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的拼音
銀錠的拼音是yíndìng。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作白金(即白銀)三品。王莽鑄有銀貨二品。其後歷代皆有鑄造,惟流通不廣。
隋唐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為“鈑”、“笏”、“版”,棒形的稱“鋌”、“挺”,宋以後改稱“銀錠”。元代於銀錠之外總稱“元寶”,形式變為馬蹄形,故亦稱“馬蹄銀”。明清兩代均沿用“元寶”壹詞。
銀錠的造型:
中國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行都沒有統壹的嚴格規定,允許自由鑄造。只要適應當時的流通環境和民間習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銀錠造形無規定,特別是從清代開始,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各省各地各有千秋,異曲同工。
中國銀錠的種類繁多,器型各異,漢代銀錠的器形為餅狀,唐代壹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宋代銀錠的器形以鋌為主,與唐銀相比形態變寬、變厚,正面四角微翹,呈砝碼形,兩頭兩個圓弧成束腰形,遼、西夏、金的銀錠器形與宋差不多;元代銀錠的器形與宋出入不大,無銘文錠的區分是周緣翹起,中間內凹,多數元錠沒有銘文。
明代銀錠的器形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加突出,形成壹個雙翅;清代到民國22年銀錠退出貨幣領域始,銀錠器形之雜,難以統計。但大體可分為元寶形、圓型、長方形、正方形、砝碼形、牌坊形等幾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