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
由於 方法 不對頭,大多數的太極拳 愛好 者很難將自己的拳架功夫與技擊功夫統壹起來,事實上拳架功夫與推手實戰應該是壹個統壹體,應該是?練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練拳?。那麽如何才能做到這壹點呢?
首先要做到的應該是?拳式定型?。所謂?拳式定型?,就是說無論是練拳還是實戰,無論在什麽場合、遇到什麽樣的對手,面對什麽樣的來力和勁路,妳的動作都不會走樣、妳的架式都不會變形。就像前輩大師們壹樣,手、肘該在哪裏定位就定在哪裏,已養成習慣,無論是練還是用都不會有幾分差別。 ?拳式定型?是壹種正確的訓練方法,是希望獲得太極功夫的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壹個問題。那麽?拳式定型?的內涵是什麽呢?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實質上是對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規律有壹個特殊的、規範的、嚴格的要求,這裏規納如下: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壹:走手
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面的第壹道防線。手的動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戰鬥的結果。所以應該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論雲:?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太極拳中的聽勁、引化、擒拿、打擊等等雖然並不完全靠手,但是手無疑是最為靈活和有效的部位。走手有如下優勢:
手為臂之梢節,梢節引動,有利於沈肩墜肘,身肢放長。
走手增強了梢節意識,有助於棚勁和螺旋勁的增長。
梢節意識增強,有利於周身的放松、協調。
勁運梢節,則啟動快,變化迅速,勁力靈脆。
梢節領勁,容易把握勁點,打擊穩、準。
走手蓄勁短,連續打擊不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事實上第壹次打擊就是第二次打擊的準備。手為臂之梢節,指尖為手之梢節,走手關鍵是走梢節。壹走手,指尖第壹節壹定要先走,然後第二、三節按順序跟上。就像走纏絲勁壹樣,小指領勁先走, 其它 手指遞個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壹節。不走指尖,妳怎麽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余味在別人身上。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二:肘定位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壹個拉長肩部的運動。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壹側保持壹個相對的位置,不僅要始終做到?腋下空?,還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和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說要始終保持沈肩狀態。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持手更靈活地運動;還要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沈肩,穩定平衡。什麽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麽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丟,身法就會渙散。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壹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繃緊的最佳狀態即肘定位。壹旦弓背飄了或丟了就壹定是弦斷了或弓斷了―――肘起大、小臂間的夾角變小了,謂之弓背斷了;肘夾手臂失去了撐力叫弓弦斷了。(有關弓、弦的詳細論述見另壹篇論文?論身備五張弓?)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三:沈肩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松柔。松柔的標準是在周身棚勁不丟的情況下放松。人們往往松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松不下來。肘向上架肩,肘向下聳肩,用僵力時扛肩,臂無力時懈肩, 是最常見的毛病。當遇上對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時,出於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壹翻人就要受制,腳底下也飄起來了。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架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扛肩架肩時肘容易飄,聳肩懈肩時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沈肩才能接牢肩部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與沈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臂都做到了走手、沈肩、乍肘,上肢就是兩張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註意沈肩,保持沈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額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再就是胸要有向裏包的感覺。這樣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壹個弓梢,另壹個弓梢為尾椎,通過塌腰,這張身弓便形成了。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壹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沈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翁。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五:塌腰
胸和腰的關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正確姿勢是: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裏裹。這樣,頸椎與尾椎內含裏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壹張弓――腰弓。腰是壹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跟行於腿,到腰部時有壹次轉換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還原於下肢蹬地發力;六成力量上升,形於手便是打擊力。因此,穩穩當當地把腰塌下來,重心才能下降,人才能不飄,否則,挺胸凸肚,腰塌不下來,胯松不下來,雙膝亦不能合上,連鎖反應是腳下無根,遇力必顛。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六:松胯
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裏少了壹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至腰部。在對抗當中松胯尤為重要。因為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壹簣。從某種意義上說,松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壹把鑰匙。松胯在技擊實戰中的作用是:
可卸掉對方來力之壹部份乃至壹大部份。
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
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使周身協調。
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於我所需要的地方。
松胯是形成渾元之力的必要條件。
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
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是松胯的前提條件。韌帶、副韌帶長,轉身長度和半徑就比別人長出了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勢。因此要有意識地練好松胯的功夫。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壹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的。如果壹個拳勢看著不順眼,那問題壹定是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象搟餃子皮壹樣向外搟內輾,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裏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裏合。
太極拳名師張誌俊先生練功經驗之談八:抓地
在踝關節這個部位最很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的關系。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拉長的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跪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壹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人們常說?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腱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很多人腳下不穩,不舒服就挪腳跟和腳尖,這正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拉長這個韌帶要靠考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動,讓它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腰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五指抓地時湧泉穴要虛要空。
?拳式定型?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壹,是實戰技擊的需要,是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經之路。有了?拳式定型?的基本功,妳就可以品嘗到?練拳時無人當有人;用時有人作無人?的奇妙樂趣。這裏還要註意,壹個人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定型,只是?形?的定型,並不等於?意?的定型。也就是說在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走手、乍肘、沈肩、含胸、塌腰、松胯、扣膝、抓地等沒有問題,壹旦受到外界的幹擾就可能發生?形變?。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於對方技術動作變形而取勝。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保證在任何條件下動作都不變型,時時刻刻做到?拳式定型?,才能夠收發自如,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猜妳喜歡:
1. 太極拳?病?指正
2. 太極拳腰胯功夫的意義
3. 太極經絡湧泉穴補腎固元的?長壽穴?