真教授將原詩譯成了漢文白話詩。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蘭芳應日本帝國劇場社長邀請,第二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p><p>民國十四年(1925年),創編新戲頭本、二本《太真外傳》。</p><p>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編新戲三本、四本《太真外傳》,在北京東城無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來訪問的瑞典王儲夫婦。</p><p>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創編新戲《俊襲人》,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p><p>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戲院首演創編新戲《鳳還巢》,夏季,在北京編演了新戲全本《宇宙鋒》,第二次赴香港演出。</p><p>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橫濱、加拿大維多利亞赴美國演出。先後在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p><p>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與余叔巖、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第三次率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與孟小冬解除婚姻關系[3]。</p><p>民國二十壹年(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p><p>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臺上演了創編新戲《抗金兵》。</p><p>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劇團赴蘇聯演出訪問。在蘇聯先後與戲劇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會面,四月至八月赴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等國進行戲劇考察。後經埃及、印度回國。</p><p>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臺上演了創編新戲《生死恨》。</p><p>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攜家眷和劇團演職員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p><p>民國三十年(1941年),蓄須明誌,息影舞臺。</p><p>民國三十壹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從此,杜門謝客。</p><p>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臺,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昆曲《斷橋》《遊園驚夢》等劇目。</p><p>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聯華三廠拍攝彩色片《生死恨》。</p><p>文藝工作</p><p>1949年,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7月,出席中華全國第壹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9月30日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活動。</p><p>1951年4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7月,全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定居護國寺街1號。(現梅蘭芳紀念館)</p><p>1952年12月,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與蘇聯著名舞蹈大師烏蘭諾娃在北京會面。</p><p>1953年10月,梅蘭芳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p><p>1954年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人民***和國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p><p>1955年1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京劇院院長,4月,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為梅蘭芳周信芳舉辦了舞臺生活50年紀念活動,2月—8月拍攝《梅蘭芳舞臺藝術》戲曲片,12月制作完成。</p><p>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等團體邀請,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心和幫助下,組建了陣容最強大的訪日京劇代表團,梅蘭芳任團長。這也是梅蘭芳第三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p><p>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6月7日,國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7月9日,梅蘭芳擔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5]。</p><p>折疊晚年生活</p><p>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上演創編新戲《穆桂英掛帥》,加入中國***產黨。</p><p>1960年1月21日,《遊園驚夢》彩色電影片拍攝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6]。</p><p>1961年5月31日,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這是梅蘭芳在舞臺生涯中的最後壹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8月8日淩晨5時,梅蘭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7]。</p><p>折疊編輯本段主要成就</p><p>折疊創立梅派</p><p>梅派形成初期</p><p>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壹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p><p>梅派的創立</p><p>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誌。</p><p>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壹人。</p><p>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壹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p><p>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壹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p><p>梅派的創新</p><p>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壹,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p><p>藝術戲劇融合</p><p>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壹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壹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p><p>梅派傳承</p><p>梅蘭芳的壹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臺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p><p>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p><p>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p><p>折疊戲曲理論</p><p><img src="58005934760" /></p><p>梅蘭芳《貴妃醉酒》劇照</p><p>梅蘭芳壹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壹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壹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壹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壹面。</p><p>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壹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壹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壹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壹起,就可成為壹出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壹。第三點,中國(戲)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壹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p><p>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壹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p><p>書畫藝術</p><p><img src="58005949974" />梅蘭芳書畫作品</p><p>梅蘭芳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抗戰時期蓄須銘誌,曾以賣畫為生計。 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是其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p><p>折疊藝術影響</p><p>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1歲登臺。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他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練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精心鉆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曲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觀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p><p>歷史評價</p><p>國內評價</p><p><img src="58005934729" /></p><p>余少群版梅蘭芳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壹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壹臺又將座物隙地矣。《申報》</p><p>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鉆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範的藝術流派--梅派。(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p><p>忽然聽到梅蘭芳同誌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壹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壹個重大損失!(中國作家老舍)</p><p>梅蘭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造的獨樹壹幟“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載戲劇史冊。梅先生屬於世界、屬於中國,更屬於他的家鄉泰州。(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10]</p><p>他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戲曲理論家齊如山)[11]</p><p>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中國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p><p>國外評價</p><p>“梅蘭芳是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壹,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紐約《世界報》</p><p>“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繡的帷幔。這是壹次接觸,與壹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美國《時代》</p><p>“幾乎是壹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壹種身體表情的技巧。”無論理解與誤解,梅蘭芳讓美國人第壹次見識了中國的京劇藝術。美國《太陽報》</p><p>“梅蘭芳的戲劇藝術並非完全沒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它並不具有立體派繪畫、抽象的阿拉伯裝飾或幾何舞蹈設計所具有的那種涵義。跟它確切相似的是中國繪畫和雕刻。遺留在我們記憶裏的是對他們的抽象畫和裝飾性的印象,但是我們往往對那種精確性感到驚訝,自然界,壹片葉子,壹束花朵,壹只鳥,壹只手,壹件鬥篷,都被觀察得極為精確細致,同時我們也對它們那具有特征的細節所呈現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彩繽紛標誌感到驚奇。這種精確的標誌絕妙地鑲嵌在整個藝術之中,這種藝術臻於完美而理想”。他從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美學原則出發,在壹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某種誤讀。(美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Young)</p><p>梅蘭芳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藝術所持的“異國情調”的說法,中國戲劇“有這樣的悠久的歷史”,非但沒有走向僵化,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卻跳動著生命盎然的脈搏。(蘇聯劇作家特烈傑亞柯夫)</p><p>梅蘭芳的舞臺動作——手的藝術表現力,他說:“我沒有在舞臺上看見過任何壹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此外,他還深深折服於梅蘭芳“表演節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蘇聯戲劇的“很多缺陷”。他認為梅蘭芳在蘇聯的演出對蘇聯戲劇產生持續的“特殊影響”。(蘇聯戲劇導演梅耶荷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