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之後,還有哪些中國科學家有望得諾貝爾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能夠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第壹次摘得諾貝爾獎。
青蒿素具有抗瘧性是在1971年發現的,上世紀80年代青蒿素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盡管當時青蒿素在抗瘧的第壹線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可屠呦呦的名字及事跡在當時並不為多少人所知。直到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獎,不少人才開始意識到屠呦呦有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曾經是中國人的壹個痛,國內經常討論誰誰誰的研究可以獲得諾貝爾獎。至於中國目前有沒有做出能夠拿諾貝爾獎的成就,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方面取得的壹些成就有些就像90年代的青蒿素那樣,雖然還沒有讓太多的人認識到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在將來可能會被更多的人認識到其價值。另外,有壹些成就已經顯示出其強大的魅力,能夠讓很多人看到在將來拿下諾貝爾獎的希望。其中希望比較大的有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盧煜明的無創產前檢測、王貽芳的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盧煜明發明了無創產前檢測,用這壹技術只需采取孕婦靜脈中大約10毫升的血液,即可通過分析胎兒遊離出的DNA檢驗出胎兒將來的部分性狀。目前這壹技術已經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醫院,並且費用也在大幅降低。在此之前醫生們只能通過羊水穿刺獲取胎兒的遺傳信息,這會導致其中大約1%的孕婦發生流產。盧煜明的發明將流產的概率幾乎降低到0,故可以挽救不計其數的胎兒甚至孕婦的生命。
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最早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壹發現剛問世即被楊振寧評價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科學史上與霍爾效應相關的研究開拓出大量的技術應用,並且已經有幾項針對霍爾效應的研究被授予諾貝爾獎,薛其坤獲獎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王貽芳目前因要建造超大型對撞機成為輿論關註的焦點人物,他在物理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方式。中微子有振蕩就意味著它的靜止質量不為零,這是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發現。關於中微子的研究可謂是當今粒子物理研究的壹個重大熱點,並且已經有多項重要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王貽芳的發現如若被授予諾貝爾獎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