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騎士的影片評論
今年夏季的美國票房榜上,壹直有壹部小成本制作的新西蘭兒童電影在慢慢攀升。影片海報的藍色海洋背景裏面,是壹個小女孩純凈的臉龐,她那雙黑色的眼睛,清亮異常,正好契合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印象,靜謐中隱藏著激情,在潮濕的太平洋海風和朝夕漲落的海洋潮汐中將觀眾帶入從未預想過的情感力量中,完成壹次對於自然和心靈的探究。
提起對於新西蘭電影的印象,不自覺想起的是《魔戒》導演彼得·傑克遜在電影裏面那蒼翠欲滴、廣袤無垠的新西蘭原野。而《鯨騎士》(Whale Rider)這部電影則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先後在多倫多影展、聖丹斯電影節、鹿特丹影展和舊金山影展上面捧回觀眾票選大獎,擊敗《我愛貝克漢姆》以及《科倫拜恩的保齡》等眾多熱門影片,在新西蘭本土和鄰國澳大利亞,也受到了觀眾熱烈的喜愛,成為新西蘭電影中近年來罕見的同時得到觀眾和眾多影評人青睞的佳作。
壹個有關新西蘭原住毛利人傳統與矛盾的故事,透過壹個十二歲女童純真執拗的心願,沈入那片神秘宏大的蔚藍水域,深深打動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觀眾。 這部電影裏面純凈的不僅僅是透明的天色、連綿起伏的綠色山野和亙古幽深神秘的海洋,宏大深沈的情感蘊藏在遠離現代城市喧囂的浪濤之間,仿佛要沖破現代社會禁錮人心的牢籠,喚起我們對於心靈深處純凈的向往。影片多次勾勒毛利人部族居住的永恒不變的自然環境:碧綠的四野,海邊低沈細碎的潮汐,夜晚海洋深處遊弋的南太平洋。這裏廣闊優美的自然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巨鯨不只是代表單純的生活環境,還隱含對於傳統的尋覓和部族精神的固守;因此影片還反復表現世代相傳的毛利人與自然相互交流的吟唱和呼喚:
女主角派凱婭(Keisha Castle-Hughes飾)在最初決定和旅居德國的父親離開自己從小生活的家鄉時,車行壹路,車窗兩側分別是望不到盡頭的山野和更加無垠的海洋,海浪拍擊海灘,水底巨大的鯨的影子仿佛在召喚派凱婭不要離去。電影在這壹段,通過海洋與派凱婭無語的聯系,讓觀眾感受到隱藏在自然和人心深處的激情,那應該是大多數現代人失落已久的來自宇宙洪荒的指引。此後每壹次派凱婭用毛利土語歌唱的對海洋和自然的呼喚,都具有同樣打動人心的效果。那種原始本真聲音,盡管聽不懂語言,辨不清意思,卻正如同壹浪高過壹浪的潮汐,直到最終在派凱婭騎上鯨背的壹刻,這種來自內心的呼喚到達了無比震撼的頂點。
導演對於鏡頭語言的控制,也讓人想起早期電影中樸素的表現手法,是影片的另外壹種純凈。除了影片開頭充滿悲痛的母親難產與孿生兄弟的夭折,導演壹直盡量避免刻意濃烈的感情渲染,而是真實的還原毛利人的生活狀態,讓故事在自然的敘述中細膩的展現各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影片始終是寧靜而不煽情的,對話不多,但我們總是能看到派凱婭黑亮的眼眸裏面隱藏的心事,祖父Koro(Rawiri Paratene飾)固執的心態,祖母Nanny Flowers(Vicky Haughton飾)堅定的信念和無聲的關懷。 影片的矛盾主要來自於女孩派凱婭和祖父Koro在觀念上的對立。
從派凱婭出生的那壹日起,祖父Koro身為毛利人在Whangara的族長,他認為唯壹能繼承衣缽的孫子夭折,就陷入了對於部族未來缺乏領袖的憂慮和焦灼之中。而自小與自然和毛利人傳統心有靈犀的派凱婭,卻因為是壹個女孩子,被祖父固執的排斥在繼承人的考慮之外。在Koro辛勞的在部族的其余男孩子中間試圖培養新的繼承人的同時,懷著執拗心願的派凱婭也在祖母和叔叔的幫助下學習部族的傳統。
影片展現的祖孫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折射出毛利人久遠傳統與現代生活和觀念的矛盾,但這個矛盾並未被導演處理成為純粹的兩極世界。祖父Koro雖然固執的不願意給予派凱婭機會,但是他對於傳統喪失的擔憂並非無理的守舊。在展示毛利人古老習俗的同時,影片也讓我們看到遠離了傳統的部族壹些年輕人沈溺於現代社會帶來的毒品、酒精和其余不良生活。因此矛盾並非只有單純的壹面,對於傳統的堅持是保持毛利人精神的源泉,如果失去了電影後面毛利人強烈的文化和歷史傳統,我們在電影中感受到的純凈就不會這樣深入人心。同時,盡管派凱婭和Koro在觀念上碰撞沖突,電影當中祖孫之間始終深厚的情感,卻使得影片異常的溫暖動人,猶如海底那片無邊的水藍。 影片的名字叫做Whale Rider,這涉及到毛利人部族的傳說:在數個世紀以前,毛利人的祖先騎著鯨來到新西蘭太平洋海岸開始最初的生活,所以此後族人都把騎鯨者視為至高無上的族長象征。派凱婭雖然被祖父排除在訓練的範圍之外,卻憑借她不肯屈服的勇氣和信念最終獲得了祖父和族人的承認。
派凱婭這個角色在小演員Keisha Castle-Hughes演繹下煥發出不尋常的光彩:卷曲的黑發,抿緊的唇角,清亮的眼睛,刻畫出她天真執拗的心情。盡管她只是壹個祖父認為不能繼承部落傳統的女孩,仍然藏起恐懼,拒絕憂傷。派凱婭在其他男孩子失敗之後幫助祖父找到了失落在海中的部落信物鯨牙,這是電影的情感轉折點,此後派凱婭在學校表演上面朗誦壹段,是影片即將到來的高潮的前奏,這個段落中小演員的表現,飽含情感,讓人由衷體會到影片暗含的激情。因而當大片鯨群擱淺海灘,在派凱婭的召喚下重返海洋,影片到達震撼人心的高潮:藍色的海水慢慢淹沒派凱婭的頭頂,此前所有與海洋和鯨群與生俱來的神秘感應,和大自然的互相呼應,都和派凱婭心願的實現交融在壹起,到達美麗而宏大的終點。
影片的力量不是來自於超凡脫俗的影像,而是來自於人物內心和永恒的主題。在講述情感與傳統的沖突的同時,也觸及女子權利這個主題。影片並未試圖向觀眾講述什麽平等觀念的大道理,導演只是通過她的鏡頭語言,通過壹個12歲女孩子不妥協的努力,向觀眾展示勇氣和自信的美麗。相信作為壹位女性導演,Niki Caro壹定是懷著對於世上所有女童最真誠深厚的祝福,希望她們的生命都迸發出燦爛的火花,自如且自由的在人生長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