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馬克龍接受采訪,提醒歐洲不要成美國或中國的“附庸”

馬克龍接受采訪,提醒歐洲不要成美國或中國的“附庸”

馬克龍受訪

報道稱,馬克龍在接受西班牙《國家報》采訪時表示,歐洲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歐洲的經濟模式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場戰爭的深刻影響”。隨後他開始發問,“從本質上講,壹個以美中兩極為結構的經濟世界正在對歐洲說:‘妳們有自己走的道路嗎?壹條自由的、相信市場、同時平等並團結的道路?還是妳們想成為兩者之壹的附庸?”緊接著馬克龍自己回答稱,目前還無法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但他認為,答案顯然是“壹個在經濟、技術和軍事上主權獨立的歐洲。換句話說,壹個真正強大的歐洲。”

報道還稱,談及俄羅斯時,馬克龍稱,俄羅斯是壹個“偉大的國家”,但目前因為“內部生存危機”,俄羅斯已經開始“尋求自己命運”——選擇“帝國主義命運”、對鄰國發動“侵略戰爭”,俄烏沖突就是這壹過程中的壹部分。馬克龍說,“這場戰爭的根源是俄羅斯國內的壹場生存危機。在我們為烏克蘭而戰時,當我們向基輔運送裝備並制裁俄羅斯時,我們必須牢記這壹點,也要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就這個問題拿出自己的答案,就不會有持久的和平”。

據此前報道,去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提議建立新的組織——歐洲政治***同體,以便和歐盟壹起維護歐洲大陸的穩定。他說:“短期內歐盟不能成為構建歐洲大陸的唯壹方式。”包括英國、烏克蘭在內的歐洲“民主國家”可以在這壹***同體框架內尋找“政治合作的新空間”,合作內容可涉及安全、能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和行動自由等。談到俄烏沖突時,馬克龍說,歐盟的目標是盡快終結這場沖突,並盡壹切可能讓俄羅斯“永遠無法奪取烏克蘭”。

延伸閱讀

計劃春天訪華馬克龍能否當好歐洲“代言人”?

當地時間1月19日,彭博社援引消息稱,法國總統馬克龍計劃不久後訪問中國,與中方討論能源貿易和俄烏沖突等問題,以及尋求改善中法關系。

中法高層互動“水到渠成”

彭博社的報道指出,目前馬克龍訪華的具體日期還未確定,但將盡量在4月底前完成。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法方第壹次釋放馬克龍要訪華的消息。法國外長科隆納早前曾對外透露,馬克龍將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訪問中國。在第五屆進博會上,法國駐華大使羅梁也表示,“我們壹直在計劃法國總統的訪華之旅,因為他多次表示希望來中國,最好每年都來壹次”。而在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前,馬克龍甚至還提議和朔爾茨“壹起來中國”,稱這樣可以向中國展現“歐盟團結”。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看來,多次表態、提前放風,足以表明法方急於和中方展開高層接觸,就眾多雙邊、多邊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的迫切願望。

不過,在關註到馬克龍或訪華的消息後,也有壹些西方輿論開始拿4月底這個時間點“做文章”,有媒體渲染稱,愛麗舍宮此前曾表示,如果疫情狀況允許,馬克龍將於2023年初訪華,但在去年底赴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面對面會談後,馬克龍就開始將訪華行程壹拖再拖。崔洪建對此指出,高層交往的安排需要根據各自議程確定壹個合適且雙方都能接受的時間,也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另外,考慮到全國兩會是在3月舉行,因此,4月並不算遲。

“春暖花開的季節,能為雙方溝通營造良好的氛圍,屆時中法之間的高層互動,也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崔洪建說道。

而對於馬克龍訪華的計劃,中方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熱烈歡迎馬克龍總統於2023年適時訪華,屆時兩國元首可以就雙多邊合作廣泛深入交換看法,為中法關系發展擘畫新藍圖、註入新動力。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

馬克龍想談什麽?

