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書張時徹墓前石馬重現 進行搶救性挖掘
老趙是工地的送樁工。昨天清晨5點多,他將壹批樁送到古林秋實路上杉杉工業園區壹個工地上。
早上7點多,工地上多了些人,圍著挖掘機看。好奇的老趙擠上前去壹看,喲,怎麽有匹石馬。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10米外又挖出了壹匹石馬。
兩匹石馬和正常的馬壹般大小,栩栩如生;馬鞍、馬鬃以及石基座上的祥雲也是纖毫畢現,可惜的是沒有馬頭。
這石馬什麽身份,圍觀這麽多人,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壹時激動,老趙報警了。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聯系了鄞州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謝國旗。他告訴記者,這兩匹石馬是明代兵部尚書張時徹的墓前石刻,具有壹定的文物價值。
據史料記載,1577年,出身於鄞縣張家潭張氏望族的張時徹去世,葬於故鄉鄞縣古林張江岸村。在古林鎮老人的記憶中,張時徹的墓園面積約10畝,前有牌樓,後有兩列對稱的8尊石像,分別是人、馬、羊和虎,還有壹座假山。古墓外圍有圍墻和小河環繞。
可惜的是,歲月變遷,解放前牌樓在壹次大風中被吹倒,解放初張時徹墳被拆,文革以後,墓道7座石像被敲掉當作曬場地基;石馬和其他石刻都埋在了地下。
謝國旗說,他們壹直知道這塊地下埋藏寶貝。以前處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壹直沒有挖掘過。
如今這塊地要建造廠房,他們決定進行搶救性挖掘。昨天早上的挖掘正是他們的安排。
目前,他們已經搶救出了兩匹石馬,可下面還埋藏著什麽寶貝,他們還不得而知。搶救性挖掘將持續到今天。
張時徹(1500―1577),字維靜,號東沙,又號九壹,漢族,鄞縣布政張家潭村,就是現在的鄞州區古林鎮人。他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南京兵部尚書,算得上寧波的壹個重要歷史人物。
55歲那年,張時徹遭奸臣嚴嵩父子的陷害,被迫棄官回家。
2005年,鄞州區古林布政張江岸自然村在動遷時,曾經搶救出壹尊文臣石像,連底座高3.22米,凈高3.02米,頭高0.82米,肩寬1.05米,為梅園石材質。頭戴襆頭式官帽,姿態淡定雍容;雙手捧笏,自信堅毅;身穿連體袍服,袖寬而大,幾欲垂地,顯得瀟灑飄逸,風度翩翩。經認定,石像和此次挖出的石馬,同屬於墓前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