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彌生人

彌生人

日本人復雜的種族源流譜系和語言詞匯種屬,歷來是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疑難課題。 《朝日新聞》稱根據DNA堿基測試,在本州九州繩文人和大陸來的彌生人的混血居多;但是北海道阿伊努民族,卻與日本島鏈南部的沖繩人在遺傳性上具有***同之處。

科考發現,彌生人頭骨窄小,與大陸渡來彌生人、及石器時代繩紋人面容骨骼都有較大區別。語言詞匯種屬,歷來是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疑難課題。

公元前2~3世紀日本的彌生時期,中國正處在社會大動蕩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戰亂使大批人群背井離鄉,其中壹些人為躲避戰亂遷徙日本列島,也帶去了中國的農耕文化。

當時的人們增加了村落***同體意識。反映了日本彌生式文化後期的農業脫離自然灌溉的初級階段,開始營造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是了解彌生時期農耕文化的貴重資料。

彌生人是指彌生文化時代,又叫彌生時代的原始人,約在公元前3世紀-公元3世紀,因代表該時期文化特征的陶器,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2012年11月,日本有研究稱日本人是彌生人和繩文人混血而成的。?

彌生文化是由發現彌生式陶器的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而得名彌生時代——中國的日本(秦漢對日本的移民及經濟文化往來)中國和日本是壹衣帶水的鄰邦,亙古以來,文化聯系就非常密切。冰河時代,日本列島南北通過陸橋與大陸相連。

大陸人為追趕動物,可能通過陸橋來到日本。大陸移民不斷分批來到這裏,與原住民混血,形成今日日本民族的祖先。

進入新生代日本與大陸隔斷後,日本列島與大陸分離,相對受大陸影響較少。繼舊石器文化之後,日本出現了屬於新石器文化範疇的繩紋文化(以陶器上的繩紋式花紋而得名),考古學上稱之為繩紋時代(前8000年壹前300年)。

繩紋時代末與彌生時代(前300年壹300年)初,日本受到中國內地文化的強烈影響,主要是稻作農耕技術,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從中國長江流域傳人日本。

其後,中國的鐵器和青銅器文明東傳日本,促使日本文化由原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以漁獵采集的自然經濟為主的繩紋文化,跨進了以金石並用、經營水稻栽培與畜牧並重的生產經濟為主的彌生時代。從此,日本列島開始了壹個新的歷史紀元。

擴展資料:

壹、中國移民自戰國至秦漢不止

根據日本的傳說,古代日本的外來移民,大都為兩大系統,即以弓月君為始祖的秦氏和以阿知使主為始祖的漢氏。他們人數有多少,沒有精確的統計。

僅據《日本書紀》“欽明元年”(540年,梁大同六年)條:“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番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戶人數,總七千五十三戶。”如果按每戶5人計,就達35000人以上。這還只是秦氏壹族的人數;如果再加上漢氏,總數要達六壹七萬人。

由此可知,秦漢時期中國內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數相當可觀。 這些移民,對於當時的日本列島來說,無疑是很寶貴的。他們有知識,有生產技術,都曾生長在中國內地的先進文明之中,因此移居日本必然會把中國內地的先進文明帶進日本。

這些移民在日本繁衍,愈來愈多。因此,日本人的血液中有中國人的血液,中日兩大民族有血緣關系存在,是壹確切不移的事實。 這些移民,在日本的開化、生產力的提高及加強統治力方面,甚至在建立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曾起過重大作用。

東京大學考古學教授江上波夫曾就此指出:“由繩文文化向彌生文化的過渡是壹次質的飛躍,其轉變是突發性的。因此,創造彌生文化的並不是日本列島上原有的繩文文化人,而是當時已經具有高度發達水耕農業技術的外來民族。”這個外來民族非中國移民莫屬。

所以,日本史學界壹致公認:“彌生文化是壹種來自中國的文化。

二、彌生人時代為中國秦漢之際

中國秦漢之際(前221年壹220年),相當於日本列島上金石並用的彌生時代(前300年壹300年)。秦漢之際的中國文化向日本的輻射與傳播,大大縮短了日本列島脫離蒙昧狀態進人文明社會的進程。?

秦漢之際中國文化向日本的輻射與傳播,主要是由中國移民來完成的。其實,秦以前的殷商和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向日本的移民便開始了。那時諸侯爭霸,戰亂頻仍,北中國的齊、魯、燕、趙之民,很多東逃朝鮮,也有的間接或直接逃至日本。

百度百科-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