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名詞解釋
新能源汽車行業名詞解釋
新能源汽車:與常規汽車在車用燃料或者車載動力裝置方面采取不同的技術和結構的汽車。
電池PACK:電池的核心能量源,為整個電池提供電能,是連接上遊電芯、BMS生產與下遊應用的核心環節,由電池模組、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池熱管理系統、電氣系統,通過殼體包絡組合形成。
電芯:指單體電池,由正負極、鋰電池隔膜、電解液構成,是電池模組中的最小單元。
BMS: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準確估測動力電池PACK的SOC,保證SOC處於合理範圍,並在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進行動態監控,使電池PACK中各個電芯都達到均衡狀態的管理系統。
三元電池:指正極材料使用鎳(Ni)、鈷(Co)、錳(Mn)或鋁(Au)的動力電池,可通過調整三元的比例調整電池性能。三元電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能稍遜於碳酸鋰電池,在過充和過放時容易發生安全問題,簡稱NCM。
磷酸鐵鋰電池:使用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的鋰電池,具有工作電壓適中(3.2v)、循環壽命長等優點,簡稱LFP。
電驅動系統: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驅動部分,具有將蓄電池的能量轉化為車輪的動能,或者將車輪的動能反饋到蓄電池中的作用。電驅動系統可分為電氣系統和機械系統:電氣系統由新能源汽車電機、電動控制器和功率轉換器組成,而機械系統由機械傳動裝置和車輪組成。
電機: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轉化裝置,具有將動力電池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作用,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
電控:新能源汽車的電機控制器,是控制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設備,通過接收整車控制器、換擋機等汽車部件傳遞的信息,控制新能源汽車電機工作,是新能源汽車的“大腦”。
整車控制器:控制整車運行的設備,通過接收車輛行駛控制指令,控制電機輸出指定的扭矩和轉速,驅動車輛行駛,是電動汽車的“大腦”。
熱管理系統:通過對電池組加熱或散熱的方式,使工作環境溫度處於可以使鋰電池發揮最大能力的適宜範圍的系統,有利於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交流異步電機:又稱為交流感應電機,指繞組的磁場旋轉速度大於轉子旋轉速度的電機,轉子導體因此感應電勢產生轉子電流和電磁轉矩,根據繞組的數量可分為三相感應電機和單相感應電機。
永磁同步電機:在制造轉子時加入永磁體的電機,具有較高的功率密度和轉矩密度,動力輸出和加速度等性能優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使用最多的電機類型。
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壹種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具有高頻率、高電壓、大電流的特點,易於開通和關斷,主要用於電控逆變和其他逆變電路,起到將直流電壓逆變為交流電壓的作用。
NEDC:新歐洲駕駛周期(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是歐洲對汽車續航能力的測試標準,將汽車續航循環分為4個市區循環(車速更低)和1個郊區循環,中國采取該測試標準。
風阻系數:是通過風洞實驗和下滑實驗所確定的壹個數學參數,用它可計算出汽車在行駛時的空氣阻力,風阻系數愈大,則空氣阻力愈大。風阻系數的大小取決於汽車的外形。
超聲波雷達:利用超聲波測算距離的雷達傳感器裝置,通過發射、接收40kHz、48kHz或58kHz頻率的毫米波,根據時間差測算出障礙物距離,當距離過近時觸發報警裝置發出警報聲以提醒司機。
毫米波雷達:壹種使用天線發射波長1-10mm、頻率24-300GHz的毫米波作為放射波的雷達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通過處理目標反射信號獲取汽車與其他物體相對距離、相對速度、角度及運動方向等物理環境信息。
