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陳州放糧有這段歷史嗎
包拯奉命到陳州察訪,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立即上疏,請求宋仁宗特降詔書,令陳州百姓按大小二麥的市價繳納現錢,或直接繳納大小二麥。這壹請求得到批準,使陳州百姓在大災之年不再受“折變”之苦。元代的雜劇《陳州糶米》以及後來的戲劇《包公下陳州》、民間故事《包公放糧》,都是從包拯體察民情、為民請命、請求免除陳州“折變”壹事演繹而來的。
民間傳說,包拯到陳州辦案這壹年為45歲(實際年齡為47歲)。包公為了辦案方便扮成妓女的跟班,穿著娼家的衣衫,戴著娼家的帽子。老百姓認為這損害了包大人的名譽,45歲這壹年很不吉利,於是在豫東地區,男人到了45歲,說這壹年是“骯臟年”,也叫“罵年”。從此,這裏的男人在45歲那年很忌諱說出自己的實際年齡。
陳州到底在哪裏?據有關專家考證,陳州地處河南淮陽。如果包拯確有陳州放糧的史實,很有可能路過商丘。所以,至今商丘仍流傳著包拯放糧救濟蒼生的愛民故事。
在距睢陽區包公廟鄉25公裏的虞城縣界溝鎮北面的包河上,有壹建築樣式古樸、格調典雅的包公晾米臺。相傳,宋仁宗皇佑二年,大雨壹連下了幾天,虞、亳壹帶坑滿河平。不久,“汴河決於濟陽”,滔滔洪水瞬時淹沒了虞、亳等數縣,受災百姓眾多。開封府尹包拯奉皇上旨意,沿汴河運送糧米賑濟災民,沒想運糧途中大雨如瓢潑,糧米全被淋濕。包拯擔心被淋濕的糧米發黴,百姓難以食用,便在驛站附近的汴河北岸建臺晾曬糧米。事有湊巧,恰逢河水猛漲,即將淹沒晾曬糧米的晾米臺。包公很著急,情急中遂振臂高呼“晾臺長也”,說來倒也奇怪,晾米臺瞬間升高。這之後,只要洪水上漲,晾米臺也隨著上漲,洪水怎麽也淹不到晾曬的糧米。不久,賑濟災民的糧米曬幹了,救了虞、亳壹帶受災的百姓,百姓跪地向包拯謝恩。
洪水過後,被救濟的災民為答謝包拯的恩德,大家壹起加固了包公晾曬糧米的晾米臺,並立碑紀念包拯,為之起名“包公晾米臺”。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曾經救濟過他們的包拯,百姓遂把“汴河”改名“包河”。至今,包河水甘甜宜人,養育著兩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