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的飼養管理方法
飼養密度:壹般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投放500-1000尾,30日齡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100-200尾比較適宜。同池蝌蚪生長速度不壹致,應按蝌蚪的大小進行分級飼養,從剛孵化的小蝌蚪養成幼蛙需要分2-3次,第壹次在孵化後半個月左右,第二次在30日後,至50-60日再分養1次。第壹次分養很重要,經過50-60日的飼養後,大部分蝌蚪長出後肢,有個別已長出前肢,根據後肢長短和前肢長出情況進行分級飼養,可成批獲得不同規格的幼蛙。
放養密度對蝌蚪生長的影響很大,密度不同,生長速度也就不同。據報道,蝌蚪平均長度為46-48.5mm,平均體重為1-l.5g,水泥池飼養,放養密度為100、300、500尾,以米糠為飼料,每天投餵量為蝌蚪體重的10%左右,結果以每平方米放養100尾的效果最好。因而認為平均體重1g左右的蝌蚪,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100-300尾比較適宜。隨著蝌蚪的長大,逐漸疏稀。另外,蝌蚪不宜在小水泥中飼養,因為即便是大蝌蚪,也只能忍受38℃的水溫,以32-33℃為佳。往往在天晴時,會由於小水泥池池壁的輻射熱等原因而引起池中水溫超過蝌蚪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度,致使蝌蚪死亡或造成體質衰弱,引起疾病,而面積較大的土池水體較大,水溫不易上升。同時,在同樣放養的情況下,池越大,蝌蚪的活動範圍越大,天然飼料豐富,水質不易惡化、生長速度較快。
2、飼料及投餵。蝌蚪雜食且貪食,對米糠、玉米粉、花生餅、豆餅、魚粉、動物內臟及蔬菜等都能攝取。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應投餵不同的飼料品種和數量。剛孵化出膜的蝌蚪(鰓蓋完全期以前).有卵黃作為營養,蝌蚪的消化道尚未打通,咽後消化管內有壹團上皮細胞堵塞,故不必投餵飼料。如在此時期內投飼,將損傷其消化道。出膜後4-5天,方可供給少許蛋黃、豆漿及浮遊生物等,但數量不宜過多,以防水質惡化和造成浪費。剮下池的蝌蚪個體小,活動能力弱,多群集在壹起,2-4天後分散於池邊攝食天然餌料,如藍藻類、輪蟲類及腐殖質、苔蘚等。6-7天,蝌蚪可在水中緩慢遊動時,應輔以少量人工飼料,如豆漿、米糠、花生餅、豆餅、魚粉等。不到20天的蝌蚪,如投餵魚塊、番薯等大塊飼料時,需碾成糊狀供其食用。到1個月左右時,就可用較粗的飼料餵養,如整條死魚、西瓜皮、南瓜皮、果皮等,20多天後,蝌蚪甚為活躍,常躍出水面呼吸空氣。此時,可逐漸增加投飼量,壹般,在前肢長出前,投餵量為蝌蚪體重的l0%左右,前肢長出後,尾部開始萎縮,投飼量可減少壹半。
每天投飼的數量應根據天氣和水質情況而定,天氣涼爽而水質較瘦,可適當多投,天氣炎熱而水質又肥則適當少投。原則上每天投餵1次,如果所投飼料是屬於幹粉類物質,則先要將其充分浸濕,攪碎後再投餵。否則蝌蚪會因飽食幹飼料後,在消化道內發酵而發生氣泡病。所投飼料種類應因地制宜,盡量采用價格低廉的飼料,可用以豬糞、牛糞、大草或化肥培肥水質,繁殖浮遊生物。如要蝌蚪快速生長,提早變態,除天然餌料外,還應輔以人工飼料,特別是動物性和植物性的混合飼料。不同種類的飼料對蝌蚪生長發育有不同的影響。據報道,以米糠、魚粉和由米糠、魚粉、動物內臟、紅薯、豆渣等組成的混合飼養蝌蚪效果最好,單餵魚粉、紅薯和瓜類的效果最差,由此可見蝌蚪的飼料以古蛋白質較高者為佳。養殖者在選擇蝌蚪飼料時,要因地制宜,既要考慮來源充足,又要價格低廉,還要營養豐富。多種飼料混合投餵能提高其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