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銅鏡梳妝,銅鏡真的能照出人嗎?清晰嗎?
中國人關於銅鏡的使用,遠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齊家文化之中。或許,當人們第壹次臨水自照,能意識到那水中的映像正是自己的時候,鏡子的歷史便已經產生了。
(壹)水中的倒影
關於鏡子的鼻祖,第壹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應該是?鑒?,這是壹個盛滿水的盆子,壹般為銅制。大口、深腹便於盛水與映照;無足或有圈足可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身高;兩耳或四耳便於隨時提攜搬運。
但是在沒有容器出現之前,古人可能正是以自然界靜止的水來映照面容,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希臘神話中的自戀者納西索斯,因為看到水中自己俊美的面容,不小心溺水而亡,被眾神憐憫,遂成壹朵水仙花。
所以,學者梁上椿總結了壹種以?止水?為源頭的古鏡發展源流即:
止水?鑒盆中靜水?無水光鑒?光面銅片?銅片背面加紐?素背鏡?素地加彩繪?改繪彩加鑄圖文?加鑄字銘這種說法很是流行,著名學者郭沫若也持此種觀點,他們的主要依據,大約是古人曾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將?鏡?稱作了?鑒?的緣故。
(2)取日火於陽燧
除了?鏡由鑒來?的說法之外,另外壹種說法是銅鏡可能來源於?取火於日?的陽燧,此說以嶽慎禮先生為主,這種陽燧實際上是壹種凹面銅鏡,可以將光線聚集起來,達到引燃助燃物的作用,實際上類似於放大鏡的取火功能。
在古籍《淮南子》中,對此有非常明確的描述:
?陽燧,金也。取金盂無緣者,執日高三四丈時,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之,吹之則燃,得火。實際上,可以看到陽燧的功能主要在於取火,雖然它也光亮如鏡,可以起到映照的作用。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工藝上把銅鏡與鑒、銅鏡與陽燧聯系起來。
實際上,就制作工藝而言,兩者是壹致的,所以在《考工記》中,才將?鑒燧?的配方(齊)放在壹起說:
《周禮?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鄭玄 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三)何為鏡之源流
進壹步思考壹下,如果說?鑒?和?燧?是銅鏡的源頭,那麽至少兩者出現的時間要比銅鏡早吧?但是根據考古資料來看,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成立。
先說銅鏡
最早的銅鏡出土於齊家文化中,***有兩面銅鏡。壹個是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的素面鏡,另壹個是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臺的七角星紋銅鏡。但是至今為止,在早期遺存中尚未發現明確的、能早過齊家文化銅鏡的容器出現,更別說是那種打磨光滑的銅鑒了。
再說陽燧
我國今見最早的陽燧屬於西周時期,是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早期木槨墓中出土的兩枚。其中心向下凹陷了曰0.4厘米,足以證明其非銅鏡,實乃陽燧。再者說,人們在制作和使用陽燧的時候,必然會發現它表面光潔可以成像的事實,所以就兩個功能而言,很難區分前後。
總結壹下:銅鏡的產生可能真的是來源於每個瞬間的巧合,人們從經常使用、打磨的刀斧等器物平整的表面上得到了平面鏡成像的啟示,這可能就是後世文獻所說的?屈刀為鏡?以劍取火?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