若此次馬克龍能成行,將是他就任法國總統以來,對中國進行的第三次訪問,也會是中法元首在半年左右時間裏的第二次面對面會晤。

2022年11月,中法元首在G20峰會期間舉行會晤。雙方對於保持積極發展勢頭的中法關系,以及兩國重要合作取得的進展給予了肯定,並就未來在傳統領域和新領域深化務實合作提出了建議。

此後,在元首引領下,兩國高層壹直保持密切互動。雙方外長多次會面或通話,各層級持續保持溝通。兩國在經貿等各領域的合作也穩步推進,人文交流靈活開展。

“種種跡象表明,法國政府正在尋求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崔洪建說道。

那麽,這次如果來中國,馬克龍想要談什麽?崔洪建對此分析道,中法關系既是中歐關系的壹部分,又有其特殊性,從歷史上看,法國是最早同新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之壹,又歷來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傳統,因此,中法關系長期以來具有強烈的戰略性,而在當前大國關系和國際形勢變化加劇的背景下,中法關系還應進壹步體現時代性,雙方既要開拓合作,也要直面問題和挑戰,能談的議題有很多。

“具體來看,在雙邊關系層面,雙方將進壹步加強溝通,對於此前就堅持多邊主義、反對集團政治、反對新冷戰等達成的***識進行再確認,同時,在推進經貿、人文等各領域的合作上展開討論。此外,作為兩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地區和全球熱點事務同樣也在雙方戰略磋商的視野範圍內,因此,像烏克蘭危機這樣的熱點議題應該也會提及,以求在此前良好溝通的基礎上達成更多***識”,崔洪建表示。

博弈加劇法國能否保持戰略自主?

崔洪建還註意到,相較於前幾次,這次傳出馬克龍將要訪華的消息,時間節點更為特殊。動蕩時局下,中歐美三方在很多問題上正呈現出復雜而微妙的關系。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總價值高達7500億美元的《通脹削減法案》,部分條款涉及美國政府為本土電動車產業提供高額補貼,並將進口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名單之外,試圖大幅提高美國對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的吸引力。此舉讓歐洲各國領導人感到震驚和擔憂。

1月1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歐盟將調整國家援助規則,提出壹項凈零產業法案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競爭。此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曾發文,譴責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損害了歐洲企業的利益,不尊重世貿組織規則。

崔洪建指出,前不久馬克龍訪美,主要任務就是同拜登當面討論歐美在《通脹削減法案》上的分歧,但此行並沒有讓他拿到完全滿意的成果。眼下,歐美就此展開的談判和磋商進展緩慢,美國沒有拿出足夠的誠意解決歐洲的關切,美歐裂痕不斷加深,也讓不少歐盟國家開始慎重思考未來的方向。輿論普遍認為,馬克龍此時籌備訪華,說明歐盟國家將重新調整對中國、美國的貿易立場。

與此同時,俄烏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也給法國和歐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正在經歷的能源和經濟危機,其所提倡的戰略自主也受到了擠壓。當地時間1月20日,馬克龍在接受西班牙《國家報》采訪時表示,歐洲的經濟模式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場沖突的深刻影響”,他還自問自答道,深陷“陣痛”中的歐洲,必須選擇是要經濟獨立,還是依賴美國或中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法、中歐之間的互動,具有越來越多大國博弈和多極化格局演變的意味”,在分析法方的訴求和意圖時,崔洪建指出,它除了想發展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主要力量的關系,更希望借此進壹步明確法方和歐方在世界版圖中的站位,並借助中美以及其他大國關系的變化,塑造更有利於自身的地緣格局,謀取更多利益。

崔洪建進壹步表示,盡管現在歐洲內部對華仍不乏質疑甚至敵意,但雙方具有明確且巨大的***同利益,以及在國際事務上的諸多***識,“2023年正值中國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周年,希望這次馬克龍總統來訪,能為加強雙邊關系提供更多方案,同時作為歐洲的‘代言人’,為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為歐洲戰略自主的建設,打下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