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為什麽人在開車的時候容易得“路怒癥”?

為什麽人在開車的時候容易得“路怒癥”?

路怒癥壹般被認為是人在壓力下的正常反應,比如面對交通堵塞、其他人不友好的駕駛行為、工作和生活的困難等。這些壓力激發了人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response),改變人體神經元的離子通道控制狀態,引發壹系列的生理反應。包括增強身體的力量,減少對四肢的供血以應對可能的危險。同時也會改變精神狀態,使人失去理性(大腦皮層高級功能區域被抑制),容易被激怒,引發暴力行為。?

有些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爆發路怒癥癥狀,比如間歇性暴發性精神障礙。該疾病患者比常人更緊張、提心吊膽、不安全和自卑,因此會出現以下癥狀:?

1、多次出現不可控制的發怒,結果導致嚴重的攻擊行為或砸毀財物的行為;?

2、患者的發怒與其心理社會應激源程度不相符,即使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導致患者發怒;

同時患者在爆發之後,又會非常的愧疚自己爆發之時的暴力行為,因此該病經常被誤認為僅僅是性格火爆而已。

與正常人相比,間歇性暴發性精神障礙患者表現為對識別和理解他人的面部情緒表情存在困難,同時行事更加魯莽?/?非理性,即使是在未發病狀態:

這顯示他們的前額葉功能受損或不全。該疾病患者除了容易爆發路怒癥外,還容易對配偶?/?家人實施家暴行為。需要註意到的是,該疾病(間歇性暴發性精神障礙)的發病率並不低,在5%到7%之間,是路怒癥的主要誘因之壹。患有該疾病的駕駛者是路面上的定時炸彈,碰到交通堵塞或其他人的魯莽行為,非常容易被激怒。因此,在路面上碰到路怒癥爆發並不是小概率事件,多次爆發路怒癥者很可能也是壹個家暴者。

目前,大部分路怒癥的處理?/?應對策略在認知範疇,即教導駕駛者關於暴力駕駛的危險,應對和處理自己的壓力等。同時由於以上提到的路怒癥跟家暴的關系,使用應對家暴的策略也能壹定層度上的減少路怒癥出現[11],包括發展和尋找同理心?/?同情心等。同樣由於路怒癥跟間歇性暴發性精神障礙的緊密關系,有些研究者建議在駕照考試中增加間歇性暴發性精神障礙的診斷內容,讓診斷出的患者參加額外的壓力應對培訓以減少路怒癥的出現。?

>>?「路怒癥」是由於什麽原因造成的?

路怒癥,很多人尤其是司機朋友都有著些誤解,我們只有澄清了誤解,才有可能更心平氣和、更客觀的看待它。誠然,現代的語境中「路怒癥」專指汽車或者其他機動車的駕駛員攻擊性和憤怒的行為表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現代情緒問題,我們同樣在兩千多年前的故事中尋找到路怒的蹤影。由此,我覺得應該澄清這兩點非常重要:

1)駕駛中的憤怒不是生活壓力的表現。過於沈重的負擔確實會產生豐富的、難以抑制的不愉悅,但是這並不是路怒的直接原因。壹方面,工作和生活所壓抑的消極情緒,如果不刻意回憶,持續時間並不久,如果打不著火的憤怒還能扯上關系,那麽開出幾十公裏還覺得有聯系未免牽強;另壹方面,即使巨大的壓力逼迫我們在駕車的同時思考問題(為了安全,不要這樣做),我們主動分配的註意資源也不多,不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說,將生活壓力作為路怒癥的借口,這種歸因很不利於改變現狀。

2)駕駛中憤怒和攻擊性的釋放無助於情緒調節和駕車安全。宣泄是近乎與生俱來的調節手段,不過由於有效性(每次宣泄的強度逐漸增加才能保證效果的壹致)和副作用(對人和事物的或短期或長期的傷害)的局限,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將宣泄作為首選的調節方法。進壹步說,研究表明,處於路怒模式下的司機更難做出正確的選擇,更容易誘發車禍,而且有些時候不僅限於言語攻擊,具有攻擊性的駕駛行為可能直接造成車禍。顯然,不管哪個視角,路怒都不是值得支持或者鼓勵的行為,寄希望通過路怒調節消極情緒只能是飲鴆止渴。?

>>?路怒的元兇?

剝離開這些誤解,我們或許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壹些內在的原因。從情緒產生的角度講,我們認為,路怒特質、不適宜狀態、不合理信念和不恰當的認知重評都可以是路怒的元兇。?

1)路怒特質。在路怒的司機眼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比自己開的慢的菜鳥和比自己開的快的老手」。但是這並不會孤立的出現,在某些人眼中世界還可能是這樣「比自己懶惰的?XX?和比自己拼命的?XX」,或者這樣「比自己歪瓜裂棗的?XX?和比自己會整容打扮的?XX」。這些人具有相似的特質。相關研究指出,在年輕人中自戀的水平與路怒以及攻擊性駕駛行為有直接的聯系。他們過高但是不穩定的自尊(通常意味著雖然外顯自尊較高,但是內隱自尊很低)很難容忍開車過程中遇到的麻煩,並且不能容忍其他人給自己制造的麻煩,從而經常性的產生憤怒。這說明,人群中確實存在著壹些潛在的「路怒癥」患者。?

2)不適宜狀態。開成過程中,長時間的註意集中,長時間的維持姿態不變,較差的空氣循環系統,如果還有悶熱的天氣,和暴曬而且耀眼的周遭環境,我們的機體本身就成為了壹桶炸藥,充斥著不愉悅的情感體驗,隨時可能爆發出來。而恰恰這種不愉悅的體驗又容易讓我們註意到壹些負面的事件,這些事件就充當了導火線,引爆我們的情緒。?

3)不合理信念。研究發現,持有公平世界(just?world)信念的人很少出現路怒的行為,即使出現也很容易讓憤怒消退。很容易理解,出現路怒的人大部分時候會將擁擠的道路,看作是平坦的大路上堆放著大量的障礙物,並沒有將其他司機當成和自己壹樣具有意識的人來思考,就更不要說擁有相同的道路權利。尤其是壹些開有豪車的朋友,會不自覺的忽視路上的其他車輛。雖然通過很多年、很多渠道,我們逐漸能接受「公平」的觀念,但是有多少人能將其上升到信念,並融入到生活中呢?這或許是當下路怒問題高發的原因。

4)不恰當的認知重評。遇到危險,有可能發生車輛剮蹭甚至嚴重車禍的時候,司機首先出現的情緒是恐懼,然而在確認危險解除之後,認知系統會重新評價情境,賦予壹個與恐懼類似的新情緒,有可能是警覺、也同樣可能是興奮和憤怒。壹般來說,如果將危險歸因為自己駕駛的責任,出現的警覺情緒可能會讓我們保持壹段時間的謹慎行車;然而如果將危險歸因於對方的責任?/?市政規劃的不合理,產生的憤怒情緒就會表現出攻擊性。通常在駕駛的時候,註意幾乎完全分配在過往的車輛和交通狀況上,外部歸因也就更常見壹些。?

大部分時候,只要滿足其中壹個條件就會產生路怒。仔細讀下來,會發現身邊很多的朋友甚至樣樣皆沾,也無怪他們成為「路怒癥」的高發人群,甚至將路怒當成駕駛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