FCW:前向碰撞預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實時監測車輛前方行駛環境,並在可能發生前向碰撞時發出警示危險的系統。
AEB:自動緊急制動(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e ),可在檢測到存在碰撞風險時,自動制動或協助駕駛員制動有效避撞或減輕碰撞傷害的主動安全技術。
BSW:盲區監視(Blind Spot Warning),也叫盲區檢測(Blind Spot Detection),實時監測駕駛員視野盲區,並在其盲區內出現其它道路使用者時發出提示或警告信息的系統。
LCA:變道輔助系統(Lane Change Assist),通過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對車輛相鄰兩側車道及後方進行探測獲取車輛側方及後方物體的運動信息,並結合當前車輛的狀態進行判斷,最終以聲/光等方式提醒駕駛員,讓駕駛員掌握最佳變道時機的系統。
EPS:電動助力轉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依靠電機提供輔助扭矩的動力轉向系統。
DOW:開門預警(Door Open Warning),利用側向輔助雷達傳感器,當駕乘者試圖打開車門時,系統將檢查車後是否有汽車或自行車快速的接近。壹旦有車輛進入監測區域,系統就會發出警告,提醒駕駛員註意,避免意外。? ACC:自適應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實時監測車輛前方行駛環境,在設定的速度範圍內自動調整行駛速度,以適應前方車輛和/或道路條件等引起的駕駛環境變化。
APA:自動泊車輔助系統(Auto Parking Assist),利用車載傳感器(壹般為超聲波雷達或攝像頭)識別有效的泊車空間,並通過控制單元控制車輛進行泊車的系統。
LKA:車道保持輔助(Lane Keeping Assist),實時監測車輛與車道邊線的相對位置,持續或在必要情況下控制車輛橫向運動,使車輛保持在原車道內行駛的系統。
LDW:車道偏離預警(Lane Departure Warning),實時監測車輛在本車道的行駛狀態,並在出現非駕駛意願的車道偏離時發出警告信息。
RCW:後向碰撞預警(Rear Collision Warning),實時監測車輛後方環境,並在可能發生後方碰撞時發出警示危險的系統。
TJA:交通擁堵輔助系統(Traffic Jam Assist),在車輛低速通過交通擁堵路段時,實時監測車輛前方及相鄰車道行駛環境,經駕駛員確認後自動對車輛進行橫向和縱向控制的系統。
ICA:巡航輔助系統(Integrated Cruise Assist),整合了自適應巡航ACC和車道居中保持功能的智能巡航輔助系統,可控制車輛保持在當前車道中間跟隨前車或保持定速行駛。
慣性導航:是通過測量加速度來解算運載體位置信息的自主導航定位方法,該方法不向外部輻射能量、不依賴於外部信息,因而具備不與外界交互而自主獨立工作的能力。慣性導航系統能實時、準確地測量位置、加速度及轉動量(角度、角速度)等信息,是唯壹可輸出完備六自由度數據的設備。
SOC:動力電池組的荷電狀態 (State of Charge),即電池剩余電量,通過SOC估算,隨時預報電池還剩余多少能量,保證SOC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防止由於過充或過放對電池帶來的損傷。
CTP:電池無模組化(Cell to Pack),將電芯直接集成為電池子模塊的技術,該技術將電芯以列陣方式直接裝入電池包殼體中,省略將電芯制作為模組的步驟,可有效減少橫梁、縱梁、螺栓等附件,從而提升電池包的空間利用率、總容量及能量密度。
OBC:車載充電器(On-board Charger),以交流電源作為輸入,輸出為直流,直接給動力電池充電的儀器。
DC-DC:全稱DC/DC變換器(DC/DC convertor),是將某壹直流電源電壓轉換成任意直流電壓的變換器。作為電動汽車動力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DC/DC變換器的重要功能是為動力轉向系統、空調及其他輔助設備提供所需的電力,或出現在復合電源系統中,與超級電容串聯,起到調節電源輸出、穩定母線電壓的作用。
PDU:電源分配單元(Power Distribution Unit),是為機櫃式安裝的電氣設備提供電力分配而設計的產品,擁有不同的功能、安裝方式和不同插位組合的多種系列規格,能為不同的電源環境提供適合的機架式電源分配解決方案。
白車身:又稱白皮車身(Body in White),指已經焊裝好但未噴漆的車身,涵蓋車門、發動機蓋、行李箱等多種裝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